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性别支配是一种装置

分享到:

定价:¥17.00

  • 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 页数:305页
  • ISBN:7-100-04282-8
  • 主题词:性别支配一种装置
  • 人气:107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FONT></STRONG>

<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编 选 说 明

</FONT>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创建(1985)以来,在努力致力于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作为研究机构,更重视推动日本学研究的发展。此次出版的“译丛”正是其中成果之一。

  中心社会研究室一直从事日本社会的研究,也不断跟踪了日本的社会学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到把该领域日本的代表性著作翻译到中国来,具有很大的学术和文化意义,因而策划和准备了此次共10册的《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在策划之中,以研究室成员为中心,组织了课题组,和中日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意见交流,并选定了合适的原作,委托了合适的译者。

  过去,关于近现代日本社会的日本人的著作也不是没有介绍过来,但数量十分有限,而且也不系统。鉴于这种情况,课题组着眼于大量的最新成果,同时更从建设“中国的日本学研究”这个根本的原则、方针出发,进行了选编。最终本译丛大致包括了以下三种著作:即1.属于社会学一般理论的。2.关于日本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分析的。3.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现代日本社会特质的。

  本来选择就不可能是绝对的,社会学的领域又从理论到现状分析,非常广泛和多重,应该参考的著述不胜枚举。但是,我们在奉行上述方针原则时深信,我们所选的和现代日本社会分析以及日本的社会学研究理论探索相关的这些著作,每一本都是重要的文献和研究素材。

  随着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变得越来越不可缺少。中日双方也在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日本论和中国论的交流。但是,在中国的知识界和文化界,日本人的学术著作以原汁原味的形式被直接利用还是很少的。从这一点看,作为日本人对日本社会的自我分析和自我理解,此次该套研究专著译丛的出版,必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衷心期待,本译丛不仅为日本学研究者和有志青年学生所利用,也为中国的学术界、文化界所接受,在各种形式和各种层次上得到利用。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前主任教授 本丛书顾问

                    野村浩一(日本立教大学名誉教授)

                            2002年8月10日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STRONG>      《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总序

</STRONG></FONT>

  翻译、出版这套《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缘故。

  一个是社会学研究本身的缘故。

  社会学诞生于近代的欧洲,在我国是一种“舶来”的学问。自70年代末社会学得以恢复以来,我国社会学界大量学习和引进了欧美的社会学理论和实践,但对邻国日本的社会学很少进行系统的了解。日本和我国同处亚洲的东方,又同属蒙古人种。由于这种地缘和人缘的因素,日本的社会学研究应该是可以直接给我国的社会学研究提供借鉴作用的。实际上,日本社会学者在运用社会学原理探索日本东方式社会结构方面是作出了很大成就的。在农村社会学和家庭社会学上,50年代就出现了福武直和有贺喜左卫门等杰出学者。近年来以富永健一的现代化论为代表,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新的成果。学习、借鉴日本社会学的这些新成果,无疑对我国的社会学研究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举措,这正是我们翻译和出版这套《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的主要意义之所在。

  另一个是日本社会研究的缘故。

  日本是我国的一个发达的邻国,日本的发展进程一直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古代中国人对日本的关注,可以说主要出于对受中国文明影响的异族的文化人类学式的兴趣,近代中国人对日本的探索,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试图通过日本的崛起验证东方文化对抗西方文化能力的文化比较,现代中国人对日本的研究,虽然还延续着近代的动力,但随着现实需要增长和学问的发展,开始步入了全方位的学术研究阶段。通过研究日本社会的基本结构、变化过程去理解日本社会现象和日本文化特征,已经被人们当作了认识、理解日本的基本途径。要了解和研究日本社会,当然首先应该参考日本学者对自己社会的研究。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很奇怪,我们更了解其他外国人对日本社会的研究,比如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赖肖尔的《日本人》以及中国人自己的《日本国志》(黄遵宪)、《日本论》(戴季陶)等等,几乎全是日本研究者必定读过的,而日本人对自己社会的研究我们知之甚少。其实,战前姑且不论,战后日本的社会自我研究是有了很大发展的,除了已经介绍到我国来的《依赖心理的结构》(土居健郎)和《纵式社会》(中根千枝)等名著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著作不断问世。尤其是90年代以后,可以说在社会学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引起社会反响的研究力作。如果能够及时地把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到中国来,对我们认识日本社会也同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

  出于上述缘故,我们有幸得到日本学术界的协助和国际交流基金的支持,和商务印书馆合作,隆重推出《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这项大型的学术工程,争取把90年代以后日本社会学领域出版的主要最新学术成果翻译介绍给中国学术界。

  此次日本社会学名著的翻译,鉴于人力物力的限制,首先翻译介绍10种日本社会学名著。这些著作的选定,反复征求了日本社会学专家的意见,入选的基本都是90年代以后出版的最新学术著作,在日本学术界均有很好的定评,甚至是学术畅销书。在类别上也涉及了社会学的多个分枝,如社会学理论、家庭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社会经济研究、性差研究、城市研究等等。虽然10本书不足以全面网罗日本社会学界的最新成果,但也大致可以反映日本社会学界的最新学术进展。

  担任此次《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学术顾问的分别是日本著名学者、原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日方主任教授野村浩一先生和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学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李强先生。担任译丛翻译的译者,都是曾毕业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硕士课程的研究生,他们大都已在国外获得了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课程。

  我们相信,这一批日本社会学名著的翻译,不仅可以直接帮助我国对日本社会的研究,对我国本国社会学的研究也会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周维宏

显示全部前言

  21世纪已经近在眼前。在冷战体制崩溃、民族问题和地域纠纷日趋激化之中,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不断向自己发问,20世纪曾经是什么?由于意识形态上对立格局的消失,许多在此之前一直被讳莫如深、难得一见的东西,已渐渐见诸报道。然而,迄今为止一直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诸如“近代化”、“发展”等历史观的难以通用,也已渐渐具体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毫无疑问,“历史”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透明。当抽象性的词汇变得不再可靠时,所有的人都在用手摸索着去探寻“历史”。在我看来,这正是所谓的现代。

  本书是我自1991年《激进女权主义的再兴》一书以来,以我即兴写就的有关女权主义的诸篇文稿为基础构成的。(从1985年的《女性解放之思想》算起,这是我有关女权主义的第四本论文集。)这期间我的工作,基本上可以说是1991年的上野•江原论争的继续(参见本书第Ⅱ部所收“对上野千鹤子‘文化主义批判’的批判”、“如何使‘社会权力’的理论总结变得可能”等章节)。这一工作到现在也没有结束。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本书可以算是我依照自己的观点对这场论争做的一个中间小结。同时,这本书也是我用自己的手对“历史”进行的一种摸索。

  在本书第Ⅰ部里,我将现在我对于这场论争的思考用“性别支配是一种装置”这一概念做了一个定义,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为此书新写下了应当如何看待作为21世纪思想的女权主义的论述。在第Ⅱ部里,我收录了写于上野•江原论争期及其稍后的诸篇文稿,这些文章展示了令上述思想得以成型的我的女权主义观。第Ⅲ部收录的是我在各种机遇下依据得到的各种话题而写就的文稿。尽管如此,由于这些文章是同一个人、于同一时期所写,所以当然是以“性别支配是一种装置”这一概念为基本展开的。因此,本书在每一部里,都附上了从这一观点出发加以整理的解说,经过归纳形成了统一。第Ⅳ部收录了一些随笔,从我的视点出发描述了生活于现代的女性们的形象和性别歧视在现代的存在方式。

显示全部后记

  终于,第四部论集编完了。

  在这几年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有本书的中心论点——与上野千鹤子的论争,与之相伴的各种各样的人对我的批判、大学的变动、新环境下的新工作、各种座谈会上的发言、与许多新朋友的相识,等等。有时,我在争论中因为愤怒而发抖;有时,我因他人尖锐的质疑而狼狈不堪;有时,为了迟迟没有进展的书稿,我恨不能诅咒自己。可是,又不知有多少次,当我在争论中忽然被给予一个全新的视点时,我会禁不住亢奋不已;当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之所在时,我更会觉得如沐春风,遍身舒爽。现在,我感受至深的就是,自己能够涉足这个充满了“刺激”的世界——女权主义领域,是多么的幸运。

  在撰写本书的基础——也就是原稿,并将之汇编成书时,我受到了许多人士的多方关照。我以前就职的御茶水女子大学哲学研究室的老师们,尤其是宫岛乔先生,曾对本书中的几篇论文提出过宝贵的意见;并且,从御茶水女子大学的学生、研究生们那里,通过讨论课及研究室中的日常会话,我也学到了许多东西。在本书的校对中,皆川满寿美尤其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在此我深表谢意。

  此外,从我现在就职的东京都立大学社会学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及老师们那里,通过日常的接触,我也得到了很多启发。而那些评语(包括那些采自都立大学的学生、研究生们的尖锐的批判),也都蕴含着很丰富的启示。

  作为外聘讲师,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社会学专业的讨论课上,我与研究生们的探讨也十分愉快、十分有益;此外,在以上智大学的目黑依子老师为中心的“女权主义与社会学”研究会(简称FS研)上的探讨,是我撰写收录于本书中的数篇文章的直接契机。而东京学艺大学的山田昌弘老师,在本文中作为“男性代言人”频频被我请出场,实在是多有得罪了。山田老师的直率的意见,对于我本身的思维方法的形成,是既具“刺激”性,又十分有益的。从埼玉大学的山崎敬一老师那里,我受到了“行为的多系统性”等理论启发,等等。我一直承蒙着大家的关照。

  还有,对那些我曾在社会教育的场馆里见过的人们,对神奈川县•东京都等自治团体的职员们,对初载刊物的编辑人员们,我也要从内心里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我还要向为了此书的新编稿件,辛辛苦苦地等了我两年、每次都给了我宝贵意见的劲草书房的町田民世子,表示真挚的感谢。


                           江原由美子

                           1994年11月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STRONG>Ⅰ</STRONG>


性别支配是一种装置

  ——对1990年代上野•江原论争的中间小结

  1 什么是上野•江原论争

  2 既不是自由女权主义,也不是马克思女权主义

  3 性别支配是一种装置

  4 女权主义中的“劳动问题”和“身体问题”

                 <STRONG>Ⅱ</STRONG>

对上野千鹤子“文化主义批判”的批判

  1 “唯物论派”对“文化派”?

  2 理论性实践的固有性

  3 何谓“文化派”

  4 对意识进行特权式的批判是否可能

女权主义是什么

  1 前言

  2 第二代女权主义的原点

    ——作为认知主体的女性对自我权利的主张

  3 女性的沉默

    ——认知力遭到否定的女性及其自我欺骗的回路

  4 作为认知主体的女性的权利

  5 对于社会权力存在的揭示

关于“性别支配”论的备忘录

  1 女权主义能否以积极性价值为取向

  2 自我决定权与自我定义权

  3 两种还原主义

  4 主体性与权力

如何使“社会权力”的理论总结变得可能

  ——“文化主义批判”论争再考

  1 回首往事

    ——为了论争的建设性展开

  2 再论“文化对物质”问题

  3 如何使“社会权力”的理论总结变得可能——超越自由女权主义和马克思女权主义


                  <STRONG>Ⅲ</STRONG>


劳动中心主义与女权主义

  1 寄托于劳动的未来

    ——20世纪初的契诃夫剧作

  2 劳动中心主义与女权主义

  3 劳动女性的增多与新的劳动观

  4 劳动的未来学

女权主义与性差

  1 前言

  2 第二代女权主义运动

  3 女性与近代

    ——挣脱男性中心式的近代社会认识

  4 社会学与性差

家庭——一种权力装置

  1 能否用“权力”这一字眼来描述家庭

  2 所谓家庭中的“权力”

  3 行为的多系统性与权力

  4 家庭——一种权力装置

  5 性别角色与权力

性骚扰的民俗方法论研究

  ——从周刊杂志看解释的政治学

  1 性骚扰问题与民俗方法论研究

  2 从周刊杂志看解释的政治学

关于从军慰安妇

  1 记忆的政治学与从军慰安妇问题

  2 从军慰安妇问题——一种民族歧视

  3 天皇的军队

    ——日本军队与日本社会

  4 从军慰安妇问题——一种性别歧视

    ——谁迫其沉默

女性问题与人口问题

  ——从女性学的观点出发——

  1 楔子

    ——出生率低下问题与女性问题——

  2 从堕胎争论到优生保护法的“修改”问题

    ——日本女性运动中人口问题研究方法的变迁

  3 女性问题与人口问题

    ——关于1.57冲击

未必结婚症候群

  ——现代日本的婚姻实态——

  1 关于结婚的意志决定

  2 未必结婚症候群

  3 现代日本的婚姻实态


                 <STRONG>Ⅳ

</STRONG>

  1 母性本能这一社会规范

  2 从会话分析看性骚扰

  3 一个人对自己(他人)的身体享有怎样的权利

  4 超乎寻常的工作方法

  5 专职主妇志向

  6 亚洲女性是“叛徒”?

  7 女性中枢基干性职务的未来

  8 嗜好癖

  9 渴望不断学习的女性们

  10 已成多数的性别角色分工否定派

  11 皇太子妃选定的新闻与女性的社会参与

  12 G君,参加了美男子竞选

  13 为什么护理是女性的工作

  14 令人不可思议的女性标准尺码

  15 围绕性骚扰的男女间的鸿沟

  16 电话“喂,你好”的另一头是男是女

  17 为什么教育子女是母亲的责任

  18 为什么只有女职员要穿制服

  19 端茶倒水的政治学

  20 不愿回到空无一人的黑糊糊的家中

  21 体育是男人的勋章吗?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