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 平装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学术专著系列

分享到:

定价:¥58.00

  • 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731页
  • 开本:16
  • ISBN:7-100-04378-6
  • 主题词: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
  • 人气:520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        “当代地理科学译丛”
            序 言

</STRONG></FONT>  对国外学术名著的移译无疑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源泉之一,说此事是为学的一种基本途径似乎并不为过。地理学界也不例外,中国现代地理学直接就是通过译介西方地理学著作而发轫的,其发展也离不开国外地理学不断涌现的思想财富和学术营养。感谢商务印书馆,她有全国惟一的地理学专门编辑室,义不容辞地担当着这一崇高使命,翻译出版的国外地理学名著已蔚为大观,并将继续弘扬这一光荣传统。但鉴于以往译本多以单行本印行,或纳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类,难以自成体系,地理学界同仁呼吁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丛书,以便相得益彰,集其大成,利于全面、完整地研读查考;而商务印书馆也早就希望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双方一拍即合,这就成为这套丛书的缘起。
  为什么定位在“当代”呢?可以说出很多理由,例如,当代著作与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关联最紧,国外当代地理学思想和实践日新月异,中国地理学者最需要了解国外最新学术动态,如此等等。至于如何界定“当代”,我们则无意陷入史学断代的严格考试中,只是想尽量介绍“新颖”、“重要”者而已。编委会很郑重地讨论过这套丛书的宗旨和侧重点,当然不可避免见仁见智,主要有以下基本想法:兼顾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优先介绍最重要的学科和流派,理论和应用、学术专著和大学教材兼而有之,借此丛书为搭建和完善中国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助一臂之力。比较认同的宗旨是:选取有代表性的、高层次的、理论性强的学术著作,兼顾各分支学科的最新学术进展和实践应用,组成“学术专著系列”;同时,推出若干在国外大学地理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影响较大、经久不衰的教材,组成“大学教材系列”,以为国内广大地理学界师生提供参考。
  由于诸多限制,本译丛当然不可能把符合上述宗旨的国外地理学名著与教材包揽无遗,也不可能把已翻译出版者再版纳入。所以,真要做到“集其大成”、“自成体系”,还必须触类旁通,与已有中文版本和将有的其他译本联系起来。对此,这里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清单,姑且择其大端聊作“引得”(index)。商务印书馆已出版了哈特向著《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哈维著《地理学中的解释》、詹姆斯著《地理学思想史》、哈特向著《地理学的性质》、阿努钦著《地理学的理论问题》、邦奇著《理论地理学》、约翰斯顿著《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和《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威尔逊著《地理学与环境》、伊萨钦柯著《今日地理学》、索恰瓦著《地理系统学说导论》、阿尔曼德著《景观科学》、丽丝著《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萨乌什金著《经济地理学》等,商务印书馆已启动出版但不列入本译丛的有苏珊•汉森主编的《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约翰斯顿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辞典》等,都可算“当代地理学”名著;国内其他出版社在这方面也颇有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苑出版社出版的《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
  当然,此类译著也会良莠不齐,还需读者独立判断。更重要的是国情不同,区域性最强的地理学最忌食洋不化,把龙种搞成跳蚤,学界同仁当知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说到这里,作为一套丛书的序言可以打住了,但还有些相关的话无处可说又不得不说,不妨借机一吐。
  时下吾国浮躁之风盛行,学界亦概不能免。其表现之一是夜郎自大,“国际领先”、“世界一流”、“首先发现”、“独特创造”、“重大突破”之类的溢美之词多到令人起鸡皮疙瘩的地步;如有一个参照系,此类评价当可以客观一些,适度一些,本译丛或许就提供了医治这种自闭症和自恋狂的一个参照。表现之二是狐假虎威,捡得一星半点儿洋货,自诩国际大师真传,于是“言必称希腊”,以至经常搞出一些不中不洋、不伦不类的概念来,正所谓“创新不够,新词来凑”;大家识别这种把戏的最好办法之一,也是此种食洋不化症患者自治的最好药方之一,就是多读国外名著,尤其是新著,本译丛无疑为此提供了方便。
  时下搞翻译是一件苦差事,需要语言和专业的学养自不待言,那实在是要面寒窗坐冷板凳才行的。而且,既然上述浮躁之风盛行,凡稍微有点地位的学术机构,都不看重译事,既不看作科研成果,也不视为教学成果。译者的收获,看得见的大概只有一点稿费了,但以实惠的观点看,挣这种钱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然而,依然有仁人志士愿付出这种普罗米修斯似的牺牲,一个很简单的想法是:戒除浮躁之风,从我做起。为此,我们向参与本丛书的所有译者致敬。

                          蔡运龙
                         2003年8月27日
                        于北大蓝旗营寓所

<FONT size=3><STRONG>             中文版序

</STRONG></FONT>  通过这本手册的中文版,中文读者将能够接触到西方经济地理学这个茁壮成长的领域。我们十分感谢中文版的译者们,他们为中文世界提供了接触这个领域研究前沿的机会,而该领域对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很重要。我们相信,这本手册所提出的学术议程和政策议程对于全球大家庭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希望,随着这本手册的翻译和出版,中文读者们能够接触经济地理学中最优秀的学术成果,并为这个正在成长的领域做出他们自己的学术贡献。毕竟,学术研究是一个全球性事业,而且我们都能相互学习。
  这本手册试图界定经济地理学这个具有活力的研究领域,而该领域在多个学科中都有体现,包括经济学、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管理学和政治科学。在筹划和进行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其中重要的一课是学者们的责任感,他们看到了经济地理对于重新理解正在兴起的21世纪世界的重要性。尽管写作于不同的背景,而且使用不同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作者们在地理塑造经济活动之作用上享有共同的理念。另外,我们为作者们的积极性感到惊讶,并心怀感激。虽然我们早知道他们的名声,但最初他们中的很多我们并没见过面。仅通过互连网沟通他们就如此愿意参与这个项目的事实表明,我们的项目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响应。
  这本手册出版以来,已经出现了各种反响。一种反响是对这个交叉学科领域的广度和范畴感到惊讶。另一种是认识到经济地理学者可以来自各种各样的学科,使用丰富的和互补的研究方法。第三种反应是认识到,一个学者所定义的经济地理学可能会与不同学术圈子的另一个学者所界定的十分不同。然而,第四种响应是认识到,无论这本手册的多样化稿件之间的差异是什么,作者们在理解全球和区域经济变革的探索中走到一起来了。
  当然,也有其他的反应。有人批评本书包含了太广泛和多样的视角。另一些人批评我们有意在这本书中将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结合起来,否则由于不同的政治目标他们不会走到一起,或者这样做会影响对未来前景和可能性的多元化讨论(嘿?)。我们拒绝这样的批评。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今后5~10年设立一个学术议程,明确经济地理学这个新的和正在成长的领域之基础。这些基础在本书的前言中就确立了,并得到了每一位作者的广泛接受。就此而言,正因为它是不同研究计划和研究视角的集合,本书是未来研究的正式指南。
  我们欢迎本手册的中文版。我们欢迎这样的事实,即它将被中国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阅读。我们也欢迎那些想成为这个计划一部分的学者。通过参加这个项目,我们期望中国经济地理学者将以我们未曾设想的方式将这项工作推向前进,在我们知之甚少或进一步丰富此学术追求的那些议题上。在这方面,我们的项目没有终结。我们的目的是推动研究、激发学术争论以及政策讨论和响应。这本手册现在已经有了中文版这个事实,是这项努力走向成功的一小步。

                          高登•克拉克
                        马瑞兰•费尔德曼
                         默瑞克•格特勒
                          2004年1月13日

显示全部前言

  经济地理既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经济学中一个正在成长的研究领域。它从各个角度研究正在出现的全球经济中的企业、产业和国家的空间配置结构。历史上,经济地理主要研究居民点的空间和等级秩序,制造和零售活动的最佳区位,以及贸易和交通通讯的地理结构。在这方面,经济地理曾经牢固地根植于区位论和与主流经济学理论相关的优化方法和技术。这些主题仍在文献中存在。但是,它们已经被寻求拓展经济地理的范畴和意义的学者们超越;这些学者们思考着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最重要的问题,包括全球化、区域的成长与衰落、创新,以及经济系统的重构。
  在经济学中,经济地理深受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它在经济学中复兴的关键元素包括集聚经济、报酬递增和不完善竞争。但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和方法统领经济地理的核心。正如在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各自内部存在巨大差异一样,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个领域充满着新的研究和对经济地理正确范畴和前景的争论。最近,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政治科学家和商务理论家也加入了这些争论中。经济地理已经被视为社会科学一个至关重要的创新领域,以及对全球经济变化、创新、金融及今后一个世纪所有城市和区域未来的争论的必要参照点。
  《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的目标是:(1)捕捉这个领域的范畴和主流脉络及争论。我们的雄心是:(2)成为这个迅速成长的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的交叉学科参考读物,(3)并对这个领域正在进行的演化做出贡献。总之,我们希望本手册将:(4)用来定义这个研究领域——用其他手册定义其自身领域大致同样的方法,并与经济学、社会学和制度及组织经济学进行交叉。本手册的主编和作者们组合了广泛的国际上认可的研究力量和经验,包括地理学、经济学、城市研究和规划、商务研究以及公共政策研究。
  这个项目的基本原则是信奉三个基本构筑模块或知识支柱。这些构筑模块是被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所共享的,尽管并不是一直相互咬合或一致,反而经常相互竞争和相左。第一个支柱是致力于认知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包括性别、种族以及市场经济之空间差异性的重要性。多年以来,经济地理学家通过假定区域(或经济分析的其他空间单元)大致相同来寻求将其发现理论化。在寻找普适性原则时,他们倾向于忽视场所和人的多元性。近年来所面临的挑战是,发展出既对空间分异敏感又有助于对经济景观演化更一般化理解的分析工具。对于一些分析家而言,经济景观的差异和多元性要求对一些企业、区域和产业的特殊属性进行严密而详细的分析。对另外一些人,特殊性和在更高空间层级上运行的经济力量之间必须进行权衡:在地方和全球、细微的案例研究和程式化事实之间存在一种张力。
  第二个支柱是致力于理解经济景观以及跨越经济景观的变化过程。传统的区位模型集中于居民点模式和贸易结构的逻辑性,假定了在稳定的和可预测的经济力量背景之中的、给定的经济景观。很清楚,经济系统现在处于全球转移和竞争条件的变化之中,既影响着大的经济系统中区域的位置,也影响着地方生产系统的生存。当然,对于国家经济系统被在一些空间层级上运行的经济力量所穿透的程度,已经有不少争论。理解伦敦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与理解底特律在北美经济中的位置是不同的事。挑战在于要对在不断加速的经济变化背景中空间层级与竞争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敏感。
  第三个支柱是致力于理解由于区域文化、制度和管制明显的差异而形成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组织和制度组织。过去的区位理论将企业、社区乃至区域和国家处理为没有分异的“黑箱”。尽管如果目标是理论简化这样做是完全合适的,但最近跨越不同学科的经济地理研究的目标是将有关企业的理论(举个例子)和企业的文化、社会、地理及制度背景联系起来。由于区域之间在劳动力、产业关系和投资奖励上的巨大差异,理解技术采用速率的差异不仅仅需要鉴别企业的本质,也需要了解企业区位背景的特殊性。这些构筑模块或支柱表明了本书和各章的整体结构。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赞同我们的观点。但是我们的确认为,每个支柱捕捉了经济地理当前研究中明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主题。
  我们的目的是传递一种强烈的认识,即围绕本书所覆盖的每个话题的当前争论及其论点,并展示这些争论如何在经济地理这个领域内作为思想史的一部分而演化的。因而,我们要求每位作者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内,突出明显是最重要的、竞争且互补的研究视角。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读者带到当前研究的前沿,同时弄清楚这些前沿与地理学和经济学界内外以往学术思想的衔接。我们还推动作者们做自己的争论,并提出他们认为对这个领域至关重要的学术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搜索文献。我们要求作者们考虑如下问题:
  1.问题是什么?在每个特定领域内推动研究的主要问题或议题是什么?经济地理学家所做的研究的最基本目的是什么?与其他社会科学家处理同样问题的方法有何不同?
  2.我们是怎样到那儿的?这个领域的思想史为何?知识思想是如何演化的?谁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者?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做出了贡献的那些思辨是如何塑造了这种演化的?这里的意图并不是提供像这个领域近年来发展过程的纲要版式那样的完整的回顾。
  3.当前的争论是什么?这个领域每个核心问题的相互竞争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什么?最重要的差异或“盲点”是什么?这个领域在最近会如何发展?前面最有前景的道路是什么?
  总之,本手册是写给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对这个领域感到陌生的人的一系列主题和争论,向他们介绍这个领域至关重要的议题。我们期望它捕捉到了这个领域近来的发展,期望它提供了通向与新千年相关的最有意义的主题与争论的路径图。

                          高登,克拉克
                        马瑞兰•费尔德曼
                         默瑞克•格特勒
                             于牛津
                            1999年9月

显示全部后记

<FONT size=3><STRONG>           译者后记
</STRONG></FONT>
  将所有译稿交付出版社之际,我的心里和肩上轻松了许多。这件看似轻松的工作竟然持续了两年多,这是我着手这项工作之初所没有想到的。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我日常工作之余的时间并不充裕,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项工作的难度。首先,我的英语水平尚不足以轻松应对原著的英文;其议题之繁多和抽象程度是我所读过的经济地理学文献中比较少见的。其次,本书由4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学者撰写而成,英文写作风格大相径庭,这使原汁原味地反映每一位作者的思维具有相当的难度。第三,本书主要讨论了当代西方经济地理学主流脉络的前沿议题,对于那些我们缺少理论及知识积累的部分,其翻译是相当辛苦的。现在看到这部译稿的完成,我本人感到十分欣慰,有如登山之感。当然,我非常清楚,虽然我们尽了力,但翻译中还是会有为数不少的错误、漏洞和其他不完善之处。在此,我代表所有译者请求读者们原谅,并请大家不吝赐教,指出我们的错误所在,以便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改正。
  第一次见到这本手册的英文原著是2000年底,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全球经济地理学大会”上。当时它刚刚出版,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会场举办促销宣传活动。第一眼见到它,便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正是我所需要的、了解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案头之卷。此前在香港大学读博士期间我曾集中精力读了三年的英文文献,对西方经济地理学在汽车工业和经济全球化方面的研究略有所知,但每当我试图将自己所了解的研究与其他研究议题联系起来,以便得到一个更为清晰和广阔的图景之时,总是感到力不从心。而这本手册恰好对西方经济地理学这个迅速成长的领域进行了权威的解读,使读者可以比较便捷地了解其理论脉络和前沿议题。而且,本书原著出版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三位主编在中文版序中对此已有介绍,这里无须赘述。我个人的经历是,在与国际同行交流过程中,经常听到对此书的褒奖之词,当然也偶有不满之说。鉴于这些因素,我一直有将其翻译为中文的愿望。
  当然,在这个冲动之下还有我对国际学术交流所持的态度。我认为,尽管经济地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本土”科学,但也存在很强的与国际学术界交流的必要性。首先,这是开拓研究视野的需要(本书所展示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议题之广博就令人耳目一新),我们需要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研究哪些重要议题;其次,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全球化使很多学术问题需要由多国学者共同来研究(正如本书三位主编在中文版序中提到的:“毕竟,学术研究是一个全球性事业,而且我们都能相互学习。”);第三,是树立一个大国之国际学术地位的需要。所以,为了促进我国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与交流,纵然翻译工作有点儿“不务正业”,我还是对其报有浓厚的兴趣。
  2001年秋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地理学会年会上,遇到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李平主任。得知他们正在组织出版“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后,我便极力向其推荐《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在李平先生的努力下,翻译计划于2002年上半年得到了译丛编委会及商务印书馆的批准。同时,另外三位也推荐翻译此书的经济地理学者欣然答应参加翻译工作:他们是北京大学的王缉慈教授(最早将产业集群研究引入国内者)、河南大学的李小建教授(最早将企业地理研究引入国内者)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杜德斌教授(世界地理研究知名学者)。在商务印书馆取得版权后,我们于2002年底正式启动了翻译工作。因此,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商务印书馆,特别是李平先生、田文祝先生和朱竞梅女士(本书中文版的责任编辑),他们一直在积极支持着国外地理学名著的引进。其次,我要感谢王缉慈教授、李小建教授和杜德斌教授,他们的参与不但减轻了我的压力,也使相关部分的翻译质量得到了保证。也感谢其他参与翻译者,如童昕、马丽、张晓平、叶奇、刘玉等,他们每个人的贡献都已铭记在这本书的每一章中。另外,我还要感谢本书的三位主编,他们专门为中文版写了序。
  最后,我想谈的是自己作为经济地理学者读这本书的几点感想。首先,这本书以主要脉络和核心议题的形式界定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可以被视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议题之丰富,远远超出了我们传统上的认识。其中不少议题,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我国是缺少研究的。因而,这本书确实为我们开拓了研究视野。其次,这本书充分展示了西方经济地理学对理论思辨的重视,而这种思辨具有潜在的、引导社会发展的意义。相对于这一点而言,我国的经济地理学研究比较重视实践工作,强调研究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意义。处理好理论思辨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在当前的研究环境中确实是一件难度比较大的事。第三,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与发展阶段、制度环境、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学科,因而本书所涉及的一些研究议题可能未必适合于我国,或者在现阶段显得不重要,但绝不应该因为学科的本土性而忽视对共性知识的吸收。第四,在我国,主流经济地理学比较强调与自然科学(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的交叉,而西方经济地理学倾向于将自己归属于社会科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交叉比较多,这一点在本手册中表现得很清楚。这里并没有孰是孰非的问题,主要是学术制度塑造出来的差异,但两者之间可以而且有必要相互学习。第五,本书原著的初衷之一是推动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在经济地理研究上的交流,但到目前为止,这种交流似乎仍旧停留于本书这个成果上面。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愿中文版能够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当然,其他领域的读者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想。我所衷心希望的是,《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中文版能够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不论对于学者和学生,还是对于政策制定者,它所带来的新东西是值得思考和回味的。

                                刘卫东
                             2005年1月10日
                          于北京上地“五松园”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STRONG>高登•克拉克</STRONG>(Gordon L.Clark,gordon.<A href="mailto:clark@geog">clark@geog</A>.ox.ac.uk)是牛津大学地理系“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讲座教授和萨伊德商学院(Said Business School)董事,是位于英国牛津的圣彼德学院的兼职教授。他还在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卡内基•麦伦大学和莫纳士大学担任过职务,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华盛顿)“安德鲁•麦伦学者”(Andrew Mellon Fellow)获得者。除了在这个领域发表了很多论文,他也出版了一系列经济地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包括最近出版的《养老金基金的资本主义》(Pension Fund Capitalism)、《全球经济中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The Asian N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与W.B.金合著)、《美国工业中的养老金和公司重构》(Pensions and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in American In-dustry)、《围攻之下的工会和社区》(Unions and Communities under Siege),以及《区域动力》(Regional Dynamics,与M.格特勒和J.怀特曼合著)。他目前的研究是泛欧养老金和金融服务的正在演化的单一市场。

<STRONG>马瑞兰•费尔德曼</STRONG>(Maryann P. Feldman. maryann. feldman@jhuedu)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她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欧洲经济评论》(European Economic Review)和《产业与企业变化》(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等杂志上发表了超过25篇的经济地理学论文。她的著作包括《创新地理》(Geography of Innovation)和《知识经济的创新政策》(Innovation Policy for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与A.林克合著)。她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企业家精神和区域发展、演化中的产学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政策。

<STRONG>默瑞克•格特勒</STRONG>(Meric S. Gertler. gertler@geography. utoronto. ca)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研究的“高德林”(Go1dring)教授、地理和规划系教授和国际研究中心成员。他在牛津大学和位于加的夫的威尔士大学担任过访问职务。他的著作包括《区域动力》(Regional Dynamics,与G.克拉克和J.怀特曼合著)、《全球竞争的新纪元》(The New Era of Global Competition,与D.德拉奇合著),以及《制造业文化》(Manu facturing Culture)。此外,他还是《经济地理学》(The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的创刊副主编。他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制造业技术和劳动实践的跨地区和跨国转移,创新的区域和国家,体系,以及欧洲和北美的经济重构。

<STRONG>凯特•威廉姆斯</STRONG>(Kate Williams,<A href="mailto:katew@summertown7">katew@summertown7</A>.u-net.com)是生活在英国牛津的一位自由教师、作家和编辑。她在牛津和牛津布鲁克斯地区的大学以及其他地方经营写作计划。她的出版物包括《学习技巧》(Study Skills)和《发展写作》(Developing Writing)。她正在写作《研究生手册》(The Postgraduate Student Handbook)。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界最重要的出版物之一,广泛地展示了该领域近年来最优秀的学术成果。它汇集世界上40多位广为认可的著名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界定了经济地理学这个生机勃勃的交叉学科的范畴,讨论了其发展状态和前沿领域,为今后一个时期该学科的发展确立了研究议程。作者们提出,伴随近20年来的经济全球化,西方经济地理学正处于一个思维变革和快速成长时期,充满着各种具有深远意义的思维争辩。其中涉及了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最重要的问题,如经济变化的驱动力、全球化中地方之作用、区域的成长与衰落、地方创新系统、经济系统的空间重构、全球经济变化中的环境管制等。总体上,本书:(1)捕捉和梳理了这个学科当前的主要研究脉络和相关争论;(2)突出其交叉学科的特性,展开了不同学科在此领域的对话与交流;(3)通过阐述其主要研究脉络和议题,定义了这个研究领域的范畴。就其结构而言,本书包括了研究视角、全球经济一体化、公司战略与区位、创新的地理、地方性与差异、全球变革等6大部分,共34章,几乎涉及了目前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所有前沿议题,其中不少议题国内学者知之尚少。

显示全部目 录

中文版序
前言
致谢
主编
作者

<STRONG>引 言</STRONG>
  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转变与成长
              G.L.克拉克 M.P.费尔德曼 M.S.格特勒
  第二章 经济地理学:伟大的半个世纪
                            A.J.斯科特

<STRONG>第一篇 理论视角
第1部分 勾绘领域</STRONG>
  第三章 “新经济地理学”在哪里?
                            P.克鲁格曼
  第四章 管制研究
                              J.佩克

<STRONG>第2部分 分析框架
</STRONG>  第五章 城市与区域增长的新经济学
                            E.L.格莱泽
  第六章 地理学还是经济学?空间、时间、相互依赖和经济人的概念
                              E.谢泼德

<STRONG>第二篇 全球经济一体化</STRONG>
<STRONG>第3部分 投资与贸易</STRONG>
  第七章 国际投资地理学
                       H.塞兹 A.维纳布尔斯
  第八章 全球化、本地化与贸易
                             M.斯多波

<STRONG>第4部分 发展与欠发展</STRONG>
  第九章 气候、临海性和发展
                A.D.梅林杰 J.D.萨奇斯 J.L.加罗普
  第十章 大桌布:面包和黄油政治及食物和贫困的政治经济学
                            M.J.瓦特斯

<STRONG>第5部分 金融资本
</STRONG>  第十一章 国际金融监管
                           R.I.鲁拉杰恩
  第十二章 金融与区位
                             A.蒂克尔

<STRONG>第三篇 企业结构、战略与区位
第6部分 竞争、区位与战略
</STRONG>  第十三章 区位、集群与公司战略
                            M.E.波特
  第十四章 地方与流动:国际投资的定位
                              P.迪肯
  第十五章 零售资本的全球化——经济地理的研究主题
                             N.里格利
<STRONG>第7部分 重绘企业</STRONG>
  第十六章 时间与空间管理
                            E.舍恩博格
  第十七章 公司形式与空间形式
                            D.B.奥德陲

<STRONG>第四篇 创新的地理
第8部分 国家与地方化学习</STRONG>
  第十八章 主权国家和经济发展:从国家生产系统到国家知识创造和学习系统
                    B.A.朗德菲尔 P.马斯克尔
  第十九章 区位与创新:创新、溢出和集聚的新经济地理
                          M.P.费尔德曼
  第二十章 长期区域变化中的重构与创新
                            C.安托内利
<STRONG>第9部分 产业区与区域创新系统</STRONG>
  第二十一章 产业区:马歇尔等人的贡献
                           B.T.阿什海姆
  第二十二章 创新网络、区域和全球化
                           B.霍茨-海特

<STRONG>第五篇 地方性与差异
第10部分 劳动力与地方性
</STRONG>  第二十三章 地方劳动力市场:本质、表现与管制
                              R.马丁
  第二十四章 企业、工人与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
                            G.H.汉森

<STRONG>第11部分 性别、种族与地点</STRONG>
  第二十五章 女性主义者对经济的反思:性别的经济/经济的性别
                             L.麦道尔
  第二十六章 美国大都市区的种族和经济隔离
                             J.F.卡因

<STRONG>第12部分 社区、政治与权利</STRONG>
  第二十七章 精英权力、全球力量与全球-本地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E.史维泽多
  第二十八章 实践中的经济地理:地方经济发展政策
                          A.K.格拉斯米尔

<STRONG>第六篇 全球变革
第13部分 环境与管制
</STRONG>  第二十九章 市场与环境质量
                             R.K.特纳
  第三十章 环境创新与管制
                             D.P.安格

<STRONG>第14部分 贸易与投资一体化</STRONG>
  第三十一章 日本与东亚的自发一体化:发展、危机及其他
                              安保哲夫
  第三十二章 北美区域经济一体化
                             J.霍姆斯
  第三十三章 欧盟:超越国家经济空间的三角市场
                              A.阿明

<STRONG>第七篇 句号</STRONG>
  第三十四章 潘多拉的盒子?经济的文化地理研究
                            N.史瑞夫特

人名对照表
主题词对照表
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