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

分享到:

定价:¥15.00

  • 出版时间:2005年09月
  • 页数:258页
  • ISBN:7-100-04524-X
  • 主题词:中国古名物
  • 人气:200

显示全部序言

<STRONG>          <FONT size=3>《孙诒让研究丛书》序

</FONT>

</STRONG>               许 嘉 璐


  此丛书为近年研究孙诒让最新成果之汇集。凡四册,《年谱》不与计,所论盖皆有关《周礼正义》者。

  《周礼正义》,孙著之佼佼者。其为学也,举凡农耕时代之学,无不洽通,是以欲探其赜奥,需备相应之学养,所谓不得睹宫室之美,亦应知其门墙耳。今之学者,始乏幼功;既长,古今中外、数理化文皆所必学;至若涉古之学,泰半专攻一端,既广涉之不及,则论仲容仅得窥其一体,必矣。

  璐得润溉于慈溪颖明先生及三台仲珪先生几四十年。承训之时,二老每言及仲容之学。有所请益,颖师或曰:“何不请教《周礼正义》?”且告以太老师蕲春黄先生语:“仲容之《周礼正义》,点水不漏。读之,[典章制度]他书不必寻查矣。”且命点读之。1961年,璐随萧师忝与统编教材《古代汉语》之役,即以随身。萧师知之,谓读此可以粗谙《周礼》之学,若加之以《礼记》——宜以孙希旦《礼记集解》为初阶,增之以《仪礼》——可先之以张尔歧《仪礼郑注句读》,继之以胡培翬《仪礼正义》,则先秦以至后世制度之沿革,可以了然于心,即或翻检“通考”之类亦不徒知其然矣。璐谨遵师训,不敢少懈,即至琉璃厂肆觅得三书,常夤夜读之。然终无专治礼学之奢望,以稍窥阃奥则愈知其艰,而己非治之之材故耳;且旋即运动频仍,亦不遑顾及。

  逮及1990年,有同道昌翻译“十三经”及“诸子集成”之议,嘱璐领其事,议定各书均邀名家。承师友纷然慨允,唯《周礼》、《仪礼》无着。其时经学大家黄寿祺先生(吴检斋高足)已谢世,他人多所婉拒,而交稿时日渐近,不得已,璐遂勉力承乏,诚所谓知其不能而为之者。本欲有所参照,遍寻书林,唯得林尹先生《周礼今注今译》,亦过简略,难敷所需。于是白日劳累之余,孤灯之下,左置孙氏《正义》,右展稿纸,逐行逐句重温以译之。旧日点读者,亦已积尘,开卷,每见所标疑问。既为通译,固可置之不顾,一以郑孙为本,然终为心中块垒也。既知自解之无日也,固当敬俟来者。

  时至2l世纪,汪少华、朱小健、朱瑞平先后从余游。少华着力于《考工记》,多有所获;小健、瑞平亦有意于孙学。少华雅好考据,小健善于抽绎,瑞平则长于条分,皆适于深研《周礼正义》者。未几,三生论文相继告成,学界既嘉诸生用力之勤,余亦乐见其学术之进,复如一释长年之负。吁!昌黎有言曰:“弟子不必不如师。”庄子曰:“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其是之谓乎?

  少华穷究《考工记》器物名实之辨,是可证时人考古命名之正误,亦系连二学之实验,当世似尚无深思实践如彼者;小健概论《周礼正义》训诂之得失,前人涉此者盖寡,世所谓孙氏集清学大成者,应首推训诂,故其所述应有益于学界;瑞平总论仲容学术之成就,旁及其音韵、文字以及墨学、时政,至若《年谱》则瑞平论文之附篇,亦其研究入手之处,盖欲知其人,须先明其事也。四书大体以《周礼正义》为的,而未拘焉。然孙学岂三生所能穷者,即其所述当否亦有待大方鉴之。余所望者,唯三生之作得为引玉之砖;复愿三生拾级以进,终生以浮躁为戒。如此,余即或无成,亦无憾矣。


                       2005年5月立夏之日

                         于北戴河旅次


显示全部后记

  上大学的时候,我对古汉语有了兴趣;毕业留校之后,最犯难的是不知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第一次被“许嘉璐”这个名字吸引,是1985年。那年的《中国青年报》有个“古汉语课外谈”的连载(至今我还保留着剪报),“从鸿门宴的座次说起”、“从《鞌之战》看古代的车战”都是其中的篇目。我把其中的一些内容搬到课堂上,学生的眼睛里终于出现了色彩。第一次聆听许先生讲课,则是1987年盛夏在苏州举办的中国训诂学研究会讲习班。那时我大约到了“愤”“悱”的状态,从先生的精彩讲课中领悟到——贯通语言和文化,古汉语课可以讲得这样有滋有味、启人心智。次年,先生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出版,这本10多万字的小册子让我懂得什么是古代文化的深入浅出,是我开设古代文化专题选修课的主要参考书。渐渐地我尝到古汉语与古代文化相结合的甜头,有所心得、有所发现,古汉语教学进入本科生欢迎的行列,科研也明确了方向。1991年春,我的一位古代文学老师接受《周礼直解》任务,他把《考工记》部分交给我。不知深浅地钻研孙诒让《周礼正义》后13卷,意外发现了博大精深、胜义纷呈的天地。1993年,我把发表在《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一辑的《古乘车尚左成因考》寄给先生,潜意识里作为听其课、读其书的作业,很快得到回信鼓励。有意思的是前不久见到台湾1997年出版的《古代礼俗左右之辨研究》,把我这篇论文的意见与《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的观点放到一块介绍。

  感谢李玲璞先生的关心,假如没有他的鼎力相助,我由私淑许先生转为入门弟子的愿望就难以实现;更感谢许先生的接纳和鼓励,四年的时光,除了借助现代科技交流,且不说在上海和浙江的多次面授,每次进京,先生都给我两个单位时间面授面谈。先生的指导和点拨,除了严谨和透彻,我更感受到大度和融通的魅力。

  感谢钱玄先生、孙机先生、袁仲一先生的指教,他们的道德文章也令我感受到大家风范。孙先生学识渊博、虚怀若谷,10多年来屡次不厌其烦地赐函解说;袁先生亲自陪我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秦陵铜车马前伫立讲解一个多小时;钱先生赐函指教始于1993年,当时已是84岁高龄。只是缘悭一面,1999年12月3日不幸去世,由于讣告周折,月底我竟然寄去贺岁卡。虽然其家人谅解并把贺卡贡献于灵前,但每念及此,刺痛锥心。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郭锡良教授、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李玲璞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李建国教授、河北师范大学苏宝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陈绂教授,论文评阅人四川大学赵振铎教授、复旦大学吴金华教授都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求学和写作过程中,得到许多师长友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难以缕述,铭记在心;本论题有幸获得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有幸列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有幸享受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培养基金;部分成果发表在《语言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文字研究》《汉语史学报》,这些也给予我莫大鼓励。

  本文的资料查阅,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图书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资料室等单位提供了便利;承蒙杭州师范学院领导关怀,给我放假半年,免除所有事务;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同仁体谅,分担我的授课任务。

  在先生指导下,起初选定“《考工记》名物考证”作为学位论文论题,内容包括车舆、礼器(玉器、乐器)、兵器、容器饮器度量、农事及其他。随着撰写的进展,发现这些内容远远超出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容量,于是将重点放在车舆部分。其他内容,待作后续研究。先生认真审阅文稿,在电子文本上以红绿蓝三色修改,提出意见。限于个人水平和能力,先生的一些指教未能贯彻实现,论文还存在不少缺点和失误,敬请批评指正。

显示全部目 录

《孙诒让研究丛书》序                  许嘉璐


一、绪论

二、考辨

 (一)“<SPAN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v:shapetype id=_x0000_t75 stroked="f" filled="f" path="m@4@5l@4@11@9@11@9@5xe" o:preferrelative="t" o:spt="75" coordsize="21600,21600"><IMG alt="" hspace=0 src="http://bcs.cp.com.cn/ynz/1.gif" align=baseline border=0> <v:stroke joinstyle="miter"></v:stroke><v:formulas><v:f eqn="if lineDrawn pixelLineWidth 0"></v:f><v:f eqn="sum @0 1 0"></v:f><v:f eqn="sum 0 0 @1"></v:f><v:f eqn="prod @2 1 2"></v:f><v:f eqn="prod @3 21600 pixelWidth"></v:f><v:f eqn="prod @3 21600 pixelHeight"></v:f><v:f eqn="sum @0 0 1"></v:f><v:f eqn="prod @6 1 2"></v:f><v:f eqn="prod @7 21600 pixelWidth"></v:f><v:f eqn="sum @8 21600 0"></v:f><v:f eqn="prod @7 21600 pixelHeight"></v:f><v:f eqn="sum @10 21600 0"></v:f></v:formulas><v:path o:extrusionok="f" gradientshapeok="t" o:connecttype="rect"></v:path><?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lock v:ext="edit" aspectratio="t"></o:lock></v:shapetype></SPAN><SPAN lang=ZH-TW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 size=2>輗</FONT></SPAN></SPAN>”考

 (二)从秦始皇陵出土铜车看“绥”的部位与形制

 (三)论“胁驱”及其革带的定名

 (四)“<IMG alt="" hspace=0 src="http://bcs.cp.com.cn/ynz/2.gif" align=baseline border=0>”与“介马”考辨

 (五)“靽”“纷”考辨

 (六)“<IMG alt="" hspace=0 src="http://bcs.cp.com.cn/ynz/4.gif" align=baseline border=0>”“较”献疑

 (七)“登轼而望之”的训诂与考古考察

 (八)从“伏兔”看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的关系

 (九)从出土车舆看“辅车相依”

三、附录

 (一)“交绥”“死绥”考辨

 (二)“绁”非弓<IMG alt="" hspace=0 src="http://bcs.cp.com.cn/ynz/5.gif" align=baseline border=0>

 (三)试论秦始皇陵铜车内铜方壶的定名

四、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