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

分享到:

定价:¥22.00

  • 出版时间:2005年09月
  • 页数:396页
  • ISBN:7-100-04653-X
  • 主题词:资产穷人一项美国福利政策
  • 人气:898

显示全部序言

  近年来,若干重要主题活跃了社会福利政策的研究。这些主题包括福利受惠者的公民义务、私人产业在混合福利经济中的新作用、社会福利转支中日益增长的税收和信贷机制,以及这些替代机制通过福利转支使中产阶级受益的重要程度等等。基于后两个主题,迈克尔•谢若登的著作开拓了重要的分析思路,对传统的反贫困福利措施和思想提出了挑战。

  这是一项见解深刻的研究,阐述了现代社会中福利转支的广泛范围及其对不同群体的含义。谢若登最先分析了两种福利转支的区别:一种是用于直接消费目的的社会福利转支,如按照宪法第一条第8款而给低收入家庭制订的房租补贴项目;另外一种是有助于资产积累的转支,如对房屋贷款利息的税收减免和对住房、教育的公共补贴贷款。正如这些例子所说明的,这两类福利通常由两种不同的机制提供。那些用于直接消费的福利项目是明显可见的,表现为现金或实物服务形式,直接来自于公共开支;而有利于资产积累的福利待遇,则通过很难辨识的非直接方法来资助,如税收支出和信贷补贴。

  只是在最近10年中,非直接支出手段才受到认真的关注。这些支出仍然没被列入社会保障署的社会福利开支标准账目中。除了公共可见度的差别之外,这两类福利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接受者阶层,高收入及中产阶级是接受非直接社会转支的群体。在这种思路基础上,谢若登进一步说明了许多非直接转支是以资产为基础的。他强调指出,刺激资产积累的福利转支最终将是比直接消费福利转支更有力的反贫困措施。然后,他建构了一个福利政策的新方法,即建立个人发展账户。这是为低收入者提出的一个令人瞩目的建议,这种以资产为基础的福利措施可以通过部分减少目前高收入阶层享有的税收支出而得到财政支持。

  如果社会打算增加对穷人的社会转支的话,为什么要采取刺激未来资产积累的福利形式,而不是通过直接现金支持来立即提高生活消费标准?这是以资产为基础的政策建议所必须把握的问题症结。为阐述这个问题,谢若登发展了一套关于资产福利效应的具体理论。这个理论提出,资产的好处不仅仅是占有,还在于它能产生一系列不同的行为结果,如促使人们不断努力,使人们能够承担风险,创造未来取向和鼓励人力资本的发展。资产占有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些行为特征相关联,但相关不是因果。在多大程度上是行为影响一个人积累资产的能力,还是资产占有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这个问题还不清楚。谢若登认为影响过程可能是双向的。这个理论提出的基本问题不是资产是否有助于产生一些人们所希望的行为,而在于资产在谁身上和在多大程度上产生这些预期行为。这正是该理论所令人感兴趣的地方。

  社会理论的一个功能是提出建构命题的概念框架,谢若登的著作非常精湛地执行了这个使命。作为原创性的分析思路,它提出了有关资产福利政策可行性的引人关注的命题。无论人们是否赞同他的观点,本书提出的这些问题已把福利政策的讨论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尼尔•吉尔伯特

显示全部前言

<FONT size=3><STRONG>          中文版前言

</STRONG></FONT>

  当我在15年前写《资产与穷人》这本书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想到有一天这本书会被翻译成中文。这本书能够在中国出版,我感到非常荣幸。

  《资产与穷人》这本书主要是针对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这些政策主要以补助贫困家庭收入为基础。本书的建议是,社会政策也应当重视家庭资产积累,因为只有这样家庭和社区才能持久地参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拥有资产除了能够延迟消费以外,还很有可能产生其他许多积极的影响,包括更明确的未来观、更稳定的家庭、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更妥善的财产管理、更积极的社区参与等。

  消费型收入对大众生活的维系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想要长久地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就有必要在教育、住房、生意等方面投资。这里的家庭指的是任何家庭,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有人认为收入非常低的家庭不能或不应该积累资产,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实,哪怕是小额的资产积累也会对家庭的长远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资产与穷人》这本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以来,已多次被翻印。它不仅引发了对福利政策的讨论,而且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这本书提出了一项名为“个人发展账户”的配款储蓄账户议案。现在,个人发展账户已经在美国40多个州出现。联邦立法已经开始支持个人发展账户,其进一步的推广实施也得到国会两党以及白宫的支持。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乌干达等国家已经出台了个人发展账户或类似项目,其他国家也有一些以资产为基础项目的相关讨论和计划。在中国,香港对以资产建设为基础的社会政策表现出了兴趣;台北正在进行一项“家庭发展账户”的试验;大陆也启动了一些与个人发展账户(配款储蓄)相似的项目。虽然这一系列活动很值得关注,但大部分项目的规模都还很小。

  英国则是个例外——在布莱尔首相的大力支持下,英国于2005年4月建立了儿童信托基金。这项基金不仅赋予所有在英国出生的新生儿一份个人存款账户,而且对低收入家庭给予了更多的补助。这是全球第一个全民性的(所有儿童)、进步性的(穷人得到更多的补助)、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是全世界内容最丰富的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中国若以其为例,必将受益匪浅。1955年,当中央公积金刚刚开始实施时,新加坡还只是一个很贫穷的殖民地。今天,新加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在资产拥有权方面,新加坡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国家,90%以上的新加坡家庭拥有自己的房产。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应归功于新加坡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1993年的一次会面中,前总理李光耀告诉我,当年他之所以把中央公积金从一个小的退休金体系改成一个综合的资产建设政策,主要是基于社会和政局稳定的考虑。那时占大多数人口的是华人移民,他们对新加坡没有特别的责任感。在李先生看来,新加坡非常脆弱。他认为,如果他能使人们变成新加坡的房产拥有者,人们就会对这个国家更忠诚。

  在政策和项目上,资产建设对于“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比如,小型融资就有很长的历史。它通常包括信贷与企业,由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以项目的模式来推行。小型融资近来很重视储蓄,有时也重视保险。然而,综合性的资产建设项目极少会成为制度化的公共政策,因此这些项目很难得以长久发展。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显然是一个例外。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致力于制定具有系统性、包容性的资产建设政策。这些政策不仅应当包括全部人口,而且还应当给予最贫困家庭更多的补助。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有13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政策上的任何一个小的改变都可能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这种政策变化将会涉及到很多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有关资产在中国家庭、社区发展中的作用的讨论,最终希望能够推动有关帮助贫困家庭积累资产的社会政策。

  诚挚地感谢中国山东大学高鉴国博士承担了本书的翻译,他的工作一直是周到和认真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展敏博士协助高博士翻译了本书,她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对本书的英文版十分熟悉。他们是最适合翻译本书的人。邹莉女士翻译了本中文版前言。最后,我要感谢商务印书馆在中国出版发行这本书。

  在本书出版前,有关资产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研讨会分别于2004年9月在山东大学、2005年1月在清华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也已被列为2005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2l世纪论坛的议题之一。对此议题的讨论似乎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或许中文版《资产与穷人》一书能够有助于在中国推动对资产建设社会政策的进一步讨论。

  如同其他事情一样,中国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将会明智地选择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中最适合于中国国情的部分,并决定将如何应用它们。


                        迈克尔•谢若登

                         2005年7月于

                      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显示全部后记

<FONT size=3><STRONG>           译 后 记

</STRONG></FONT>

  自从《资产与穷人》一书在1991年出版以来,资产建设理论以及相关社会政策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在美国和世界各地,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围绕社会福利中的资产积累方式已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相信谢若登教授所提出的以资产为基础的福利政策理念,也会对中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照。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先生所评价的:“资产建设及其个人发展账户的做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资产建设’这一新概念如果运用得当,有可能解决中国社会政策和社会发展中的相当一部分问题。”

  经过近一年半的工作,终于完成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谢若登教授的著作《资产与穷人》的翻译。记得在与商务印书馆田文祝博士讨论译稿选题时,他说过这样一番话:在某种程度上翻译要比写作更难,因为需要弄通另一种语言和文化,又不能改变著者的原意。要按照出版要求完成翻译,不“偷工减料”、“偷梁换柱”,的确是对译者能力和责任心的考验。整个翻译工作需要付出艰苦和细致的努力。其间既有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也有豁然开朗的快乐。十分庆幸的是始终得到伊利诺伊大学(Urbana—Champaign)展敏博士的支持和帮助。译者遇到的许多难点得到展敏博士的精细解答,她还认真地校对了全部译稿,提出很好的校订意见。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助教孙艳艳协助翻译了前言、图表、注释和索引部分,并参与了其他文字和资料的整理工作。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社会工作硕士毕业生邹莉翻译了中文版序言。译者还得到加利福尼亚大学里弗赛德分校图书馆邱葵先生、社会学系Gerardo Sanchez先生和Christopher Schmitt博士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译者专业和能力方面的局限,译稿中难免仍有错误或遗漏之处,请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指正。


                            译者

                           2005年3月

显示全部目 录

中文版前言



前言与致谢

图表索引


          <STRONG>上篇 维持:福利作为收入</STRONG>


第一章 福利政策的失误是一种民族观念的失误

第二章 收入分配与收入贫困

第三章 福利理论的状况

第四章 联邦福利政策——谁受益?

第五章 福利改革争论


          <STRONG>下篇 发展:福利作为资产

</STRONG>

第六章 资产的性质与分配

第七章 资产继承的不平等

第八章 以资产为基础的福利理论

第九章 以资产为基础的福利政策设计

第十章 个人发展账户

第十一章 实例、建议与成本

第十二章 福利政策与国家经济目标的整合

第十三章 概要与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