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数字美学 平装新世纪美学译丛

分享到:

定价:¥16.00

  • 著者:3800 
  • 出版时间:2007年04月本印时间:2007年04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86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7-100-05174-6
  • 读者对象:哲学、美学、媒体研究人员以及对电脑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数字美学
  • 人气:636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该书是第一本研究当代电脑文化的美学特质和美学目的的专著。观点犀利,资料丰富,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方向,对文化、媒体和计算机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显示全部序言

          中文版序

  在《数字美学》出版后的几年里,数字媒体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用以描述数字媒体的语言也变了很多。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里,互联网还是科学界和学术界的专业工具,现在则一下子成了公众媒体。1994年,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发明以及马赛克(Mosaic)浏览器的大规模发行使万维网(World Wide Web)成了大众媒体。
  媒体技术创新历史是相当复杂的,很难预料。例如,在20世纪的头几年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电影差一点消失了,只是从1904年起才获得大众的欢迎和支持。然而,正因为电影很受欢迎,声音方面的更新被耽搁了将近二十年,因为在旧设备仍然能吸引公众的情况下,电影院的所有者不愿在新设备上投资。调幅(FM)收音机被耽搁的时间更长,其发明人最终因为绝望而自杀。当然,技术更新往往走在社会变化和经济变化的前面,但社会和资本却常常会抑制技术,能抑制多久,它们就会抑制多久。
  如此看来,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飞速发展并不是个典型形象,可供浏览的丰富内容以及浏览器处理复杂的多媒体内容的能力等网络方面的发展是超常的。本书是对网络这个创造力的源泉的歌颂,但同时也是一个警告:在其广为传播后的几个月内,已经有迹象表明,作为大众媒体的网络不像一个公众论坛,更像一个购物中心。网络的早期使用者参与政治活动,参与艺术创新,参与各种爱好者的文化活动,分享业余爱好;然而,不久之后,许多主要网站和服务供应商便开始采用由广告支持的广播模式。《数字美学》呼唤一种更加明智、更加优美、更加道德的媒介;使网络保持其真正受欢迎、真正具有创造性的空间,现在也许是最后的机缘。
  早期的网络名义上是世界性的,但实际上只是美国的。现在,我们正在进入中国世纪,英语语言和北大西洋资本主义的支配地位已经不能再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了。《数字美学》中的问题是放在欧洲传统中进行考察的;我相信,这个问题在今天比在1998年的时候还要重要。数字媒体是服务于所有人还是只能服务于富裕的精英阶层?数字媒体是否有利于未来(包括我们的环境和我们的机器)向着更好的方向演化?还是有利于维持全球的权力和特权,使之保持不变?
  我仍然相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性是人类最有力的本质。谨以本书的中文版献给以数字媒体为新工具为我们大家创造新未来的所有勇士。

                       肖恩•库比特
                     2005年2月于新西兰

显示全部后记

  从接手这项翻译任务到完成这本书的翻译,前后用了三年多时间。囿于译者有限的知识水平,翻译这本书实在是困难。当时之所以接下这本书的翻译任务,一是由于美学与译者的工作与兴趣有一定的关系,而二者笔者自以为还不算是个电脑盲,所以对数字美学这个新事物就有了点兴趣,哪知开始翻译之后才发现棘手问题太多,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对西方的艺术史不太了解,对新兴的数字艺术更是一无所知,所以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知道作者讨论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估计读者在阅读时除了要忍受拗口的英文,也会遇到这个问题;好在作者自己专门为这本书做了一个配套的网站,其中有书中讨论的很多图像资料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访问http://www.ucl.ac.uk/slade/digita/
  本书翻译工作拖了很久才完成。魏群先生为第一章提供了部分翻译文字,特此致谢。

                           赵文书
                       2006年5月4日于南京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肖恩•库比特是约翰•莫斯大学(利物浦)影像媒体研究高级讲师,屏幕研究学科带头人,近作有《影像艺术:作为艺术与文化的影像媒体》以及《时间转向:论影像文化》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讨论数字文化的历史形成及其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引发了诸如电脑为什么用打字机的键盘、电脑的外形为什么像电视机、网络概念从何处来、网络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我们为什么必须认真对待数字美学这类问题。作者高瞻远瞩,在本书中探讨了我们可能有或应该有什么样的电脑文化。数字美学问题关涉我们的未来;它不仅仅是设计中的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品位的问题,还关系到数字的伦理。   本书是第一本研究当代电脑文化的美学特质和美学目的的专著。作者冷静地分析了网络乌托邦幻想家们提出的种种主张,细心梳理了新兴网络媒体的全球化过程,深入探讨了网络媒体对主体性和社会性的影响。作者充分利用哲学美学以及网络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提出了一种能够超越自由市场和全球性公司局限的真正的民主;在这个民主进程中,数字艺术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书持论公允,观点犀利,资料丰富,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方向,对文化、媒体和计算机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显示全部目 录

序:世界漫游机器
鸣谢

第一章 阅读界面
  网吧
  超文本和殖民辩证法
  优秀读物
  图书馆
  浏览和冲浪:趣味阅读
  隐私之后:亲密中的政治
  写作材料
第二章 虚拟现实主义:机器感知与地球图像
  旅行之光
  对电子人视觉的批判
  无政府状态和感知社会
  视觉修辞:感知的社会化
  遥感:地球图像
  解构地图
  乌托邦伦理
第三章 空间效果
  哈勃天文望远镜的麻烦
  芝诺悖论:身份无限
  从东方到外层空间:宇宙商品
  透视法作为特技
  从外层空间到电脑空间
  黑客易装癖与旅游鼠标
第四章 皮格马利翁:寂静、声音与空间
  寂静
  纯粹的聆听
  录音:声音的合成
  传播:静静地倾听,静静地阅读
  不连贯的音轨
  分散空间:艺术地理学
第五章 紊流:网络形态学和公司电子人
  网络主体性和邮政系统
  流动(flow)之简史
  人体生物芯片
  垃圾脱氧核糖核酸:多媒体形态学
  匿名历史:全球化和离散
  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