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辞书编纂纪事 平装语林漫步丛书

分享到:

定价:¥14.00

  • 著者:325 
  •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本印时间:2006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62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7-100-05217-3/H•1261
  • 主题词:辞书编纂纪事
  • 人气:114

显示全部前言

  我们多年从事辞书编纂工作。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辞书事业空前发展的盛世,经历和见闻尤为丰富。我们所做的工作,既有许多正确的地方,也有不少缺点和失误。别人成功的经验使我们深受教益,他们的差错也使我们得到教训。最近十几年中,我们同层出不穷的伪劣辞书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体会到反面教材也是必要的教材。上述种种,我们写过一些文章,现在看来,还很不够。我们考虑,有必要把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中的事实加以筛选、整理、汇集、点评,公之于世,这既是一次重新学习的机会,也有益于辞书学的研究和普及。
  写到这里,我们想起了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在《词典学概论》中说的一段话:“编纂词典的实际经验有时是经过痛苦的、代价巨大的不断摸索才获得的,然而,我们从词典编纂实践中,却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对这种实际经验并不像在其他科学中那样注意汇集并加以分析。这似乎难以置信,因为编纂词典通常相当费钱费时。我本人常常见到这种现象:在某部词典的编辑工作中已经圆满解决了的问题,在另一些编辑人员中又再次加以讨论,再次进行试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页)这一段话说得十分中肯,对我们很有启发。
  我们拟就自己的经历和见闻所及,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辞书编纂中较有意义的事实为主体和出发点,写成一百六十篇文章,编为本书。每篇文章,主要纪事,略作点评。所叙事实,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都力求有一定代表性,避免一般化,也避免过专和烦琐。点评则力求简明扼要,不发空论。对于辞书中的失误,除非有必要,一般不点名。限于我们自身的条件,书中对某些辞书写得较多(特别是《辞海》,因为我们都参与其事,时间长的已有三十余年),对某些辞书则写得较少,甚至未曾涉及,这完全取决于了解与否和了解程度,并无其他原因。
  我们希望本书能够:第一,使有志于辞书编纂的读者从所介绍的实际经验中多少知道一些编纂辞书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第二,在辞书界发扬正气,抵制歪风,为净化辞书园地出一份力;第三,为中国辞书史保存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我们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现在不得而知。诚恳欢迎读者给我们反馈信息,多加指教!
  最后,我们衷心感谢德高望重的学者王元化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深切感谢商务印书馆大力支持本书的出版。同时也感谢辞书界的前辈和先进以其业绩和著述使我们增长了见识,得到了启发,从而丰富了本书的内容。谨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敬意!
                          作 者
                         2006年3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作者均为多年从事辞书编撰工作的专家,其中徐庆凯还获得首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他们以我国辞书编撰中较有意义的事实为主体,写成160篇文章,编成此书。每篇文章主要纪事,略作点评。全书分为宏观思考编、词目编、释文编、溯源编、义项编、引文例证编、条目间关系编、外文和翻译编、插图附录编、排检法编、通读和专项检查编、敬业精神编、遏制不合格辞书编。

显示全部目 录

宏观思考编
词典体例的典范之作
一个重要的补充体例
必要的限制
辞书品种创新的一个缩影
字典体制的一次革新
“参阅”:词典体例的一个创新
“朱熹”、“王守仁”两条开头的比较
“齐白石”、“张乐平”两条字数的比较
一项创新的框架设计
两个失败的框架设计
《哲学大辞典》初版为何没有收“冯契”条?
不能这样宣传某派某人
《〈辞海〉统一用语举例》
三篇“设条参考”的启示
何必称“大”?
词典不是大杂烩

词 目 编
“卫生管理”的范围有多大?
不懂“营销”,难以理解“营销策划”
“机车”条目何其多也
既有“成文法”就该有“不成文法”
“友谊和爱情”之类不是词目
“始娶于许”之类也是词目?
“卧榻岂容鼾睡”?
编排可分类,重复应避免
词目定名不可随意

释 文 编
周恩来惦记“杨度”条目
释文要有法必依
沈曾植何许人也
中国辞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献
“我觉得……”不适用于辞书
“社会主义社会”释义的与时俱进
“垫”字释义的变化
“陋室”之改见功力
“詹天佑钩”,有无其事?
取材不慎,输了官司
是“秋实”,还是“实秋”?
一条“辞海”,一堆错误
一条“茶叶”,各种写法
“人质”诸家释
“受过专门训练的狗”就是“警犬”吗?
定性语札记
辞书条目无须引子
“重庆谈判”条的修改
“长征”不等于“二万五千里长征”
“清血”是“清新之血”吗?
“抵命”和“偿命”互释,行吗?
自相矛盾,怎能释疑?
文理不通,如何解惑?
以偏概全的“复议”
重复累赘的“公式化”
喧宾夺主的“世纪”
节外生枝的“国营农场法”
堆砌材料的“司法部”
看不懂的“内骨骼”
“篮球”和“排球”如何解释?
“尼古拉耶夫斯克”条怎么写?
“社会公德”条的议论可删
换个写法就对了
改动几个字,质量就提高
一字之差,非同小可
就差“最多”二字
“学习雷锋”题词的时间问题
一年也不能差
朱可夫的军衔
1920年能访问苏联吗?
称谓不能违背史实
“总称”和“统称”
两个“广角镜头”
宣威火腿“产在宣威、榕峰”吗?
“潮汐”条的教训

溯 源 编
修订《辞源》,重在溯源
“形而上学”探源
溯“十六字诀”之源
“百科全书”一词何时传入中国?
如何对待“字典”条的溯源?
“尤物”的“绝色美女”义溯源
“逻辑”译名之始

义 项 编
从一个义项到七个义项
“编辑”条中一个义项的增补
“同一性”的义项
“休克疗法”的本义和转义
两条“宇宙”的比较
“污染”有四个专科义项吗?

引文、例证编
法律条文务必引全
这不是恩格斯的观点!
何谓“土匪游子”?
陆玑乎?陆机乎?
书证不可任意拼接
一个书证,差错成堆
一个诗题,种种问题
“长生种者”不可理解
盲人岂能“用笔作字”?
李固蒙冤
莫名其妙的“神教”
例证不可与释义相悖

条目间关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
“尽根牙”与“智齿”
人名的重条
“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
未遂犯的处刑问题
“公权”和“私权”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五花八门的地支条目
关于“智商”
“连续犯”和“持续犯”
相关条目的呼应
十六比一:详略悬殊
不可缺少的“参见”
谨防“参见”落空

外文和翻译编
“pH”不能写成“Ph”
“V”和“V”不一样
“ug”与“Mg”
《名理探》中的“名理”
《道德经》中的“道德”
跨学科内容需慎重
“声纳”和“声呐”
“泻湖”和“潟湖”
译名不统一,一人成三人
“灵魂起源的无意识的净化”

插图、附录编
乱七八糟的彩图插页
条目间插图的有无、多少和大小
不可乱画肖像
切勿配错照片
煤田的煤田?
读者欢迎的附录
附录不可滥收
附录也要有目录

排检法编
胡乱编排的一个典型
分类体系务求合理
条目排序要有确定的原则
索引多样,读者之福
这样的索引太难查
分类词目索引怎样才能便查?
异常的汉语拼音索引

通读和专项检查编
《辞海》的通读
专项检查的一个范例
“碎叶”今何在?
统一审图大有好处

敬业精神编
一音之立,旬月踌躇
“一个不杀,大部不抓”寻根记
尽心尽责,严格把关
一条之改见精神
务得事实,每求真是
字斟句酌无止境
寻根究底解疑团
“龙血树”条的修改
十年磨一剑

遏制不合格辞书编
五起诉讼痛击抄袭侵权
无可奈何的自供状
抄袭的进化
滥收词目之最
胡乱释义之最
荒谬例句之最
《语言大典》的独家勾当
假冒《辞海》,一败涂地
变本加厉的荒谬
“不破不立”歪解
两起百科全书抄袭案
著作乎?译作乎?
一对孪生的伪劣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