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区域中心城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平装服务业与城市发展丛书

分享到:

定价:¥28.00

  • 著者:3760 
  • 出版时间:2007年05月本印时间:2007年05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89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7-100-05257-2/F•646
  • 读者对象:城市经济与管理、城市规划专业的师生以及城市管理和决策部门的工作者
  • 主题词: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人气:238

显示全部序言

           总 序

  服务业(service industry)是目前经济学界最具有争议的一个经济学概念,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认为服务业是指生产服务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西方学者普遍将第三产业等同于服务业,我国经济学家和政府统计部门也常常将第三产业等同于服务业,虽然两个概念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一致。
  近年来,全球服务业发展很快,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已进入服务社会,正如马克思•韦伯(Max Web)所言,后工业社会产生了特定的“服务经济时代”;美国著名哲学家丹尼•贝尔(Deny Bell)也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服务经济的到来,如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一般,将对全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影响所覆盖的区域更加广阔,所产生的效果更加深远。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为了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服务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服务业的研究在经济学中已有相当长的历史。l7世纪末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就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一些思想,但服务业成为主导经济部门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经济结构开始由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业发展迅速,增加值比重逐步超过了制造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的就业比重上升很快。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V.Fuchs)在其经济学名著《服务经济》一书中“宣布”美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进入“服务经济”社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服务业成为1973年石油危机后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源泉和各国占领世界市场的重要手段,服务业的研究进一步受到区域学家、区域经济学及经济地理学者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服务业的发展更代表了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也因此出现了大量服务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服务业经济学。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涉及服务业内部结构方面,对服务业的空间规律少有研究。作为以空间作为研究核心要素之一的地理学,尽管近年来也有些属于服务地理的分支发展很快,但他们都是局限在单一的服务行业内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割裂了这些服务行业内部的有机联系。因此,从地理的角度探讨服务业的空间发展规律,并剖析其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成为迫切需要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国外地理界开展了一系列与服务业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将服务业置于全球经济中,研究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后工业社会或服务业社会的特征;②从生产与就业的角度研究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④技术变化影响下服务业贸易与城市和区域功能的转变及其对全球化的影响;⑤社会极化与服务阶层的形成;等等。总体上看,国外相关研究已有不少,但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强;多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欠缺;关于区位的研究多为区域尺度,大都市内部的研究较少;个案研究较多,规律总结不多,需要认真梳理和开展新研究。
  在中国,近年来产业结构也在朝着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方向发展,服务业内部剧烈分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日趋重要。一方面,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及时归纳总结和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服务业(通常所指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的增长,由1980年的21.4%上升到2003年的33.2%。但这个比重不仅低于65%左右的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6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在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面临相应的挑战,急需在理论和相应的战略上有所储备。另一方面,服务业内部构成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使现有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难以解释和解决区域和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难以对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同样,迫切需要在实证的基础上,对服务业发展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理论研究。中国地理工作者有关服务业的研究成果不多,且以实证分析为主,理论分析较欠缺。
  基于上述背景,在对服务业地理学及其相关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预研究的基础上,2001年底,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本丛书主编闫小培教授获得了“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的研究资助,该项目成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界获得的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002年1月,本项目正式启动,迄今在本基金项目资助下已经发表了学术论文60余篇,通过该项目已完成博士学位论文8篇,待完成1篇;完成硕士学位论文6篇,待完成1篇。本丛书正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者长期以来在城市地理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整理提炼形成。
  本丛书在服务业地理学方面作了研究尝试,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们对该学科领域的关注和重视。本丛书所探讨的服务业地理主要研究服务业结构及空间组合、过程和规律,并探讨服务型经济社会和新技术支撑背景下的人文地理学方法论变革。
  本丛书及其相关研究成果涉及了服务业地理学的七个重要领域,包括服务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服务业区位的理论与实证、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大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及其社会分化、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和区域服务业合作发展模式、转型时期的城市空间规划和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公共服务业管治等方面。在探讨了服务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以广州市、珠江三角洲和广东省为例,分专题展开实证研究,并进行理论总结。
  本丛书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具体选题包括以下几个。①在服务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方面,出版《服务业地理学》,探讨服务业地理的理论发展、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②在服务业区位的理论与实证方面,出版《服务业区位理论与实证》、《城市商业业态空间研究》、《金融服务业与城市发展》、《港口服务业与城市发展》和《CBD发展与城市商务活动》等,探讨服务业分类方法、服务业区位等问题,总结和分析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和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特征、因素、模式及区位类型,并以广州为案例,研究广州的服务业空间演变及区位类型以及重点行业的空间特性,包括广州商业的业态空间、CBD发展、金融服务业、港口服务业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③在中心城市服务业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方面,出版《区域中心城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重研究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④在转型时期的城市空间规划方面,出版《城市居住流动与城市社会空间》、《城市空间结构性增长》、《转型时期的城市空间规划》等,分别以社会经济转型为背景,研究探讨城市社会空间和实体空间的演化特性及其相关规划思路。⑤在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公共服务业管治方面,出版《中国城市公共服务业管治》,研究公共服务业管治问题及其未来发展。
  本丛书的主要写作和参加人员主要包括闫小培教授、吕拉昌教授、陈忠暖教授、王爱民副教授、薛德升副教授、曹小曙副教授、叶岱夫副教授、林耿副教授、周素红副教授、柳意云讲师、李志刚博士、方远平博士、钟韵博士、刘筱博士、林彰平博士、易峥博士、魏立华博士、吕传廷博士,以及王云璇、刘蓉、周锐波、胡敏、陈再齐、张润朋和刘逸等已经毕业或即将毕业的硕士生。他们都为本项目的开展和本系列丛书的写作付出了心血。本研究的开展得到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同行们的支持,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帮助,得到国内外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同行知名专家的指导,在此一并致以深切的谢意!此外,本丛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同行学者的帮助,也借鉴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及经验,特此谨向他们致谢!
  本丛书力图通过理论与实证案例研究相结合,探讨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等问题,并希望具有系统、全面和创新等特点,为加强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和揭示服务型经济社会城市和区域地域运动规律,以及指导服务业布局和经济建设等奉献绵薄之力。错漏与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闫小培
                           2006年5月1日

显示全部前言

  “二战”以来,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得到了越来越大的提高。“服务经济”、“后工业社会”、“信息化城市”等概念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服务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不仅是国际服务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也是服务业中对区域发展影响最大的部分。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显著,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尤其是沿海的一些特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成为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有鉴于此,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日益受到学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就研究而言,我国经济学界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早于地理学界,其研究成果也较地理学视角下的成果丰富。从城市地理学视角下开展的产业研究,区别于经济学视角下对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竞争与垄断等内容的侧重,更着重于产业在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对城市的影响而导致的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空间结构等内容的研究,也即符合城市地理学将城市看做“点”而研究区域的城市体系,以及将城市看做“面”而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的研究传统。
  本书希望能发挥地理学对区域差异的研究特长,试图从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切入,以我国的区域中心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对区域中心城市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展开研究。具体研究设想是:以广州这一珠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为案例,从珠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比较、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历程、广州与香港两个不同级别的区域中心的生产性服务业比较,以及广州生产性服务业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不同的角度,论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等级序列之间的关系。由此指出,传统的中心地理论所指出的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大小相对应的观点,在服务经济时代下应针对生产性服务业而有所完善——等级序列高的城市的生产性服务范围较大,但这仅是就服务的广度而言,城市的等级序列与其服务市场的深度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等级序列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结合产业经济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地位的评价,以地理学所擅长的区分城市类型的视角,本书在最后一章提出“区域中心城市,而不是其他等级序列较低的城市,可以将生产性服务业培养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的观点。并运用新贸易理论及广州实例研究为依据,进一步提出“区域中心城市是我国适宜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的观点,为生产性服务业在大区域中的宏观区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本书的研究创新即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出并论证了城市等级序列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完善了服务经济时代下的中心地理论;二是在论述相关关系的基础上,综合当前经济学对服务业研究的理论,结合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特长,提出我国的区域中心城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可供我国其他中心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中选址参考的观点,使从城市地理学角度展开的产业研究更具有实践意义。
  在权衡研究的可行性及分析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服务特性的基础上,本书将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确定为所研究的生产性服务业,并将所利用的人口普查资料、基本单位普查资料、第三产业普查资料等资料及各类统计年鉴中这五个行业的全部数值都计为生产性服务的部分(虽然其中有部分服务于个体消费者)。结合对广州生产性服务机构和珠江三角洲制造业企业的抽样问卷调查,以及系列深度访谈,本书以定性结合定量的分析方法展开研究。
  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界定了本书的三个基本概念,并提出本书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第二章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的角度,评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第三章从全国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层面,分析了城市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第四章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广州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演变历程。第五章分析了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对广州同行业的影响。第六章分析了广州生产性服务业对其最临近腹地——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七章总结提升了本书的研究意义,提出了有关区域中心城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两个观点。

显示全部后记

  我于2004年6月在闫小培教授主持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本书是以我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完善而成的。论文通过答辩后,导师闫小培教授即建议我尽快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但参加工作后,意料中的事务和意料外的事件,一次次延后了书稿修改的完成时间。
  回首写作的过程,无法忘却在中山大学度过的充实和丰富的十年,更无法忘却曾经给予我指导、帮助和支持的师长、同事、学友和亲人,在此我要衷心对他们说声“谢谢”。
  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导师闫小培教授。服务业地理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闫老师以其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将我引进这一研究领域,为我今后继续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书从选题、提纲拟定、资料获取、论文写作、修改、直至最终的定稿,都离不开闫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师从闫老师几年来,获得了多次宝贵的锻炼机会,使我受益匪浅,而闫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学术思维、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以及为人处事的优良品德更将使我受益终身。
  感谢我的硕士导师彭华教授和保继刚教授,他们为我提供的学习锻炼机会,使我开始懂得如何做学问,硕士阶段养成的学习研究能力为我博士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感谢薛德升副教授对我规划实践与学习生活的指导和鼓励,他不仅给了我实践锻炼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鼓励我树立了研究的信心。感谢许学强教授、魏清泉教授、司徒尚纪教授、陈浩光教授,几位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养成规范的学术习惯有着重要的帮助。感谢曹小曙副教授在本书出版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
  感谢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的所有老师,中心由他们共同营造而成的学术氛围对我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早在我还是本科生时,中心的学术例会已激发了我对学术研究道路的向往。感谢在中大十年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我教导和帮助的所有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学到了许多受用终身的知识和能力。
  感谢我现在的工作单位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院长兼所长冯邦彦教授。相比原有的学位论文,本书丰富了关于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的论述及其对广州同行业影响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冯院长为我提供的了解香港服务业及赴港调研的机会。感谢所里的兼职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郑天祥教授在我博士毕业后,在新的工作环境里寻找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契合点过程中给予的指导。感谢特区所的各位老师营造了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使我在工作中继续享受着做学问的快乐。
  感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的同窗、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给予我的关心与帮助,他们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温暖,使我度过了三年愉快的学习生活。感谢方远平、普军、王建军、程玉鸿、刘筱、林彰平等同学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提供的真诚帮助。感谢中心办公室的韩洁明老师在我查阅文献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感谢香港大学的陈艳小姐,她在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繁忙学习生活中不厌其烦地为我从港大图书馆寻找资料;感谢德国科隆大学地理系的Dieter Soyez教授热情地帮助我寻找外文文献;感谢东莞市塘厦镇城建办的刘裕兴主任为我的访谈牵线搭桥;感谢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广州分公司的梁春燕小姐、陈丽小姐,她们在协助我完成调查问卷的同时,增添了我对广州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了解;感谢我的老同学唐蔚小姐和薛晖小姐,她们以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切身体会增强了我对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
  感谢商务印书馆的颜廷真博士在本书出版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本书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我的荣幸。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保证了企业问卷调查及访谈的顺利进行,从而获得本研究中重要的第一手分析资料。
  还要感谢我的家人给予我的无限关怀与爱护,他们是我积极向上的最大动力。感谢我丈夫郑莘一直以来对我的理解与鼓励,他同时也是我了解房地产服务业运作最耐心的讲解者。特别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营造的良好学习氛围及多年来对我的无比关爱,使我得以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对于书中的不足之处,我愿听取各位专家、学者、同仁的批评指正。

                           钟 韵
                          2006年4月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闫小培,女,重庆人,人文地理学博士。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从事城市地理学研究,研究兴趣为产业与城市发展、巨型城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近10年来还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已发表成果150余件。
  钟韵,女,1976年出生于广州,人文地理学博士。现工作于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2006年曾赴美国做访问学者进修。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业地理、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目前尤其集中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及城市发展的关系、港澳经济与内地经济联系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及区域发展规划咨询项目20余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各一项。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从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切入,以我国的区域中心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对区域中心城市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展开研究。在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对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首先论述了“城市的等级序列与其生产性服务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的论点。在此基础上,选择珠江三角洲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广州市作为实证,分析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探讨其生产性服务业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其与临近的更高等级城市——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可供我国中心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借鉴的两个观点。   本书可供城市地理、城市经济与管理、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和教研人员,以及城市管理和决策部门的工作者阅读参考。

显示全部目 录

总 序
前 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发展作用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进展
  第二节 国外服务业作用研究
  第三节 国外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
  第四节 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和相关研究
  第五节 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展望
第三章 城市等级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相关性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由城市经济划分的城市等级体系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各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第四节 城市等级体系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关系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的特征和原因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向服务功能特征
  第三节 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来自更高等级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
  第一节 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前店后厂”时期的影响评价
  第三节 CEPA框架下的影响评估
  第四节 粤港合作新框架下的穗港生产性服务功能关系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周边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方法——对基本经济单元的调查
  第二节 广州生产性服务业与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的关系
  第三节 广州生产性服务业与珠江三角洲客户联系的途径
  第四节 广州生产性服务业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影响预测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新驱动力——生产性服务业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地位剖析
  第二节 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和等级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节 区域中心城市的经验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人名译名表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