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刘小川读杜甫

分享到:

定价:¥38.00

  • 页数:182页
  • 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5653-0
  • 读者对象:杜诗爱好者,中国文学爱好者
  • 主题词:杜诗诗歌欣赏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文人传记作家刘小川新作。品杜诗浑阔意境,读懂一个迎着苦难不低头的“圣人”。


相关推荐:
小川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与向慕,执着地追问与人格尊严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近年值得关注的文学收获。
——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李建军
刘小川带着这个时代的所有焦虑、不安和诸多的喜悦,来和古人今人对话。这种古今碰撞是了不起的,所谓的时代高度,也就是如此。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张炜

文人传记作家刘小川新作,用文学语言解读诗圣杜甫与其诗史般的文字。
刘小川以现代视角讲述杜甫,解读这位苦闷潦倒了大半生的瘦弱文人何以成为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的巍巍高塔。
杜甫的诗歌,浓缩了生活,构筑了历史,延伸了思考,千百年来被无数文人潜心研读,如今依然值得我们深读细品。

 

显示全部序言

杜甫活了五十九岁,却好像活了几百岁。他一生经历坎坷,经受的苦难太多太多。
杜甫被后人尊为“诗圣”。其实,生活中他亦是迎着苦难不低头的“圣人”。后人已无法探究他的内心世界,所有的努力也只为了更靠近他而已。杜甫有极大的慈悲,他的心智无比坚忍,才华更如日月般闪耀。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财富。
当代著名诗人、杜甫研究者冯至先生评价,杜甫半生流离,却从未停止歌唱。杜甫的双脚,走遍了万里山河。他将目光投向无数村落,无数血染的城郭。我读杜诗时,每到沉郁之处,就感到有一股昂扬向上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他笔下毅然从军的老头、半夜离家的老妇、新婚送丈夫上前线的女子……
杜甫留传后世的诗中名篇近百,大都质朴无华。他写诗善于推敲字句、安排典故、讲究格律。而他的诗意境浑阔,人生许多经典情态都被绘入诗中。他“以事入诗”,诗中常带叙事。他的“三吏三别”,道尽“安史之乱”期间民生之艰、世事之难。与其称杜甫为写实派,不如称其为印象派、感觉派。他笔下的画面真实,甚至到了梦幻的地步:写出来的场景,总是通向更多的场景。其诗凝练,高度概括生活,已然跨入抽象艺术的领域。杜甫的诗,是具象中见抽象。晚唐文学家孟棨评价:“杜逢禄山之乱,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于是杜甫的诗又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浓缩了生活,构筑了历史,延伸了思考,千百年来被无数文人潜心研读,如今依然值得我们深读细品。走近杜甫,研究杜甫,更有助于我们应对当下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鼓舞我们传承优秀的民族思想,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而奋斗。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刘小川,四川省眉山市人,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品中国文人》(全六卷)、《品西方文人》(三卷)、《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先贤与中国》、《苏东坡》、《苏轼,叙述一种》、《婉约圣手•秦观传》、《汉刘邦》、《汪精卫》、《苏曼殊》、《李清照》、《李煜》。曾获多项文学大奖。被誉为中国传记文学的革新者,中国传统文化国民普及人。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刘小川读杜甫》是文人传记作家刘小川新作。刘小川用深厚的文学功底描绘了一个漂泊大半生、坎坷无数依然坚贞不屈的杜甫,他幼年多病、少年壮游、中年逢难、晚年流离,经历了开元盛日与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一步步由盛转衰。作者将数十首杜诗串联于杜甫生平记叙之中,带领读者触摸杜甫内心世界,见证他“诗史”般伟大作品的诞生。、

显示全部目 录

子美小传
子美的诗
绝句四首
其三
绝句二首
其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夜喜雨
江南逢李龟年
望岳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梦李白二首
其一
月夜忆舍弟
羌村三首
其一
其三
赠李白
饮中八仙歌
百忧集行
忆昔二首
其二
遣怀
兵车行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丽人行
前出塞九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六
其九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月夜
悲陈陶
哀江头
赠卫八处士
蜀相
江村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其六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客至
旅夜书怀
负薪行
登高
江汉
登岳阳楼
南征
小寒食舟中作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恨别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病橘
序言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唐代诗人中,有一个人好像一直是皱着眉头生活的,这个人名叫杜甫。他瘦而高,拄着一根拐杖,走路慢吞吞,活像人们形容的老朽。他的眼睛是向下的,有时还半闭着,看上去昏昏欲睡。但这双眼睛却能看见普天下的倒霉事儿,好比观世音菩萨能看见人间的苦难。所不同的是观世音菩萨法力无边,他能含着动人的微笑救苦救难,而杜甫只能眉头紧锁,把无边的苦难写进他浩如烟海的诗作。
他有一首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篇就说: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日里的天高云淡,杜甫不写诗。阴风刮起来了,灵感却随风而至。人倒霉时喝水都塞牙,秋风欺负他,卷走屋上的三重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杜甫真是霉到家了。成都这座草堂,全家人靠它遮风挡雨。秋风萧萧,小孩儿抢得茅草嘻嘻哈哈,他干瞪眼,“唇焦口燥呼不得”。茅草多半是用作柴火了。阴风方去,黑雨又来,多日失眠的老人雪上加霜。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骄儿恶卧”,老棉絮蹬出大窟窿。杜甫彻夜听漏雨,狼狈相可想而知。时值“安史之乱”,杜甫避乱于成都。长夜沾湿,忧家忧国,憔悴诗人盼天明。胸中的诗句源源流出,应和着、抵挡着欺负人的绵绵秋雨。结句陡起,喊出中国读书人的豪言壮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堪称杜甫素描自画像,概括其一生。此间他又写《楠树为风雨所拔叹》《枯棕》《病橘》等,单看诗名,已知心境。
他是中国的苦难诗人,集个人、国家、民族的苦难于一身。
依我看,“苦难”二字,比“现实主义”这类词汇更能抵达他。
他未能活满六十岁,死在洞庭湖里的一条破船上。他饿了几天肚子,据说是猛吃牛肉撑死的。郭沫若先生考证说,那是病牛,牛肉有毒。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杜甫既是撑死的,又是被毒死的。
本文只想追问一个问题:杜甫那双眼睛,为何能看见那么多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