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作者不喜人云亦云,不跟时髦走,而是从一些被大家认为“不必处理的琐碎小细节”入手,让我们看到了一些近现代名人、事件的另一面。
该书是四川大学副教授吴铭能近年致力于档案文献与口述历史研究成果的集结。他从一些被大家认为“不必处理的琐碎细节”入手,对梁启超、徐志摩、陈独秀等近现代历史名人及“雷震案”、“二二八”等历史事件做了重新解读,书中任务描写精彩飞动,予人留下难忘印象。
本书以第一手未曾公开发表的档案书信文稿为主,勾勒出梁启超、陈独秀、雷震等人的人格形象,透过这些资料的剖析解读,历史人物的魅力与神采呼之欲出,原来我们过去印象中的人物,是需要重新认识评价的。
梁启超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文章是下不如有神的快手,但有谁知道他也有枯坐“执笔两小时,乃不成一字”的窘境?为了打牌,郑重其事写信约人方城之战,这是梁启超的真实面貌,这才有人的味道。
陈独秀在近代是个迭受争议的人物,他的特殊经历与正式上的禁忌,是的北大校园内有李大钊的石像,却不见他的同等位置。他曾经担任过五届中共中央总书记,但晚年却被开除党籍,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台湾,陈独秀的《实庵自传》也遭到有关单位查禁。一个人物在两岸都不受欢迎,是个值得反省的现象。
陈独秀晚年写给台静农的全部书信一百多封与未完成的两章自传文字,均在台湾保存完好,如今将其全数在大陆披露,如果陈独秀地下有知,谅必会有所感慨!世间的事往往就是如此曲折离奇,诡谲多端。
雷震创办《自由中国》杂志,发挥陈独秀晚年的政治见解,使他成为促进台湾民主进程的先驱人物。
台湾“二二八事件”,原本“大溪档案”已公布的资料,可以真相大白,但很不幸地,经过一些曲学阿世的御用学者操弄与篡改“口述历史”,使得真相变得混沌难明。本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口述历史”的限制于如何操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