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分工、信任与企业成长 平装

分享到:

定价:¥22.00

  • 著者:605 
  •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本印时间:2009年0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17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978-7-100-06064-6
  • 读者对象:企业管理研究人员
  • 主题词:分工信任企业成长
  • 人气:92

显示全部序言

  企业是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成长是经济繁荣的基础。因此,研究企业成长是理解经济成长的关键。但是正如彭罗斯所言:“据我所知,至今还没有一位经济学家尝试过研究企业成长的系统理论。这让我觉得非常奇怪,所以我确信任何作这个尝试的人都应当谨慎地进行每一步研究。”
  而之所以需要“谨慎”地进行每一步研究,是因为企业成长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企业制度变革、结构调整以及竞争力、战略和管理行为研究等诸多方面。也正因为如此,有关企业成长的问题既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企业成长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斯密认为,分工是企业成长的主要诱因——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了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反过来,扩大的生产规模又深化了企业的分工协作。这种循环累进,带来了企业的规模经济,也就实现了企业成长。继斯密之后,约翰•穆勒和马歇尔重点探讨了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的关系,至此,始于分工视角的企业成长演变成了简单的规模经济理论。真正系统地从理论上研究企业成长的是彭罗斯,她第一次将企业成长作为分析对象,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的集合体,强调管理和协调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主张用成长经济来替代传统的规模经济。
  但是主流经济学仅仅将企业看做是一个生产函数,形成了企业的“黑箱”理论,这严重制约了企业以及企业成长理论的推进。作为对这种“黑板经济学”的强烈反对的理论成果,科斯以交易成本的概念,重新开启了企业研究的大门。由此,形成了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研究的蔚为大观的成果。然而,新制度经济学更多强调的是市场与企业的替代性,而忽视了企业产生和成长的历史和逻辑观。事实上,在市场出现之前,早已出现了为交换而生产的组织形式。因此,分工无论是从历史和逻辑上都是企业产生的起点。这一起点毫无疑问意味着对企业、企业成长研究的古典回归。
  分工意味着人们必须通过交换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交换没有信任是无法完成的。交换无法完成,分工就不可能继续深化和扩展,企业也就难以实现成长,由此,信任与企业成长也紧密地联系起来。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作者构建了一个分工、信任与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在这一分析框架中,企业被定义为以人为主体、人与人关系为中心的一系列关系的组合体,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是围绕企业成长来不断地动态调整不同主体利益的协调机制;企业成长的实质是企业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契约化和制度化的过程;从信任的视角来看,企业成长必须经历从特殊信任到普遍信任、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的演化。因此,企业成长,一方面是源于分工的演进;另一方面得益于信任半径的扩展。本书更多地把信任视为影响企业成长的一种社会资本,嵌入企业成长的路径中。因此,能否拥有和扩展信任,是企业成长的关键。
  作为一种回归古典的尝试,以及将“经济人”嵌入社会关系中,从而将信任纳入企业成长分析框架,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企业定义为以信任为黏合剂的分工协作性的要素集合体,分工协作中依靠亲缘、血缘信任向依靠制度信任的转变,是企业实现成长的关键;而从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的演进,同时也是分工深化的过程,分工深化不仅有助于企业成长,而且促成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根据成长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动态的企业家概念:在企业创立时期,企业家应具有“冒险”和“洞察力”,在企业成长阶段,因为分工和专业化的趋势,企业家应具有创新和协调力;相应地,还提出了从制度化角度去理解市场的观点,把市场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这样,交易的扩大与信任的扩展是相互推动和相互促进的。最后,作者从历史视角、运用本书的理论框架考察了企业成长问题,为作者提出的分工、信任与企业成长理论框架作出了经验意义上的诠释。
  当然,本书作为一项尝试性的研究,难免存在有待商榷和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需要作者继续探索,不懈努力。同时,作为对探索性研究的鼓励,我恳切地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够点燃企业理论古典回归的“星星之火”,引起更多学者对该问题的关注,并最终形成我国学界企业理论研究的“燎原”之势!

                            丁任重
                          2008年9月1日

显示全部前言

  企业是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成长是经济繁荣的基础。因此,研究企业成长是理解经济成长的关键。但是,长期以来,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中,却一直把企业视为“黑箱”,不能将企业纳入到正统分析的视野,只是简单地认定企业仅仅是一个投入产出的函数,从而导致理论越来越偏离现实。后来,科斯以交易成本的概念,重新开启了企业研究的大门。由此,形成了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研究的蔚为大观的成果。然而,新制度经济学更多地强调市场与企业的替代性,而忽视了企业产生和成长的历史和逻辑观。事实上,在市场出现之前,早已出现了为交换而生产的组织形式。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分工无论是从历史和逻辑上都是企业产生的起点。
  本文的研究在于强调现代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回归,以分工为起点探讨企业的成长,将分工纳入到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企业是在分工中产生,并随着分工的演进和深化不断成长;而分工又受市场规模的限制,没有市场的扩大,就不可能有分工的深化。另一方面,信任又是交易的基础。交易的扩张依赖于信任的扩展,没有信任的扩展就不可能有交易和市场的扩大。越是缺乏信任,人们之间的分工就越不发达,并且交易成本越高。当信任关系微弱到使交易成本高于分工与交换所能得到的好处时,分工就会陷入停滞困境。传统交易和市场向现代交易和市场的拓展就主要得力于信任从人格化向非人格化的扩展。因此,企业成长,一方面是源于分工的深化;另一方面是得益于信任半径的扩大。总的来看,信任是影响分工的一种深化机制,并为个人和企业参与分工提供长期化的、稳定的预期,从而保证交易的连续性和进一步扩展。从企业制度角度看,家族企业和合伙企业不能向现代企业转轨,主要是不能摆脱信任的约束困境,信任不能从血缘信任扩展到社会信任,这种信任“瓶颈”也就制约了企业的成长。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本文的研究更多地把信任视为影响企业成长的一种社会资本,它嵌入于企业成长的路径中。如果一个社会整体的信任水平比较低,企业就无力承担分工的深化和拓展,企业成长的空间就有限。因此,促进企业成长的关键是如何推进信任的扩展。
                              周 文

显示全部后记

  本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当初的选题源于福山《信任》的启发,由此,我开始关注中国的企业成长问题。在思路形成中,我不断大量阅读中外文献,在博士生导师丁任重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作为本书的最后成形,原有的框架作了许多调整和修改,特别在第4章、第5章和第6章都作了大的修改,以至于交稿时间一再拖延。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责任编辑张胜纪老师对我的宽容和厚爱,并同时对张胜纪老师的认真和敬业表达敬意。
  正如任何学术成果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一样,本书的最终成果也吸收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文献。在此,我谨向这些经济学前辈表达自己深深的谢意。
  我还要感谢云南大学杨先明对我成长的关心和本书完成的催促,书中一些重要观点,多次与他商榷。北京大学曹和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义平教授;四川大学周春教授、邓翔教授、蒋永穆教授;西南财经大学杨继瑞教授、程民选教授、刘崇仪教授、何永芳教授对本书观点的肯定也使我获益匪浅。贵州大学的李晓红博士对本书的完成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达真诚谢意。
  当然,本书的完成不意味着研究的“大功告成”。学无止境,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期待着更多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周文 谨识
                          2008年9月1日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以分工为起点探讨企业的成长。包括七章。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文献评述和相关问题;第三章,企业的本质和成长:一个新的审视角度;第四章,分工演进、市场深化与企业成长;第五章,信任扩展、交易扩张与企业成长;第六章,企业内分工、信任与企业成长;第七章,企业成长:一个历史视角的考察。

显示全部目 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理论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理论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基本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存在的不足
  1.3.1 主要观点
  1.3.2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的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述评和相关问题
 2.1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的渊源与演进
  2.1.1 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企业成长
  2.1.2 新古典理论框架中的企业成长
  2.1.3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企业成长
 2.2 信任研究的缘起和发展
 2.3 信任研究的不同视角
  2.3.1 信任研究的社会学路径
  2.3.2 经济学中的信任研究
  2.3.3 本文对信任研究的取向
  2.3.4 企业成长中的社会资本问题
 2.4 小结
第3章 企业的本质和成长: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3.1 企业的产生与成长
  3.1.1 企业的契约性质
  3.1.2 企业的不完全合约
  3.1.3 企业的专业化与分工
  3.1.4 企业性质新解: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3.2 企业成长:界定与综合
  3.2.1 同质性假定与企业外生性成长
  3.2.2 异质性假定与企业内生性成长
 3.3 企业家与企业成长
  3.3.1 企业家概念的论争
  3.3.2 企业家与企业成长
  3.3.3 分工与企业家
  3.3.4 企业家与社会资本
 3.4 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
 3.5 小结
第4章 分工演进、市场深化与企业成长
 4.1 分工演进与企业成长
 4.2 斯密定理与杨格定理
  4.2.1 斯密定理
  4.2.2 斯密困境与杨格定理
  4.2.3 巴泽尔定律:市场范围扩张的另一种解释
 4.3 分工演进与交易效率
  4.3.1 分工与交易效率
  4.3.2 交易技术、交易组织与交易制度
  4.3.3 分工深化与企业成长:一个简单模型
 4.4 分工、集群与企业成长
  4.4.1 集群的偶然性与分工
  4.4.2 集群中的企业成长
  4.4.3 企业集群:分工与交易成本的整合
  4.4.4 集群中企业成长的信任机制变迁
 4.5 小结
第5章 信任扩展、交易扩张与企业成长
 5.1 市场、货币与信任
  5.1.1 市场概念的拓展
  5.1.2 市场演进的历程
  5.1.3 信任对货币、商人和商业的影响
 5.2 信任扩展与交易扩张
  5.2.1 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
  5.2.2 从人格化交易到非人格化交易
  5.2.3 交易扩展与信任扩张
 5.3 信任、信誉与企业成长
  5.3.1 人际信任与交易成本
  5.3.2 人际信任与企业成长
  5.3.3 组织创新与企业成长: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
  5.3.4 企业信誉与企业成长
 5.4 小结
第6章 企业内分工、信任与企业成长
 6.1 企业内分工与合作剩余分享
  6.1.1 市场分工与企业内分工
  6.1.2 企业分工及合作剩余
  6.1.3 要素稀缺与合作剩余的分享
 6.2 企业成长中的内部治理
  6.2.1 分工与代理制的形成及发展
  6.2.2 委托代理理论与激励监督机制
  6.2.3 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权威和管理参与制
  6.2.4 分享激励与信任强化的机制
 6.3 分工、信任与企业层级制
  6.3.1 分工、企业层级制与企业成长
  6.3.2 分工、协作与企业层级制演变
  6.3.3 信任与企业层级制
 6.4 小结
第7章 企业成长:一个历史视角的考察
 7.1 分工、信任与家族企业成长
  7.1.1 家族企业的孵化与成长中的问题
  7.1.2 信任扩展与家族企业成长
 7.2 分工、信任与合伙制企业
  7.2.1 合伙制企业的进步:分工与信任的拓展
  7.2.2 合伙制企业的局限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7.3 分工、信任与公司制企业
  7.3.1 公司制企业的超越和资本合作
  7.3.2 公司制企业中的分工和代理人问题
 7.4 小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