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乡土中国: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诸葛村、婺源、关麓村、楼下村、张壁村、俞源村、碛口、福宝场、楠溪江上游古村落 精装陈志华文集

分享到:

定价:¥438.00

  • 著者:119722 
  •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本印时间:2021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1288页
  • 开本:16册数:11
  • ISBN:978-7-100-19864-6
  • 读者对象:对中国传统建筑、民居、历史地理、区域文化、乡土社会感兴趣的专业及一般读者
  • 主题词:乡村建筑艺术永嘉县文集
  • 人气:78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探究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反思中国传统与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在地智慧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乡土中国》的书写,是在一个完整的生活圈或文化圈里,全面地研究乡土建筑的整个系统,把乡土建筑和乡土生活、乡土社会联系起来研究,以人为本,通过乡土建筑理解、记录、保护中国乡土文化。本书收录的十一个个案研究,在记录了大量中国乡土社会和文化遗存的同时,还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中国建筑社会史的研究范式。本书与《中国乡土建筑》一起,全面展现了陈志华教授乡土建筑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各方面成就。


 

显示全部前言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前言
1990年和1991年,我和同事们在浙江省永嘉县的楠溪江中游工作了两年,研究那里的乡土建筑。我们的做法是,在一个生活圈或文化圈的范围里,全面地研究乡土建筑的整个系统,把乡土建筑和乡土文化、乡土生活联系起来研究。我们工作的成果由《汉声•民间》杂志于1992年10月出版,作为它的第46、47、48三期,一共332页。次年8月再版。
三联书店打算出版《乡土中国》系列丛书,建议我把楠溪江中游的乡土建筑择要写成三万字的一小册。盛情难却,我就遵命照办。删削多了,不免顾此失彼,很难保持系统的完整性。行文也不得不掐着手指计数,不敢点染,恐怕读起来会枯燥一些。即使如此精打细算,字数还是五万冒出了头。
楠溪江流域是个难得的独立的文化圈,很适合于我们的研究。不过,下游离温州太近,村落早就已经现代化了,上游过去比较贫穷,村落发育程度很低,我们就把工作限定在中游的村子里。为了慎重,我们还是翻山越岭,考察了东、北、西三面的分水岭一带,明确了这个文化圈的边界。在这个范围里,散布着两百多座单姓的血缘村落,一座村落就是一个宗法共同体,宗族组织管理着一切,维护着社会生活的秩序。它主持祭祀,负责伦理教化,兴办教育和公益事业,操持年时节下的公共娱乐,保护自然环境,规划村落建设,等等。宗族共同体,因此是一些类似独立的自治单位。在自然经济时代,绝大多数村落是纯农业村落,村民们男耕女织,过着近乎自给自足的生活。生活很简朴,只有极少数几个村镇有商店,其余的,就靠串村的货郎,他们的拨浪鼓叮咚一响,妇女们从家门涌出,挑选些针头线脑、零碎布料。自然经济下的自治单位,一个村落,因此大体上便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圈。
乡土建筑的存在方式是形成村落。楠溪江的血缘村落,既然大体上是完整的生活圈,我们的乡土建筑研究正好从这样的村落下手。在这样的村落里,村民们的社会生活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和生活的系统相对应,村民们创造了乡土建筑的系统,它们服务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要研究的便是这个乡土建筑的系统,研究它怎样被创造出来,怎样服务于生活。所以,这是一种建筑文化的研究。
作为一个纯农业地区,楠溪江中游个别村落的乡土建筑系统不很发达,建筑类型不够丰富。好在这个地区是一个统一的乡土文化圈,因此我们便能把我们调查了的三十三座村落综合起来研究,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份内容比较全面而充实的成果。
在宗法制的传统农村里,根深蒂固的生活理想是“耕读传家”。耕是生活之本,读是农民攀登社会阶梯的唯一道路,科举的道路。教子弟读书,是宗族共同的大事。楠溪江有幸受到历任永嘉地方长官的特别关注,以提倡读书进仕来平抚当地强悍的民情。因此楠溪江村落的文风很盛。荒山野林里的小村子都会有书院,出过进士。在乡文人也很活跃,在村落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浓厚的文化气息弥漫在山水之间,润物无声。这就造成了楠溪江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成为楠溪江乡土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我们在研究工作中给了在乡文人很多的注意。他们是上层文化与乡土文化之间的桥梁,通过他们,上层文化有力地影响着楠溪江的乡土文化。
楠溪江的自然风光极其秀丽,它们也有力地参加了当地的乡土文化和乡土建筑的塑造。加强了楠溪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的,主要还是在乡文人。这种审美意识,在他们所熟悉的上层文化中本来就是很活跃的因素。
楠溪江中游的乡土建筑,个性特点非常鲜明,从村落整体有规划的建设布局,到房屋个体的形制和风格,都明显不同于江南其他各地。渗透在村落和房屋里的,是浓郁的耕读文化的书卷气和乡民们淳厚朴实的性格,以及青山绿水长年陶冶出来的对自然的亲和感。上层人士努力培育的封建主义的礼乐教化也历历可见。
但把乡土建筑和乡土文化、乡土生活联系起来研究,也就是把乡土建筑作为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人为环境、条件和舞台,同时也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和要素来研究,困难很多。主要是:村落和建筑大多是明清两代的,甚至有宋代的遗迹,而生活和文化的绝大部分已经近现代化了,在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历史错位。不得已只好求助于宗谱、地方志之类的记载。幸好村民们怀着对祖先的敬畏之情,舍生忘死地保护着宗谱,使它们中的大部分得以逃过近几十年的历次劫难。但编写这些文献的人都是士绅,他们总是带着上层统治文化的偏见,喜欢描写家乡科甲连登成为“小邹鲁”的一面,描写家族书礼继世的一面,对于真正下层农民的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很少兴趣。至于建筑工匠的情况,只能从古老民谣里得到一些零星资料。因而,我们很难完整地了解当时的乡土文化与乡土生活,更不用说它们和乡土建筑的关系了。我们在楠溪江的工作,只不过表明我们有这样的追求而已。
乡土建筑是中国建筑遗产的大宗。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建筑史。同样,不研究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历史。要研究它们,就得走出书斋,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乡土建筑,以及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因为能够作为见证的实物和耆老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消失。再按老习惯坐在书斋里从史籍上做学问,我们将失去我们民族的历史。
《乡土中国》系列丛书以记述乡土生活、文化为宗旨,我们很高兴把乡土建筑的一项研究成果作为它的一部分。
陈志华1997年12月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陈志华(1929— ),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外国建筑史、园林史、建筑学理论、文物建筑保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译了多种重要的建筑史和建筑理论作品。1989年开始,带领清华大学乡土建筑研究组从事乡土建筑研究,出版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专著。持续撰写建筑评论文章,坚守建筑发展的科学观和民主观。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从1990年开始,陈志华的研究重心转向乡土建筑领域。他带领清华大学乡土组,在浙江、福建、广东、四川、安徽、江西、云南、山西、陕西、河北进行或以村,或以镇,或以村落群,或以一镇及其附近村落群的乡土建筑为主题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直至2010年,累计近二十个课题。在这二十多年的调查研究成果中,古村落的个案研究与写作独树一帜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即收入其中由陈志华主笔的十一种专题研究专著。

显示全部目 录

一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
二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
三 诸葛村
四 婺源
五 关麓村
六 楼下村
七 张壁村
八 俞源村
九 碛口
十 福宝场
十一 楠溪江上游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