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汉字英雄 第2季 平装

分享到:

定价:¥29.9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本印时间:2014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59页
  • 开本:16册数:1
  • ISBN:978-7-100-10740-2
  • 读者对象:中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小学语文老师及一般大众读者
  • 主题词:汉字英雄
  • 人气:1261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用好汉字,才是汉字英雄!
    寻找失落在键盘里的汉字之美


    夏朝的王室之花是什么?晋朝名士谢琨的牙齿是被谁打落的?羽扇纶巾其实是“瑜”冠“亮”戴?“遥山”不仅仅是指远山?“嘉石”并不用在吉庆的场合?传说中的“貘”是带走你噩梦的怪兽?“元宵”为什么会改成“汤圆”?齐桓公是如何冁然一笑去心病的?后稷为何名“弃”?“亲昵无间”最初说的是师生之情?河南为什么简称“豫”?曹操为什么毁掉了自己写的书?陈子昂碎琴为哪般?……在《汉字英雄》(第2季)中,我们不仅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还能通过这些故事感悟汉字之美,体会探究汉字文化的科学路径。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本书主编、副主编均为《汉字英雄》节目制片人,其中,主编徐涛为河南卫视总监,副主编马东为爱奇艺公司首席内容官、副主编郭昕晖为河南卫视副总监。
    本书解字专家王立军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多年从事汉字学、碑刻学、汉语史的研究,也一直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代表作有《中国文化通史》《汉字学概要》《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训诂学》等。他曾主持多项研究课题,包括教育部基地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近年来,他热衷于汉字文化普及,曾在《中国教师》等报刊开设专栏普及汉字知识。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热播电视节目《汉字英雄》的同名配套图书,内容分为“专家解字”“英雄榜”“英雄心语”“先生妙语”“精彩瞬间”“字林佳句”“自测题”诸板块,给读者提供科学而又有趣的文字知识,以及文字之外的诸多启发。

    电视节目《汉字英雄》是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汉字文化类节目,由河南卫视与爱奇艺合力打造。其第2季强调“用好汉字,才是汉字英雄”,特约马东为主持人,于丹、高晓松为汉字先生。本书作为该节目的同名配套图书,既保留了节目的精彩因素,又对节目有很大的拓展和深化,给读者提供了科学而又有趣的汉字文化知识。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遥

    古诗中常常出现“遥山”一词。“遥山”也就是远山,不过,它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古人用山色形容眉毛,最初与卓文君有关。《西京杂记》这样形容卓文君的美貌:“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这个比喻流传开来,人们便用“远山”或“遥山”指代女子的眉毛了。《文苑英华》收录了一首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诗,是仿照一位佳人的口吻写给远方至亲的,诗中写道:“周旋小字挑灯读,重叠遥山隔雾看。”是想象收信的人在烟雾朦胧的灯下读着信笺上的小字,隐隐约约地看到远方佳人那如青山一样的眉黛出现在眼前。


    行
 
    写出来的字一行行排列整齐,就像一条条道路一样,所以也叫“行”。如果一个人看书看得很快,我们会夸他“一目十行”,也就是一眼能看十行字。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天下奇才。《三国演义》中就有这么一个人,名叫张松。他从刘璋那里投奔曹操,不料曹操嫌他形貌丑陋,有意冷落他。他十分气恼,便故意对曹操的部下杨修说曹操文韬武略都不怎么样。杨修听后很不服,就拿出曹操新写的《孟德新书》给他看,以证明曹操的才能。谁知,张松快速翻看一遍后竟大笑道:“曹丞相还真会抄袭啊!这书是战国时一个无名氏写的,连我们蜀中三尺高的小孩都会背诵呢!”之后,他便一字不差地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杨修将此事报告了曹操。曹操大吃一惊,暗自揣测道:“莫非古人和我想得一样?那我这书也太没新意了。”于是干脆把自己的书烧掉了。其实,他不知道张松是个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奇人。这书毁得真是够冤、够可惜的。


    “冁”

    “冁”是个较为生僻的字,常用来形容笑的样子,如“冁然”“冁尔”等。《聊斋志异》中有《红玉》一篇,其主人公冯相如长期苦于强占娇妻的恶霸权大势大,无法将其绳之以法,直到在别人的帮助下报仇雪恨,才得以“冁然”而喜。

    同样苦于心病、终日不得展颜的还有自认为见鬼的齐桓公。相传一日桓公在外打猎,恍惚中总感觉自己看到了鬼,惊魂未定的他回到宫中便病倒了。这时有个叫皇子告敖的人主动求见,对桓公说在打猎的大泽地里出现的鬼应该是委蛇,而这种鬼只有将要成为霸主的人才能够看到。果然,这一席“马屁”立马引得桓公满心欢喜,冁然而笑道:“我所见的正是这委蛇呀!”心结一开,病自然也就痊愈了。看来,要想“冁然而笑”,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内心啊!

    除了“冁然而笑”,笑还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是佳人倾国倾城的嫣然一笑,又或者是美好而不失体面的莞尔一笑,还有开心至极、不能自已的捧腹大笑……笑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最美的语言,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冁然”面对生活。


    波

    “波”本义指波浪,是个形声字。形旁是“氵”,表示与水有关;声旁是“皮”。

   宋代王安石曾经以“水之皮”来解释“波”的构形, 遭到了好友苏轼的嘲讽。苏轼说:“如果说‘波’是水之皮,那‘滑’岂不就是水之骨了!”这个故事也告诫人们,说解汉字的构形一定不要望文生义。

    水波富于变化,常被作为诗词的描写对象。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交情甚笃,曾同游齐鲁大地,分别之际李白作《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赠予挚友,以寄不舍之情。诗中描绘鲁郡旖旎秀丽的风光时写道:“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潋滟的秋波和明净的山色交相辉映,更加衬托出李杜二人友谊的质朴坦荡、纯洁无瑕。“秋波”一词到了苏轼的词中,便成了美人盈盈秋水般顾盼流转的目光:“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这句诗说的是一则有趣的故事:晋时谢鲲家住建康,他邻居家有个女儿,生得貌美,谢鲲便忍不住前去调戏。当时那女子正在织布,突然遭到冒犯,便随手抛出织布的梭子,打落了谢鲲两颗门牙。“秋波”在这里形容佳人如秋水一般清澈的眼眸。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有貂蝉对吕布“秋波送情”的描写。今天人们还常用“暗送秋波”来指女子暗中眉目传情,后也用来泛指一般的暗中示意,私通信息。

    凡是像水波一样能够不断向四周扩散的事物或状态,也都可以用“波”来表示,如由声源振动而产生的“声波”、比喻事情相互关涉的“波及”。


    舌尖上的汉字

    粑

    “粑”指一种饼状食物,如“糍粑”,指用蒸熟的糯米做成的粑。“巴”本来有黏着、附着的意思,用来称说黏黏的糍粑十分贴切,再加上“米”字旁,就构成声旁既表音又表义的形声字了。

    关于糍粑的来历,有一个十分凄美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臣伍子胥帮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后,深知自己结怨过多,日后必定难容于人,便对自己的亲信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果国家有难,百姓受饥,你们在相门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后来夫差继位,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之后越王勾践举兵伐吴,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粮,饿殍遍野。此时人们想起伍子胥的嘱咐,便去城墙下挖,竟然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啊!大家将糯米砖敲碎,重新蒸煮,分食充饥,终于熬过了饥荒。后来,每到丰年年底,吴国百姓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来祭奠伍子胥。至今,春节打糍粑仍是南方各地的风俗,这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小孩子都知道,一做糍粑就意味着快要过年了。

    古往今来, 民间流行着各式各样的糍粑,有四川怀远的叶儿粑、江西彭泽的蒸米粑、云南昆明的饵块,不一而足。糍粑做出来,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又可甜,可咸,还可加入各种馅料,风味独特鲜美。有的地方只要有喜事,就会做糍粑来招待客人。南方的糍粑就跟北方的饺子一样,也是丰收、喜悦和团圆的象征。


    韭

    “韭”本是个象形字,就像一簇丛生的韭菜的样子。因为韭菜只种一次就可以多次收割,割了以后还能再长,所以又叫“懒人菜”。韭菜因“久”而得名,正体现了其旺盛不息的生命力。

    韭菜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蔬菜。千百年来,靠土地吃饭的中国人深谙四时与生命的关系。在韭菜最为鲜美的春季,古人挑动味蕾,在韭菜上大做文章。他们不仅自己享用,也把它当作祭祀的极品奉献给祖先与神灵。《礼记》说“庶人春荐韭”,将韭菜作为春季的代表性祭品。

    韭菜同样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常备菜肴。范仲淹年少时家中贫寒,只身一人到僧舍读书,每天只煮粥,拌上韭菜末充饥。韭菜给范仲淹带来了生活的味道,陪伴他一路勤勉向学,最终成为大政治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据说马皇后过生日时,朱元璋只做了这四菜一汤,并且规定今后无论谁过生日都只能如此。

    虽为平常之物,文人笔下的韭菜却能使春天的味道和情谊呼之欲出。杜甫笔下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见证着朋友相逢时的欣喜之情;苏轼的“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表现出春天到来时的欢娱之意;而郑板桥的“春韭满园随意剪,腊醅半瓮邀人酌”,则于朴素的生活之中更见趣味。


    醢

    “醢”音hǎi,其金文字形是右边一只手拿着肉,左边的“酉”是容器,合起来表示把肉制成肉酱,肉酱就是“醢”的本义。到小篆字形中,“肉”变成了“皿”,字义就不那么容易寻得了。

    在古代,醢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周礼•天官》中有“醢人”一职,掌管着制醢之事。《诗经》中就有古人食用醢的描写,例如《大雅•行苇》中说:“醓醢以荐,或燔或炙。嘉殽脾臄,或歌或咢。”周天子每次正餐都要遵循制度摆满六十种醢。制作醢,要先将肉晒干,然后剁碎,加上粱曲和盐,浸渍在美酒之中,放在坛内发酵一百天。

    “醢”常与“菹”连用,称为“菹醢”,也是肉酱的意思。相传古代的暴君桀、纣曾把他们想要杀死的人剁成肉酱,“菹醢”之刑就这样流传开了。屈原在《离骚》中感叹“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指的就是商朝的梅伯被商纣所杀之事。《吕氏春秋》记载,商纣“杀梅伯而醢之,杀鬼侯而脯之”。梅伯和鬼侯都是商纣的诸侯,梅伯觉得鬼侯的女儿长得很美,就劝纣迎娶她,纣却听信了妲己之言,认为鬼侯的女儿不漂亮,于是就将梅伯剁成了肉酱,将鬼侯制成了肉干。商纣之残暴由此可见一斑!孔子的学生子路谋杀卫国国君,失败后也被剁成了醢。汉代时“菹醢”曾作为官方正刑写入律令,之后被废。尽管后代的正刑中皆已不见“菹醢”之名,但“菹醢”却已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记,成为极刑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