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蒙古与外贝加尔地区的石板墓文化 平装汉译丝瓷之路历史文化丛书

分享到:

定价:¥78.00

  • 著者:162413 译者:
  • 出版时间:2019年04月本印时间:2019年04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69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6703-1
  • 读者对象:专业考古人员,北方少数民族研究、蒙古史研究、中亚研究人员及硕士生以上读者
  • 主题词:墓葬(考古)文化研究蒙古、俄罗斯
  • 人气:642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深入而彻底地了解石板墓——蒙古和外贝加尔地区半森林半草原与草原地带最常见的考古遗迹之一。
编辑推荐:石板墓是外贝加尔地区和蒙古国半森林半草原与草原地带最常见的考古遗迹之一。但直至今日,我们对这一重要遗存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如彻底完成石板墓文化的编年以及解决其在中央亚细亚地区考古学上的历史文化地位的问题。本书详细而全面地介绍了流行于中央亚细亚及其邻近地区的石板墓文化的特点。进而提出了关于其年代和分期的新观点,认为该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13至公元前6世纪。作者对石板墓与同时期蒙古和外贝加尔地区的其他丧葬类遗迹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亦对石板墓文化与邻近地区发现的考古学文化及关于石板墓文化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认为,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之交的中央亚细亚地区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发展态势,当时这里的各种民族文化传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互动,这些民族文化传统可分为中央亚细亚地区的土著文化传统,还有来自西方的萨彦岭—阿尔泰文化传统和来自东方的东亚文化传统三大类。 因此,本书的出版对于石板墓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丛书简介:《汉译丝瓷之路历史文化丛书》从历史、地理、民族、文献、考古、文本比对等方面对欧亚大陆交通史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汇集了各国各学科领域有关丝瓷之路的研究成果,可算是目前中国全面系统的汉译一路一带学术著作。许多书的翻译在国内尚属首次,可填补国内内陆欧亚学界的研究空白。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А.Д.策比克塔洛夫教授,俄罗斯人,获得博士学位,专门从事西伯利亚和远东考古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石板墓文化。
译者简介:
孙危,蒙古族,1973年生人。1991—1995年在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1995—2005年就职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其间于1997—2004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学,先后获得硕士(2000年)和博士(2004年)学位。2005年调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工作,同年晋升为文博系列副研究馆员;2006年被遴选为郑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同年还获得国家田野考古领队资格,并在郑州大学转评为副教授,2013年评为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北方民族考古、中西文化交流考古,还兼顾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目前已出版专(译)著四部,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而全面地介绍了流行于中央亚细亚及其邻近地区的石板墓文化的特点。进而提出了关于其年代和分期的新观点,认为该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13至公元前6世纪。作者对石板墓与同时期蒙古和外贝加尔地区的其他丧葬类遗迹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亦对石板墓文化与邻近地区发现的考古学文化及关于石板墓文化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作者认为,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之交的中央亚细亚地区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发展态势,当时这里的各种民族文化传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互动,这些民族文化传统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即中央亚细亚地区的土著文化传统,还有来自西方的萨彦岭—阿尔泰文化传统和来自东方的东亚文化传统。

显示全部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蒙古与外贝加尔地区的石板墓文化研究评述....................................... 7
第二章 蒙古与外贝加尔地区的石板墓遗迹的特点研究................................. 27
第三章 蒙古与外贝加尔地区的石板墓的年代与分期研究........................... 104
第四章 石板墓与当地其他类型的考古遗迹的关系....................................... 151
第五章 与蒙古和外贝加尔地区的石板墓中所发现的考古材料相关的
历史问题研究........................................................................................ 175
结 语.................................................................................................................... 196
蒙古与外贝加尔地区发现的石板墓统计表....................................................... 200
补充资料................................................................................................................ 208
参考文献................................................................................................................ 209
索 引.................................................................................................................... 356
译后记.................................................................................................................... 363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序/ 魏 坚
   辽远广袤的欧亚草原地带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同时也是畜牧业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区域。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考古学界和国外,特别是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渐深入,许多过去的学术热点课题又被重新予以重视,新的研究成果亦不断涌现。这其中,来自中国北方的俄罗斯、蒙古国的考古资料也在学界同仁的努力下,不断被翻译和出版,对我国考古学界的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孙危翻译的俄罗斯考古学家А. Д. 策比克塔洛夫所著《蒙古与外贝加尔地区的石板墓文化》(1998)一书的出版,就是极好的例证。石板墓作为中央亚细亚东部地区古代居民的一种最为普遍和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大约在18 世纪初就引起了俄罗斯和蒙古国考古学者的注意,其后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一直没有中断,到20 世纪末,经过发掘的石板墓数量已接近700 座,而对这类文化遗存的相关研究也主要是由俄罗斯和蒙古两国的考古学家来完成的。
1743 年,大学生А. 郭尔拉诺夫受Г. Ф. 米列尔和И. Г. 格梅林的委托,首次对石板墓进行了具有学术目的的考古发掘。及至19 世纪,Г. И. 斯帕斯基、М. 格杰尼什托尔姆、М. А. 卡斯特列尼、К. 里特尔和В. В. 拉德洛夫继续对石板墓展开调查、发掘和研究。作为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和蒙古国森林草原地带最常见的考古遗迹之一,进入20 世纪以来,苏联和蒙古国的考古学者逐步开始关注这类属于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石板墓遗存,特别是在30 至60 年代,诸多学者对石板墓遗存的发掘和研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开始对外贝加尔和蒙古国境内的石板墓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研究。苏联科学院布里亚特—蒙古考古调查团在著名考古学家Г. П. 索斯诺夫斯基的率领下,曾对布里亚特境内的石板墓遗存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并在对石板墓遗存特点做出较为全面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类型学研究。这期间,在对若干墓地中的上百座墓葬材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就石板墓的分期、年代范围和民族属性等问题提出了多种观点。Ю. Д. 达里科—格林采维奇、Г. И. 波洛弗卡和Г. П. 索斯诺夫斯基对于石板墓的研究均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而著名考古学家А. П. 奥克拉德尼科夫和С. В. 吉谢列夫也对石板墓的相关学术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但是,至20 世纪70 年代以后,由于欧亚草原东部的亚洲草原地带,即萨彦岭—阿尔泰、哈卡斯—米努辛斯克盆地、西西伯利亚以及哈萨克斯坦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遗存的发掘与研究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从而对中央亚细亚地区,即蒙古国和外贝加尔地区草原地带所进行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研究的关注度有所降低。显而易见,这与石板墓考古的基础材料相对薄弱是紧密相关的。由此,针对石板墓遗存及相关问题所提出的观点也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这实际是由于众多学者对中央亚细亚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认识有所不同所致。所有这些,都给我们解决中央亚细亚、南西伯利亚乃至整个欧亚草原地带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一些重要学术问题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毫无疑问,А. Д. 策比克塔洛夫所著《蒙古与外贝加尔地区的石板墓文化》(1998)一书的出版,对于解决中央亚细亚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各类型遗存的年代,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诸多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А. Д. 策比克塔洛夫,历史学博士(Ph.D),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历史系教授,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功勋文化工作者。1955 年出生于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区夏尔郭勒村,1977 年毕业于托木斯克国立大学,1977—1979 年就职于布里亚特共和国科学院历史、民族和考古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1980—1990 年就就职于赤塔民族志博物馆,1990—1995 年任教于托木斯克州,从1996 年至今任教于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历史学院布里亚特历史与文化系。《蒙古与外贝加尔地区的石板墓文化》(1998)一书是策比克塔洛夫于1989 年在苏联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副博士学位论文。此后他还著有《布里亚特史(从远古到17 世纪)》(1999)、《青铜时代早期的中央亚细亚(公元前第三个千年末到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叶)》(2006)等,另编有《布里亚特通史(第一卷)》(2009)和诸多相关学术论文等。因此策比克塔洛夫是中央亚细亚考古研究领域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贝加尔和蒙古国的方形石板墓、赫列克苏尔以及其他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在策比克塔洛夫的这部专著中,作者将此前近三个世纪以来发掘的,广泛分布于贝加尔湖沿岸、外贝加尔和蒙古国境内的共计约600 座石板墓(其中542 座石板墓、18 座形象墓、40 个赫列克苏尔遗存),进行了全面收集和系统化的整理研究。因这些材料来自不同时期很多学者的考古发掘,他们所使用的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策比克塔洛夫的整理研究则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原貌,并尽量弥补了田野考古工作中出现的偏差。若对策比克塔洛夫的这部专著所获成果做一个归纳的话,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实际上,石板墓在绝大多数墓地中的数量并不多,而且这些石板墓有些成行排列,有些则分布无序。策比克塔洛夫将与石板墓共存的赫列克苏尔,以及石板墓周围的圆形、方形和呈辐射状分布的遗存和石板墓区分开来,并认为成行排列的石板墓可能具有祭祀的功能。
第二,石板墓文化与外贝加尔地区和蒙古国境内发现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其他考古学遗存之间具有年代、文化上的联系。这些遗迹有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赫列克苏尔、德沃尔措夫类型墓葬以及形象墓,形象墓从属性上来说亦属于石板墓文化的范畴。
第三,由于盗掘,在已发掘的542 座石板墓中,约有半数发现有人骨,但仅有41 座的人骨保存相对完整。石板墓的死者的埋葬方式表现出了很大的一致性,即均为仰身葬,头向东。策比克塔洛夫认为石板墓文化的居民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属于蒙古人种,并与该文化所在地区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及之后的匈奴人极为相似。
第四,策比克塔洛夫根据石板墓所出遗物的不同而将其分为六种类型。从数量上来看,无随葬品的和仅随葬装饰品、衣饰的石板墓要更多一些。但有4% 的石板墓出有武器、带饰、项链和胸饰等,所出的遗物具有权力的特点,策氏认为这类石板墓的墓主乃是享有特权的居民。但这些遗物同样也见于围墙内的相对狭小空间中,因此他也认为,目前还缺乏直接的证据来解释围墙的规模与权力象征物之间的关系。
第五,就武器而言,在石板墓的随葬品中非常罕见。在这本专著所讨论的542 座石板墓中,仅有25 座出土了这类遗物,即占墓葬总数的4. 6%。策比克塔洛夫由此认为,战争和其他军事行为在石板墓的葬仪中还体现得不是很明显,因而很少在墓葬中出现。
第六,对石板墓进行编年和分期在这部专著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作者在细致分析所获材料的基础上,辅之以各种断代方法,得出:该文化存在的年代为青铜时代晚期和早期斯基泰时代,即公元前13 至公元前6 世纪。
第七,策比克塔洛夫最重要的成果也体现在其对赫列克苏尔一类遗存的研究上。对于其亲自发掘的乌勒兹特6 号墓地,他明确指出石板墓叠压在赫列克苏尔的围墙之上,因而石板墓的年代要更晚一些,且二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但他也认为,将赫列克苏尔文化和鹿石文化区分开来还为时尚早,而且与赫列克苏尔文化相关的普通遗存的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第八,据墓葬类型和出土随葬品,策比克塔洛夫认为石板墓文化居民的基本经济活动是从事畜牧业。
当然,也有学者对策比克塔洛夫的一些观点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胡加科夫认为:在蒙古国北部地区石板墓中就发现过不少的青铜头盔,这种防护武器足以证明石板墓文化居民的军事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石板墓中武器类遗物之所以非常罕见,可能与大规模的盗墓活动相关;用于断代的武器,策氏仅仅关注到了两叶状的青铜镞,其年代为公元前2 千纪末期,即早期斯基泰时代,但石板墓中出土的三叶状和四棱青铜镞的时代均为斯基泰时代,而弓弭的时代更是要晚至晚期斯基泰时代;形象墓与石板墓分布的范围几乎完全相同,因而可能属于同一类文化遗存。但从德沃尔措夫类型墓葬所出土的遗物来看,其年代与石板墓文化可能不属同一时期,例如青铜三棱镞与中国汉代及匈奴的镞几乎完全相同,因而其既不属于青铜时代晚期,也不可能属于早期斯基泰时代;就赫列克苏尔文化而言,该文化居民中的平民阶层的墓葬广布于中央亚细亚地区,其在年代上要早于石板墓遗存,应与石板墓不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1] 因此,石板墓文化的年代应在公元前10 至公元前3 世纪。
然而毋庸讳言,《蒙古与外贝加尔地区的石板墓文化》一书,是一部对中央亚细亚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进行综合研究的论著,书中收集了非常完整的与石板墓文化相关的资料,并对与该文化相关的一些最重要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同时亦对中央亚细亚地区的民族文化发展进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因此可以说,策比克塔洛夫的这部著作是以往三个世纪以来关于石板墓文化研究的独具特色的系统研究论著,并很可能成为对其他地区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进行研究的参照标尺。
本书的译者孙危20 世纪90 年代毕业于厦门大学,曾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硕士、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目前任职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北方民族考古。教学和培养研究生之余,孙危一直致力于俄文考古资料的翻译工作,这些年已先后出版了《匈奴文化与诺彦乌拉巨冢》、《伊犁河流域塞人和乌孙的古代文明》、《古代蒙古城市》等学术专著和《乌苏里斯克地区新发现的铭文材料》、《希腊化时代恰卡尼安的筑城方法》、《斯基泰野兽风格艺术与洛雷斯坦青铜器艺术》、《七河地区发现的乌孙时期(公元前2 世纪—公元5 世纪)游牧人遗迹民族属性研究》等十几篇重要译文。这些资料的翻译出版,部分改善了国内学者在欧亚草原地带考古学研究中,长期短缺俄罗斯和蒙古国第一手考古资料的困境,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考古研究的发展。
当今,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已经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在不断利用高科技手段促进考古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同时,涉外考古合作项目逐年增加,表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在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合作考古和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此等情势之下,对于既往基础研究资料的需求就显得更为迫切。近几年来,《欧亚译丛》、《边疆考古研究》、《北方民族考古》等书刊,都相继搭建起了发表翻译论著的平台,推出了一批国外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力地配合了当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老一辈陈弘法和新一代孙危这些致力于国外最新考古成果译介的学者不断的努力,中国考古学必将在21 世纪走向世界。
拖欠已久,匆匆写就,以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