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愚庵续论 精装光启文库

分享到:

定价:¥126.00

  • 著者:183455 
  • 出版时间:2021年05月本印时间:2021年05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500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9671-0
  • 读者对象:历史学专业高校师生、研究者及一般读者
  • 主题词:世界史文集
  • 人气:41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新著,探讨学术忆学者,一窥大师的师友交往、学术传承。


一部既探讨学术也探讨学人的学术著作,一位既做得好学术也做得好学者的大师级人物。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近年的学术随笔与学术信札合集,在学术中见世界之宏大,在交往中见学界之情微。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刘家和,男,1928年生,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1955年10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由苏联专家主讲的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1957年7月通过论文答辩毕业。自1952年起,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83年起任教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三十名;讲授博士生课程有:中国古典研读及考证方法,古史比较研究实习等。主持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的比较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外史学理论比较研究》。  
刘家和教授在古代希腊史、古代印度史和中国先秦秦汉史、中外古代历史文化比较以及史学理论等领域皆有精深的研究。他的研究皆关乎古代历史文化的重大问题。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家和先生近年来的学术随笔与学术信札合集。全书共分六辑,分别为“世界与中国”“中西古史比较”“怀念师友”“书前书后”“信札”“口述史”。其中前两辑为历史学研究随笔,第三辑著刘教授的师友交往与学术传承,第四辑为一辑对近年学术佳作的单方面书评,第五辑为为学术问题与林志纯先生跨越二十余年、十余次往还探讨的一辑信札,第六辑则对近二十年来兴起与备受瞩目的口述史做一种尝试,实则为留下自己的学术印记。全书文字典雅,学术性强,学术交往至深,是学术随笔中完好的一种示范型作品,既及学术,又涉传承,是为佳作。

显示全部目 录

刘家和,男,1928年生,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1955年10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由苏联专家主讲的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1957年7月通过论文答辩毕业。自1952年起,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83年起任教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三十名;讲授博士生课程有:中国古典研读及考证方法,古史比较研究实习等。主持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的比较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外史学理论比较研究》。  
刘家和教授在古代希腊史、古代印度史和中国先秦秦汉史、中外古代历史文化比较以及史学理论等领域皆有精深的研究。他的研究皆关乎古代历史文化的重大问题。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它包括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在古代印度,并不曾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可是,波斯人、希腊人都泛称这一地区为“印度”,我国《史记》《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认为以上音译都不太准确,乃改译为“印度”。“印度”作为地域的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古印度北有喜马拉雅山,西北有苏莱曼山和兴都库什山,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为印度洋,在古代只有西北部的一些山口是比较方便的对外通道。
古印度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境大体可以温德亚山和讷尔默达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域。在北部,西面的印度河流域和东面的恒河流域是两个最重要的地区。这两条河的上游水源都是高山雪水,由于雨量在西部很小而越往东越大,印度河流经的是干旱地带,而恒河则流经水源十分丰富的肥沃地区。南部是一多山的半岛,中有德干高原,沿着东西海岸又分别蔓延着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两条山脉。半岛的沿海平原是比较适于农业的地区。
在古印度,石器时代就已有人居住。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在西北的旁遮普地区、中部的讷尔默达河一带、半岛西部的孟买地区、半岛东南的马德拉斯(今称金奈)地区等处均有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则分布更为广泛。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前3000年代,在信德、俾路支斯坦和拉贾斯坦等地,又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考古材料证明,整个史前时期直到文明出现的前夕,在古印度都是有人居住的。
关于这些史前文化的创造者的人种问题,现在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大概在他们中有矮黑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利亚人和达罗毗荼人。这些人种至今还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不同地区。
当1922年《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初版的时候,古印度的文明时代还被认为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的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也就在这个时候,在印度河流域开始发现新的远古文明。1921年,在旁遮普地区的哈拉巴发掘出远古遗址,发现了许多古物和两枚印章。在19世纪,这里就出土过一枚远古印章,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22年,在信德地区的摩亨佐•达罗的一个佛教建筑的废墟下面也发掘出远古的遗址,发现了类似的印章和古物。按遗址所在地区来说,这一新发现的远古文明被称为“印度河流域文明”;按考古学界以首次发现的地点命名的习惯,它又被称为“哈拉巴文化”。
20世纪2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已经陆续发现了类似的大小遗址数百处,其分布范围也不限于印度河流域。在北起喜马拉雅山麓,南至讷尔默达河下游,东起朱木拿河上游,西至巴基斯坦西南沿海地区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域里,都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地域要比早期埃及或两河流域古文明遗址分布的范围大得多了。
哈拉巴文化是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文化。存世的文献中甚至没有关于它的传说,当然更没有关于那个时代的历史记载了。由于在两河流域(特别是乌尔)遗址发现有印度河流域的或印度河流域式的印章,考古学家推测约在公元前2350—前1770年间印度河流域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之间曾有商业往来。据此大体可以推定,印度河流域文明存在于约公元前2300—前1750年。以后学者又用放射性碳(碳14)测年法对若干遗址的遗物做了测算,发现具体的不同地区的年代并不完全相同。总的来说,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前1750年;具体地说,其中心地区约为公元前2300—前2000年,其周边地区约为公元前2200—前1700年。
哈拉巴文化已经进入文明时期。在已发现的2000多枚印章上,都或多或少刻有文字。文字的符号有些是象形的,也有些可能是表示音节的。对于这些文字符号的总数,学者的统计结果不一,共四五百个。学者们试图用种种有关的语言释读这种文字,迄今还未能得出公认的结论。因此,目前还只能从考古材料来了解这个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