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发现新物种:地球生命探索中的荣耀和疯狂 精装自然文库

分享到:

定价:¥98.00

  • 著者:187395 
  • 出版时间:2023年09月本印时间:2023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501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2184-9
  • 读者对象:对博物学(特别是地理大发现时代)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物种普及读物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置身波澜壮阔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探险家的视角与世界各地的奇异生物相遇。



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故事,当中充满了有趣、奇幻和令人不安的轶事。
——《新科学家》
这段大发现时代的历史引人入胜。
——《出版人周刊》
康尼夫对这一主题的热情极具感染力,他对这些探险家由衷地钦佩……这是一份兴味盎然的调研报告。
——《科克斯书评》
没有那些不畏死亡而环游世界寻找新物种的博物学家,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书中,理查德·康尼夫刻画了这些勇敢的(有时鲁莽)分类学英雄,讲述了有关大猩猩、鸭嘴兽和携带疾病的蚊子的传奇故事。
——卡尔·齐默,《病毒星球》作者
这是对那个奇迹时代的致敬。令人赞叹。
——贝恩德·海因里希,《冬日的世界》作者


★回顾博物学的黄金时代
波澜壮阔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也塑造了“物种大发现时代”,其间物种数量增长了100倍。这段近两百年的岁月成就了众多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是科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新大陆的现生生物到深埋于地下的巨型古生物化石,再到显微镜下才能得见的病原微生物,不断进入视野的新奇物种,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自身在生命世界中的位置,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达尔文提出了物种起源学说和进化论。
★描画殖民时代的众生群像
找到新物种,是殖民时代的贵族引以为傲的荣耀,令无数人为之疯狂。除了耳熟能详的分类学家林奈和科学巨擘达尔文,还有许多人在为这项事业前仆后继,这些勇敢的人是谁?为了寻找新的生命存在形式,他们经历了哪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发现”一个新物种到底意味着什么?当这些发现动摇了西方世界长期以来的基督教信仰时,颇感不安的学者和政要分别做出了怎样的反应?对人种的研究,如何影响了殖民地原住民的世界?
★定义新物种背后的认知悖论
探险之旅中的博物学家,曾经是航海家、传教士、医生甚至经商者,他们对自然的不懈探寻常常以殖民扩张为出发点,所谓“新物种”,也是站在这些西方人的立场所言。对于原住民而言,熊猫、麋鹿、鸭嘴兽等,不过是司空见惯的山野“邻居”罢了。西方“物种猎人”怀着天然的优越感,以科学之名去入侵殖民地并掠夺物种,究竟是功是过?
★物种大灭绝的时代,物种发现仍在持续
亿万年间,地质时代更迭,生命的演化从未停止脚步。如今,尽管全球物种总数已接近 200 万,但新物种仍然在现代世界的几乎所有地方不断被发现,有时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距离我们自身更近:近年来在消化系统中发现的细菌多达1500种,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决定我们是瘦是胖;新的道路和迅速加剧的森林砍伐,直升机、潜水器、卫星地图、现代数据库等先进工具,使现代探寻者得以涉足荒僻之地,一窥奇异的新物种。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理查德•康尼夫(Richard Conniff),美国知名非虚构作家,主要研究人类和动物的行为。他是《纽约时报》的客座专栏作家,长期为史密森尼学会和《国家地理》杂志撰稿。著有《昔日世界的房屋》《富人是野生动物》等图书,曾获古根海姆学者奖、美国最佳科学自然写作奖。
译者简介:
林强,毕业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生物学硕士,现为学术期刊《热带海洋学报》编辑。业余从事科普翻译与写作,笔名“任天”,主要涉及海洋生态学、生物演化、环境变化等,作品散见于果壳、新浪等网站和《科学画报》《大自然》《少年科学》等科普杂志,已出版译作有《加拉帕戈斯群岛》《狗知道答案》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始于18世纪中叶的大发现时代,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持续了近200年的时间,勇敢的探险家们怀着荣誉感和使命感一次次地开展全球旅行,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新的生物。其间已知物种数量增加了将近100倍,而这些不断涌现的新物种也在挑战人类的固有认知:我们渐渐从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跌跌撞撞地走向一个人类与众多物种共享的世界;尽管早期物种探寻者常以造物之神奇来赞美上帝,但进入视野的纷繁新物种却让许多人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对于地球的年龄、人类的起源、性的本质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动摇了西方世界长期以来的基督教信仰,令大发现时代的学者颇感不安,新的进化论思潮也在这种矛盾当中应运而生。
这些勇敢的探索者是怎样的身份?为了寻找新的生命形式,他们经历了哪些难以想象的艰辛?“发现”一个新物种到底意味着什么?本书将带我们回到18世纪,跟随物种探寻者的足迹,踏上危机重重甚至暗藏阴谋的冒险之旅,体验新物种的发现给人带来的惊奇与狂喜。从新大陆的现生生物,到深埋于地下的巨型古生物化石,再到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病原微生物,纷繁的新物种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自身在生命世界中的位置,也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与进化论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丛书简介:
探寻自然的秩序,重建我们与万物的联系。
关注自然,便是关注地球和人类自身的未来。所以当 “绿水青山“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国家的主旋律时,我们更需要从思想层面建立对自然的认知,进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未来发展的进路。这便是“自然文库”存在的意义。
具体而言,“自然文库”关注历史上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与方式,注重现实中环境与世界观的相互作用,此外,亦会抛开宏大的叙事,将个人纳入生命网络中去讲述自然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仰望星空、俯首大地的意义,进而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安放,让忙碌的城市生活变得生动而鲜明。当“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内化为我们的生存方式,我们就自然展开的思辨便会越深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也会越光明。
 

显示全部目 录

引言 异土奇物
第一章 城镇巨兽
第二章 寻找线索  
第三章 收集和征服
第四章 为贝壳痴狂  
第五章 灭绝
第六章 崛起
第七章 大河向西流
第八章 “如果他们失去头皮”
第九章 当标本成为负担  
第十章 砒霜与不朽
第十一章 “难道我不是你的同胞兄弟吗?”
第十二章 对头骨的渴望
第十三章 “大自然的傻瓜”
第十四章 天翻地覆的世界  
第十五章 名为“野人”的灵长类
第十六章 “物种人”
第十七章 “野外劳动者”
第十八章 缓慢的自然力量
第十九章 大猩猩战争
第二十章 大鼻子和矮小的饮茶者
第二十一章 工业规模的博物学
第二十二章 “好裙子的庇佑”
第二十三章 蚊子体内的野兽
第二十四章 “为什么不试验一下?”
结语 物种发现的新时代
逝者名录
致谢
注释
参考书目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以下内容节选自: 引言

1809 年 5 月 23 日,阿尔卡尼伊斯战役进入高潮。皮埃尔·德让上校(Col. Pierre Dejean)正准备下令,让法军向西班牙防线中部进行孤注一掷的冲锋。就在这时,他向下方瞥了一眼。周围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和鲜血的味道,但在溪边的一朵鲜花上,有个不同寻常的东西映入他的眼帘。一只甲虫,而且是未知的物种。他立即下马,捡起这只甲虫,把它钉在头盔内侧事先粘好的软木塞上。
德让是一位伯爵,也是拿破仑军队中久经沙场的指挥官,后来成为拿破仑的第一副官。不过,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鞘翅目昆虫学家,即研究甲虫的专家。他手下的人对此心知肚明,因为他们中许多人都随身携带玻璃瓶,奉命收集任何六条腿的东西,或飞或爬。他的敌人也知道这一点,出于礼貌以及对科学发现事业的尊重,他们将那些从战场尸体上拿下来的小瓶子都寄还给了他。
带着最新的“战利品”,德让跨上马鞍,发起进攻。法国军队拔出刺刀,向山坡上的西班牙炮兵逼进。他们之间的距离慢慢缩小,一切紧张而安静。接着,在最后一刻,大炮向进攻线的正面发射了一阵猛烈的葡萄弹。数百名法国士兵阵亡,德让的头盔也被炮火打碎。幸好他本人和甲虫标本都安然无恙。多年以后,德让为阿尔卡尼伊斯的“战利品”起了一个包含属名和种加词的学名:Cebrio ustulatus。
在面对敌人炮火时,德让表现出了对甲虫不计后果的热情,这在现代读者看来似乎太过疯狂 。世界上大概有几百万种甲虫,即使在那个物种分类还十分混乱的年代,增加一个新物种也称不上什么荣耀 。事实证明 ,德让的这一发现甚至未能获得认可。几年后,当他终于开始描述这只从阿尔卡尼伊斯采集的甲虫时 ,另一位博物学家已经发现了这一物种,并将其记录在学术期刊上。在科学发现的规则下 ,德让所提议的学名就变成了同种异名,一个落选的名称。无论如何,这两位博物学家和他们的甲虫很快就被遗忘了。
然而,在彼时的时代氛围中,荣耀与奇迹无处不在。
与德让有着相同爱好的博物学家们正前往世界各地,在传奇的冒险故事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他们认为,寻找新物种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智力追求之一,这是有充分理由的。最初,博物学家只知道几千个物种,而且经常把基本事实搞错。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怪物的混乱世界里,一个物种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变成了另一个物种。我们的祖先直到八到十代之前都仍然认为极远之地生活着狗头人,这可能来源于对狒狒的早期描述。当一只巨型蝾螈的骨骼化石被发掘出来时,一位博学的瑞士医生认定它是在诺亚时代的洪水中淹死的罪人。那时的博物学家甚至不了解一些植物与动物的区别,还热烈地讨论它们之间能否相互转化。[在那个年代 ,他们自称为“博物学家”(naturalists)或“自然哲学家”(natural philosophers)。当时还没有“科学家”(scientist)和“生物学家”(biologist)这两个词。]
一切即将改变,少数探险家正准备打破这种神秘和困惑。从18 世纪到 20 世纪 ,自然界的大发现时代只持续了不到 200 年。这个伟大的时代始于 1735 年,当时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Carolus Linnaeus)发明了一种识别并分类物种的系统。他是一个魅力十足的老师,尽管言谈粗俗,但是对自然界的奇迹充满了宗教般的狂热。在他的话语激励下,他的 19 名学生展开了一场场探险之旅。这些人被他称为“使徒”(apostles),其中有一半会为了实现他的使命而客死海外。他国的探险者也受林奈的启发,很快追随其后 ,去往地球最偏远的角落寻找新物种。他们将发现物种视为殖民时代最重要和最持久的成就之一。
“发现”(discovery)这个词可能会让现代读者一时难以接受。当地人对这些“新”物种的了解,往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且比任何新来者所期望了解的都更加详尽。不过,若是处理得当 ,收集一个物种并用科学术语对其描述的过程 ,将可以使该物种的知识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用。当然,主要是为欧洲人所用。这为欧洲国家提供了控制和剥削其殖民地的工具。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物种探寻者们第一次将人类介绍给这个星球上的其他旅伴,从甲虫到蓝脚鲣鸟。渐渐地,我们从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安全世界,一个为了人类的舒适和救赎而创造的世界,跌跌撞撞地走向一个人类与众多物种共享的世界。
在发现物种的过程中,物种探寻者也深刻改变了世界,这一点怎么夸大都不过分。例如,今天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能活着,要归功于博物学家发现了一些隐秘的物种,后来证明,正是这些物种导致了疟疾、黄热病、斑疹伤寒和其他流行病。[这是在物种发现的历史中反复得到的教训之一:无用的知识会以某种隐伏的方式将人们引向有用的方向。例如,身为母亲可能会对孩子选择研究中国的菊头蝠(Rhinolophus)为职业感到绝望,但是当这些蝙蝠被证明是“非典”(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传播源头时,这个课题就具有了全球性的重要意义。]
物种的发现也改变了知识和信仰的基础。早期物种探寻者常以造物的神奇来赞美上帝,但他们的工作却带来了矛盾的结果,让许多人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物种引发了种种令人不安的问题:人类的起源、地球的年龄、性的本质、种族和物种的意义 、社会行为的演化,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今,当我们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时,也不禁会想到物种探寻者们为我们展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