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2024豆瓣年度读书榜单上榜图书(年度外国文学·非小说类)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奖、美国诗人学院奖得主简•赫斯菲尔德诗学散文集
写作者与译者的诗歌创作指南、大众读者的诗歌欣赏手册
相关推荐:
简·赫斯菲尔德敢于书写艺术的奥秘,她以一种对我来说可谓是恰如其分的方式接近它们:平实、虔诚、聪慧。她尊重主题,对往昔的大师和自己的直觉都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这些散文既含有日志的丰富,亦蕴有精彩讲座的那种光华,最终出落为一部稀有的佳作。
——美国桂冠诗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 罗伯特·平斯基
这些文章涉猎宽泛、无所畏惧。它们的根基——不单纯是诗的——而是思想、机智、专注、艺术。如果你需要,这里便可以予你身处边缘的力量、处于中心的平静从容。
——美国诗人学院院士、普利策诗歌奖得主 加里·斯奈德
以外科医生的精准和厨师的感性,逐篇讲述了写诗的艺术、技法以及行动……这些文章既雄心勃勃(在“写作与生命的阈限”一章自由挥洒,从十四世纪的日本诗人小野小町到米沃什又到狄金森到惠特曼),又自信、清晰。
——《村声》(Village Voice)
赫斯菲尔德扎根于东西方的经典之中,就我们与诗歌、我们与世界,以及诗歌与世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本深彻而适逢其时的著作。
——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这些书写——诗以及散文——中的安静克制很是引人。强烈推荐。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在本书这些光辉夺目的评论文章中,赫斯菲尔德向我们证明了如同所有优秀的诗人一样,她也是天才的读者。令人欣慰的是,这本富有启迪的书正如赫斯菲尔德所希望的那样,它强化了我们对诗歌的反应,由此也强化了我们对人生的反应。
——《书单》(Booklist)
★诗歌世界
诗学理论
赫斯菲尔德诗学散文集,也是其代表作之一。从诗的创作源泉——心灵开始,讲心流,讲心灵的专注,由此探讨一种如何充分表达自我,同时又开放包容、让自我融入万物、融入世界乃至入“一”的诗艺。随后,阐释了独创性、翻译、语言策略、口头记忆、写作与生命阈限等八个不同侧面,共同构成通往诗歌殿堂的九重门,进而进入诗歌的心灵世界。
诗歌品读
所有这些不是纯粹理论的演绎,更多是对具体诗人、诗作的细读。在此,古今不隔,中外无间,李白、王维、小野小町、松尾芭蕉、狄金森、米沃什、无名的游吟诗人、佚名的歌者,在他们的诗歌书写中,在他们欢愉悲苦的时刻,在灵魂洞开的刹那,是如一的,迸发一样的光辉。一本诗人谈诗、处处华彩的佳作。
生活艺术
“诗是对存在的澄清与放大。”赫斯菲尔德如此开篇。故此,她讲诗,讲的并非只是诗的本质,同样讲的也是心灵的本质、感知的本质、体验的本质。她阐明的不仅是诗艺,也是生活的艺术,如何通过诗歌来唤醒我们,如何敏感、优美、聪慧、热情、通透地生活。能够进入诗心的人,也将能够深入生命,紧紧拥抱,而不是与之疏离。
佛禅思想
佛禅思想一直给予其创作的灵感,影响赫斯费尔德的生活方式与诗歌创作。197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后,其后八年,赫斯菲尔德在旧金山禅宗中心潜心研究禅宗教义。1979年,她皈依曹洞宗。这使她的诗论更贴近我们的心灵,充满内省、内观的声音。
东方文化
赫斯费尔德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中日古典诗学的影响。中国诗人李白、杜甫、寒山、王维,日本诗人小野小町、和泉式部、松尾芭蕉都是她熟悉和喜爱的作家,并一直孜孜不倦地向英语世界翻译引介。她在这些东方诗人之间信步遨游、自由出入,其亦内亦外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观看角度与方式。
★设计制作
封面与工艺
护封正反印刷,叠加内封,呈现多层次的立体视觉。
开本与版式
经典32开设计,易于翻阅携带。中英文对照,使读者领略不同语言的无穷魅力。
纸张与印装
护封58克品柔棉纸,具有透视叠加效果;内封200 克古沉香,沉静雅致;内文80克朗阅环保,触感细腻。空脊锁线,180°平摊,提升阅读体验。成品袋装,更易上架保存。
★适读人群
诗歌创作者
诗人论诗、诗性写作的典范,赫斯费尔德跨越十年时间,从独创性、翻译、语言策略、口头记忆等方面,告诉我们如何进入诗歌的神圣殿堂、进入诗歌的心灵世界。
诗歌翻译者
如同波德莱尔、庞德等诗人,赫斯费尔德也是一位“作为诗人的译者”。1985年,她开始翻译诗歌。书中大部分诗歌都是由她翻译,并且她以自己翻译和泉式部、小野小町的诗作为例,从诗歌存在本体论的层面探讨诗歌翻译。
诗歌爱好者
赫斯费尔德阐明的不仅是诗艺,也是生活的艺术,告诉我们如何敏感、优美、聪慧、热情、通透地生活,如何与世界万物诗性地相遇。
★来自作者
当我们把样书第一时间拍照给赫斯费尔德时,她说:
I could see the photograph this time, thank you! and will meet the paper more fully when the box arrives... I trust that you find it beautiful and delicious to touch. And that its physical materials are hybrid from many places and cultures fits its contents very well. I have always aspired to be a poet not of one place or time (though of course one always is of one's place, language, and time) but one who draws from and takes part in a conversation that extends across borders and eras.
非常感谢,这次我能看到这本书的照片了!等我拿到这本书,我就能更全面地感受它……我相信你们会觉得它很精美,触摸起来很有感觉。它的制作材料来自许多地方和文化,这非常符合它的内容。我一直希望自己不是一时一地的诗人(当然,一个人总是属于自己的地方、语言和时代),而是从一个从跨越国界和时代的对话中汲取养分并参与其中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