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德意志思想评论 第十五、十六卷 平装同济•欧洲文化丛书

分享到:

定价:¥69.00

购买电子书: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本印时间:2022年06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16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0947-2
  • 读者对象:哲学研究人员,大学教师及学生,对德意志思想有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主题词:哲学研究德国
  • 人气:27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思德国哲学中的经典问题,读学界大家的缜密论述。

1. 《德意志思想评论》是国内以德语文化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辑刊,也是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前沿成果。
2.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五、十六卷集中探讨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德国现代哲学中的重要论题,其中包括吴增定、邓晓芒、倪梁康等知名学者撰写的长篇文章,带领读者一探德国哲学中的经典问题。
 


丛书简介:
《德意志思想评论》与《文艺复兴思想评论》《法国理论》同属“欧洲文化丛书”系列,该丛书由孙周兴教授主编,代表了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最前沿成果。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孙周兴,1963年生,绍兴会稽人。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德国洪堡基金学者;现任浙江大学讲席教授,兼任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校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要从事德国哲学、艺术哲学和技术哲学研究。著有《语言存在论》《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人类世的哲学》等;主编《海德格尔文集》(38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未来艺术丛书》、《未来哲学丛书》等;编译有《海德格尔选集》《尼采四书》《林中路》《路标》《尼采》《哲学论稿》《悲剧的诞生》《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德意志思想评论》与《文艺复兴思想评论》《法国理论》同属“欧洲文化丛书”系列,该丛书代表了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最前沿成果。
存在论为何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的?海德格尔的早期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如何?黑格尔对于卢梭“公意”概念存在何种误解?胡塞尔和盖格尔的思想有着怎样的分歧与交会?本雅明如何讨论“真与美”关系?宾斯旺格对于现象学有何贡献?本卷所集结的国内外学者的这数十篇论文,为读者条分缕析地解开这些引人入胜又颇具争议的问题。

显示全部目 录

尼采论坛
尼采对西方科学的文化批判  [德]赫尔穆特• 海特
尼采的弦外之音——音乐与哲学的对话  洪雯倩
尼采与中国古代哲学——权力意志与“德”和“道”的领域  [英]格雷厄姆•帕克斯
海德格尔论坛
海德格尔、人道主义和原初伦理学的观念  [美]丹尼斯•J.施密特
试论海德格尔元存在论概念的出现及其意义  方向红  
存在论为什么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的?——海德格尔前期的存在论与现象学之关系再考察  吴增定  
海德格尔与埃克哈特大师: 以断离和任让为核心  张振华  
德国古典哲学
从黑格尔的一个误解看卢梭的“公意” 邓晓芒  
黑格尔美学中的“散文”隐喻与现代性问题  王广州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特征  刘日明  
德国现代哲学
现象学美学的起步——胡塞尔与盖格尔的思想关联  倪梁康  
艺术是用来观察社会的!——论尼克拉斯• 卢曼的艺术社会学  陆兴华  
表现、星丛和真理性内涵——本雅明《认识论批判序言》中对真与美关系的讨论  赵千帆  
宾斯旺格对于现象学的贡献  徐献军  
编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海德格尔自20世纪30年代之后就放弃了《存在与时间》中的基础存在论,开启了自己哲学的重要转向,而《论真理的本质》 则是这一转向的标志性开端。 无论我们如何评价这一转向的性质和意义,海德格尔都的确放弃了从此在的生存论描述去澄清存在之意义的哲学道路。 因为如若存在必然包含了对存在的遗忘,现象或自身显现必然隐含被遮蔽状态,并且原初的真在本质上包含非真,那么“事情本身”显然已经超出了《存在与时间》的思想视野,无论是“存在论”还是“现象学”都不足以用来命名。
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直至晚年,海德格尔在自己的著作和手稿中的确很少讨论和使用“存在论”和“现象学”等相关的早期哲学术语。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 这篇转向时期的经典文献中,海德格尔明确地把“真”理解为“世界”和“大地”或“敞开”与“遮蔽”的“原始争执”(Urstreit)。 而在几乎同一时期写就的《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里,他不再仅仅从生存论上理解“存在的遗忘”,而是将“存在的遗忘”和“存在的离弃”看成是存在作为历史(“存在史”)的内在命运———存在既自身显现或馈赠为存在者,
又同时自身隐退。 相应地,此在不再是一切存在者之存在或自身显现的前提,相反,此在之所以自身显现恰恰是因为它在本质上植根于存在,甚至“被抛”(geworfen)给存在,并且因此成为“此在”(Da-sein)。 存在的这种既显又隐的“原始争执” 和相互依存,被海德格尔称为“本有”(Ereignis)。
当然,海德格尔在晚年更喜欢用“林中空地”(Lichtung)这个更形象的名称,并且把原初的存在、“本有”或“林中空地”看成是一种歌德所说的“原现象”(Urphänomen) ,或者说一种“原事情”(Ur-sache)。 而在《查林根的讨论班》(Seminar in Zäringen) 中,海德格尔甚至认为,真正的现象学是一种“未显现者的现象学”(Phänomenologie des Unscheinbaren)。
因此,当海德格尔晚年声称他一直坚持现象学的原则并且坚信“倘若不坚持现象学的基本态度,存在问题就是不可能的”时,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他的“理智诚实”。 只不过他在思想转向之后所坚持的现象学显然既不是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也不是海德格尔早期的“解释学的现象学”,而是一种看似悖谬的“未显现者的现象学”。 但是,倘若现象的本义是“自身显现”,那么“未显现者”是否还能进入现象学的思想视野? 从胡塞尔的现象学来看,这或许不是一个多余的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