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三)——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精装张祥龙文集

分享到:

定价:¥168.00

  • 著者:1302 
  • 出版时间:2022年07月本印时间:2022年07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509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0675-4
  • 读者对象:中国哲学、比较哲学、现象学专业的教师、学生、研究者或爱好者
  • 主题词:儒家哲学思想研究秦汉时代
  • 人气:18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全新视角解读儒家哲学思想史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张祥龙,1949年生于香港九龙,后随父母迁居北京,先后在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大学和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获得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哲社学院人文社科一级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讲座教授,《世界哲学》《哲学们》《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等刊物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主要著作有《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西方哲学笔记》《从现象学到孔夫子》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由哲学大家张祥龙教授的讲课内容整理而成,此次作为“张祥龙文集”之一出版。本书主要讨论了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以及儒家如何应对它们。全书分两个部分,一是秦汉,二是佛家传入和宋代儒学。秦汉部分首先讨论秦王朝统一天下和迅速覆灭的哲理含义,其与法家有莫大的干系。之后探讨儒家在西汉为什么能取得“独尊”的地位,它的思想原因何在。第二部分是两汉之际发端的佛教入华对儒家形成的挑战,以及由它引发的思想转变。这部分首先探讨佛学从哲理上带来了哪些新思想,对儒家或中国古代哲理构成了什么样的刺激乃至威胁,然后讲了儒家如何从哲理上应对它,从而导致了宋明理学。

显示全部目 录

开篇辞  
第一讲 秦朝与法家的盛灭:华夏文化与哲理的历史拐点  
第一节 秦政的人事来源  
第二节 秦政的思想来源——《韩非子》(上):奸蔽无处不在  
第三节 秦政的思想来源——《韩非子》(下):如何烛奸去蔽?  
第四节 秦朝覆灭的关键人物:赵高和李斯  
第二讲 秦灭汉兴的哲理效应  
第一节 秦之兴旺与士人之绝望  
第二节 “秦灭”造就的千古良机:反秦乃汉文化与哲理之源  
第三节 秦的灭亡带走了哪些哲理的成功机会?  
第四节 反秦兴汉成就了什么哲理与政治?  
第三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一):过秦、天人相与、元时、改制  
第一节 “过秦”的含义何在?   
第二节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一):天人相与之际  
第三节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二):元深天端之时义  
第四节 受命改制:如何理解“应天化”中的“不变”?  
第五节 改制中的元更化:如何“犯上”而又“不作乱”?  
第四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二):三统与一统、天人感应  
第一节 通三统和独尊儒术  
第二节 简单评议徐复观先生的《两汉思想史》  
第三节 天人感应  
第五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三):阴阳五行、类比感应法、深察名号  
第一节 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  
第二节 董仲舒的五行说  
第三节 天人感应的具体途径  
第四节 类比法  
第五节 深察名号的哲理  
第六讲 佛教入华的哲理途径  
第一节 佛教与中华古文化的奇妙因缘  
第二节 印度佛教的基本哲理  
第三节 般若中观与中华古哲理(老庄、玄学)的关系  
第四节 《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一)  
第五节 《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二):《不真空论》与《般若无知论》  
第七讲 中国佛教的特征:《大乘起信论》、天台宗和华严宗  
第一节 《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心论  
第二节 天台宗哲理要点  
第三节 华严宗哲理要点  
第四节 《金师子章》要点讲解(一):金与狮子相、华严判教  
第五节 《金师子章》要点讲解(二):“十玄门”与“六相圆融”  
第六节 《金师子章》要点讲解(三):(因陀罗网境界)法界[性]缘起和理事无碍  
第八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一):周敦颐如何开创了宋明道学?  
第一节 周敦颐之前儒家哲理无天险可守  
第二节 周敦颐其人其书及其佛道因缘大略  
第三节 《太极图说》与道、佛的关系  
第四节 《太极图说》与《通书》的哲理意蕴  
第九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二):二程  
第一节 二程与周敦颐和华严宗的关系  
第二节 二程的理学  
第三节 二程的理气说和格物致知说  
第四节 二程理学的问题  
第十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三):朱陆异同  
第一节 朱子生平简述  
第二节 朱子学说简括  
第三节 朱陆鹅湖之会  
第四节 陆象山之心学撮要  
第五节 心学之问题  
主要引用文献   
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为什么我们要在讲秦政的时候讲韩非子?因为他们太相关了,是历史上很罕见的一个案例,哲学居然这么完整地决定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过程。在秦始皇和秦二世两代之间,韩非子的学说得到了现实的体现,它的完整性和脉络的清晰性也是前无古人,可能后无来者。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个朝代是完全按照思想进行的?我们可以说,没有黑格尔就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就没有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就没有苏联和后来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消失,20世纪就会是另外的样子。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的思想改变了历史,但是历史并没有完全按照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预言的逻辑展开。而秦国不同,它严格按照韩非思想或隐或显的逻辑展开,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韩非和法家的思想造就了秦政的现实,通过秦政的兴灭造成了中国历史的拐点。因此,我们总结韩非思想,是在总结一个构造现实的哲学思想,这也是哲学家的骄傲。
我们看韩非哲学的特点:
一、在某些方面非常有效,比如法的正用(赏),鼓动耕战之士,削弱(似乎)无用的特权等等,在某些局面(比如有地可抢、有敌可杀的局面)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成为发动和维持正反馈过程(能够自催化、自放大的过程)的机制。法的反用(罚)则加强了内部的纪律和君臣间完全的一致性。又比如术,死臣而活君,建构君主的权威陡势,使得权力不旁落,奸臣、重臣不能得逞,而且群臣被刑名结构驱使,效尽牛马之劳、爪牙之利、警犬之惕。君主最重的奖赏要给告密者,因为他能使君主进入权力的非对象化的境域。后果就是,在消灭一切其他构造意义的机制的同时,建构起这个唯一的君主化的意义机制。它构造这些意义的把柄就是人的趋乐避苦的功利之心,以此机制操纵此心,则君主之外的所有人都是被这一机制规定的棋子,为君主拼命卖力卖命,让此君主在短时间内就可统一天下。韩非的思想在秦国得到了最彻底的应用,效果也非常明显。
二、在哲理上体现了老子、孙子的某些思想,特别是其动态的构成(境域化的意义的构成,不可见的、非对象化的构成)见地。这是韩非和老子、孙子等先秦的出色思想家共通的,也是我最欣赏的。韩非把这种见地运用到权力的结构中来,特别痛切地意识到了深刻变化(奸蔽)的不可避免,这是他对老子、孙子以及之前法家、黄老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和深化,而且针对这样一个变化的趋势来寻找应对它的策略,寻找应因变化之道。
三、继承了黄老学的优点(主要是从老子那里吸收的,通过因应变化取得长生久视的生存之道)与缺点,在法家框架中进一步发展了黄老学的法术刑名思想。老子主张无为,把刑名等对象化的固执还原掉、消解掉,包括任何名利之心,任何有固定目标的追求,比如对权力的追求,而进入原本生命本身的境域。里面没有硬性的、可对象化的追求和目标,对象性消融在有无相融相交的气场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黄老学在老子、孙子的纯任动势特别是自然动态的道德观中加入“法”、“术”、“理”、“刑名”,赋予老子要化掉的刑名法术一种工具性的实在地位,以使老庄的无为之道在现实复杂的政治结构中有作为。但黄老学和韩非都没有说清法、理、刑名与天然的“应因变化之道”的关系。这并非如冯友兰所认为的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而是原发可能的生生结构(加上情势之中的权变)与应某种欲望、需要而形成的定理、类别、对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