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延展心灵自然化的认知标志是什么?
定价:¥60.00
延展心灵自然化的认知标志是什么?
本书主要研究延展心灵自然化的认知标志问题。延展心灵即主张人的认知活动其实是人体与外在事物所连接成具有双向交互作用的一组系统,人的认知并不仅仅是体表之内的活动,而是囊括外在事物所构成的一组具有双向交互作用的认知系统,人的心灵不只在于人体,也包括了外在事物,心理状态的形成不仅止于体表之内大脑活动,而是可以延伸至体表以外的事物。将延展心灵自然化,即把延展心灵转换为延展认知。那么认知在什么情况下延展?认知的特性在于“之间”而不是“之内”,正是这一点导致心灵延展。如果有一个突出的描述,将生物体-环境交互作用产生的因果状态转换映射到与认知功能的表现相关的计算的各个部分,那么这就意味着延展心灵。
让我们试想一个状况:自从小明买了智能手机后,在生活上非常依赖这部手机,除了随时随地都要带着这部手机外,还利用这部手机记下他所有的想法与生活行程;某天早晨,当小明拿起手机查看今日的行程时,他赫然发现这部手机坏了,顿时不知所措,因为他完全不知道他今天到底跟谁有约,于是小明慌张地告诉他的同学:“天呀!我失忆了!”如果信息不是储存在什么特定的地方,而是储存在各个地方,那么小明就是“真的”失忆了。克拉克与查默斯在1998年提出的“延展心灵”,试图打破我们对于心灵界限最基本的设定:心灵仅存在于我们的体表之内。究竟心灵的范围在哪里?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想想什么叫作我们拥有心灵?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回答就是:因为我们有思考、信念、情绪、感觉、意图、欲望、感知等现象,这些现象被称为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构成了心灵,于是拥有心理状态就表示我们拥有心灵。我们还可以接着思考:既然拥有了心理状态就代表我们拥有心灵,那么这些心理状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问题在心灵哲学的讨论中,有“内在论”与“外在论”两种不同的看法。
内在论认为,举凡思考、信念、情绪、感觉、意图、欲望、感知等心理状态的内容,都是由个人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的,而心理状态是借由我们的大脑活动等物理运作历程而来,因此心理状态的产生是体表之内的作用。相对于内在论,外在论主要反对内在论将心灵内容视为由个人内在状态所决定、以普特南和伯奇对孪生地球思想实验的讨论为例,外在论者认为我们心理状态的内容应该是部分决定于外在事物的。克拉克与查默斯虽然支持外在论对于心理状态内容的观点,但是他们认为普特南和伯奇的立场,在关于外在事物如何扮演一个影响心理状态的因果或解释性作用的论述上不够清楚,对于外在事物的描述也不够积极。因为某些内在论的支持者可能同意在意向性与指涉性的面向上,心理状态内容与外在事物有关,但是他们还是坚称心理状态的本身是由个人体表之内的大脑活动等历程而来。为了回应这个质疑,克拉克与查默斯提出了“主动外在论”,并将普特南和伯奇等人的外在论立场称之为“被动外在论”。克拉克与查默斯的主动外在论以认知过程作为论述的出发点,主张人的认知活动其实是人体与外在事物所连接成具有双向交互作用的一组系统,所以我们的认知并不仅仅是体表之内的活动,而且囊括外在事物而构成的一组具有双向交互作用的认知系统。克拉克与查默斯认为,认知活动是心灵活动的一种,感知是一种心理状态,既然认知活动是人体与外在事物组成的系统,那么我们的心灵范围就包括了外在事物,于是他们提出“延展心灵”,进一步地论述心理状态的形成不仅止于体表之内大脑活动,而且可以延伸至体表以外的事物。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