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音韵学方法论讨论集 平装

分享到:

定价:¥33.00

  • 编者:
  • 出版时间:2009年06月本印时间:2009年06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540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978-7-100-05770-7
  • 主题词:音韵学方法论论集
  • 人气:249

显示全部序言

  众所周知,五四运动加快了西学东渐的步伐,中国语言学接受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已表现很明显,在音韵学领域高本汉的学说也传入了学术界。1923年汪荣宝受俄国学者钢和泰《音译梵书和中国古音》一文的影响,用译音对勘法来研究汉语音韵,发表了《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于是在中国语言学界激起了一场辩论。这是一场音韵学研究方法的辩论,极大地推动了此后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和现代化。杨树达先生曾将讨论文章编辑成册,为查阅参考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到了本世纪初,古音学研究又发生了一场辩论。起因是2001年12月8日梅祖麟在香港语言学会年会上发表了《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演讲,集中攻击了王力先生和王念孙,还扫荡了乾嘉学派、章黄学派及其“旁支别流”,海峡两岸的不少学者都被点了名。稿子贴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网站上,不仅因为它对王力先生的无理攻击,即便是明辨学术是非,我都不得不做出回应,2002年6月27日我在纪念《中国语文》创刊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做了发言,题目是《历史音韵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驳梅祖麟在香港语言学会年会上的讲话》,从而引发了在海峡两岸联合进行的一场学术辩论。
  辩论的问题表面是:(1)上古汉语有没有复辅音?(2)王念孙的“一声之转”是否能用来研究同源词?(3)研究上古音要不要利用汉藏语比较材料?(4)怎样做汉藏语比较?王力先生的古音系统能否用来做汉藏语比较?然而实质上是要不要继承中国语言学自己的传统和如何吸收西方(主要是美国)语言学的问题,也涉及学风和治学态度。
  中国和西方有各自的语言学传统。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字,研究汉语的历史音韵,居然有人全面否定中国语言学自己的传统,把文献资料视如敝屣,把对文献资料的考证研究看作保守,这种言论主张对中国历史音韵学的发展是有利呢?还是有害?这应该是很清楚的。
  至于在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中要吸收西方的历史比较法,这是五四以来的共识;王力先生是这方面的积极提倡者,更是最主要和最佳的实践者之一。但是学习西方语言学,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理论方法,用来指导我们的汉语研究,而不是邯郸学步,套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因此,从高本汉起就是把“历史比较法”和“历史文献考证法”结合起来应用,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死守西方的理论方法。
  说到汉语历史音韵研究同汉藏语比较的关系问题,这同对待历史比较法是两码事。汉藏语系是上个世纪30年代由李方桂先生根据语言类型学的条件首先做出论证的假设,却被某些人当作无须证明的大前提来要求上古音《诗经》音系与它接轨,这恐怕是过于主观武断吧。怎样做汉藏语比较,双方自然存在原则分歧。我在答辩的文章中表示完全赞同张琨先生、俞敏先生的看法和李方桂先生在《上古音研究》中的意见;并把梅氏及其同道所错定的汉藏语同源词进行了分析批评,归结为“音隔、义隔、类隔”三种错误类型。于是又出现了一种托词:“你否定了一百,我还有两百是对的,还是我有理。”
  现在《李方桂先生口述史》已经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李先生在《口述史》中说:“这些语言(指汉藏语)是否有系属关系至今还是问题。”(104页)“我只想知道这门语言的面貌如何,是否把它与别的语言联系起来,那是最次要的问题。”(108页)李先生认为白保罗进行汉藏语同源研究的方式是完全错误的,他说:“我认为那不能称之为方法论,根本不能成其为方法论。”“我认为他(指白保罗,下同)的方法论让人误入歧途。”(93页)“他使用所有的词典,从中抽出许多词汇来,编出了他那本书(指《汉藏语言概论》)。”“把许多东西拼凑在一起,不管对错。”(94页)“我以为所有此类构拟纯属胡闹。”(95页)他还挖苦亦步亦趋跟着白保罗依靠双语词典做汉藏语同源研究的人,说道:“既然本尼迪克特(白保罗)这样构拟,好吧,这就是圣经,这太可悲了。”(95页)我们从来不反对汉藏语比较研究,反对的是李先生所批评的“构拟纯属胡闹”的“汉藏语比较研究”。现在有些搞汉藏语比较的人,不正是打着李先生的大旗,做着李先生反对的事情吗?这恐怕不太合适吧?
  辩论已经延续五年,海峡两岸及华裔美籍学者参加辩论者已达数十人,发表的论文已经有数十篇,海峡两岸不少同行都对我说,应该编辑出版这次讨论的文集。我想,真理越辩越明,将双方论文,汇集成册,不无好处。一则方便查阅,是非曲直,任世人评说;二则留个记录,经验教训,有后人记取。是为序。

                郭锡良2006年10月22日于京郊守拙居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中国语言学界从2002年起,开展了一场国际性的汉语音韵学方法论大讨论。国内外不少学者参与了这场讨论,发表了几十篇相关论文。本书收集了其中的二十七篇,如实反映了这次大讨论的始末。

显示全部目 录

郭序
陈序

历史音韵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驳梅祖麟在香港语言学会年会上的讲话       郭锡良
音韵问题答梅祖麟                    郭锡良
梅祖麟《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讲辞质疑      陈新雄
论“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
  ——兼议汉语研究中的“犬马鬼魅法则”        鲁国尧
说“哂”                        鲁国尧
中国音韵学的性质与目的——从两个“事件”说起      薛凤生
王力先生的“谐声说”                  唐作藩
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评梅祖麟教授《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等文章
                         王宁 黄易青
就王念孙的同源词研究与梅祖麟教授商榷
            华学诚 柏亚东 王智群 赵奇栋 郑东珍
梅祖麟《中国语言学的传统和创新》商榷          潘柏年
梅祖麟《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读后感       曾荣汾
诸家质梅文述要                     何昆益
传什么给下一棒——汉语史音韵学接力赛的省思       林庆勋
试论跟明母谐声的晓母字的语音演变(一)          孙玉文
汉语音韵史与汉藏语的历史比较              耿振生
论上古喉牙音向齿头音的演变及古明母音质
  ——兼与梅祖麟教授商榷               黄易青
建设创新型语言学                    节于今
“美”字能归入微部吗?——与梅祖麟商榷         郭锡良
《汉语历史音韵学•上古篇》指误             孙玉文
上古音构拟的检验标准问题                孙玉文
简评潘悟云的《谐声分析与异读》             郭锡良
论谐声原则——兼评潘悟云教授的“形态相关”说      耿振生
关于《小雅•正月》中“正月”的训诂问题          张猛
汉语历史音韵研究之辨伪与求真              周守晋
论“谐声”的鉴别及声符的历史音变            黄易青
上、去二声源于韵尾说不可信                张雁
关于“去声源于-s尾”的若干证据的商榷           李香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