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钩沉

回忆发行所点滴
2014-08-01作者:方桂生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196

    1. 义务推销员

    1932年8月1日,商务复业后,发行所的第一任所长是夏鹏,副所长是刘聪强和孔士谔。刘、孔都是王云五考察七国后聘请回来的留学生,都在美国留学,对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确有专长。“一•二八”后,商务出版了《小学生文库》和《幼童文库》。这两部书既可作为图书馆的藏书,又适合中、小学校和家庭备书,发行的对象十分广泛。为扩大这两部书的发行额,发行所发动了全体职工担任义务推销员。办法是动员全体职工,向自己的亲戚、朋友积极推销;条件是可以享受八折优待。推销期间,在发行所各部门内张贴统计表,记录各人的推销成绩,并在《同舟》上及时发表推销动态消息,同时公布各部门及个人的领先者,以刺激大家。职工们为了统计表上自己名字下面的统计线能够长一些,都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去找推销门路。

    2. 廉价部的特殊任务

    “八•一三”抗日战争发生后,商务又一次遭到巨大损失,营业十分艰难。连日常开支都无法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发行所开动脑筋,以办廉价部来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但通常办廉价部,以推销一部分残损书或滞销书为目的,由于残损书和滞销书的销售额总是有限的,不能解决经济上的特殊要求。因此,主办廉价部的当事者,就将一部分热门书,如《辞源》《英汉模范字典》《石头记》《三国志演义》《西游记》《封神榜演义》等繁销书,以原价三折至四折,充实到廉价书籍中去,增加廉价书的花色品种,以招徕读者,扩大营业额。在设廉价部的期间,读者一早就等候在发行所的门口,一到营业时间,大门一开,读者即蜂拥而入,盛况空前。当时,充实到廉价部去的热门书,是机动掌握的,以经常保持廉价部的吸引力为原则。由于读者来得多了,当然也带动了残损书和滞销书的销售量,甚至一部分残损、滞销的文具、仪器及原版西书,也在廉价部中销售出去了。同时,发行所的正常营业,也被带动起来。廉价部视需要,一年举办一、二次,一般每次办一个月,有必要还可延长十天或半个月。

    3. 漂亮的文仪柜

    抗战胜利后,每当读者走进发行所大店堂的时候,总会被店堂后部靠左边的一道强光吸引住,这里另有一个门口通向左边;门口两旁用霓虹灯和日光灯,装饰得像两根透明的柱子,门口上面使用霓虹灯管弯成的三个红色大字“文仪柜”。从门口往里边看,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各色灯光照耀四面的玻璃闪闪发光。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一日数涨,书价无法应变,加之官僚资本的垄断,出版事业已奄奄一息。为了应付这种局面,商务当局决定扩大文具、仪器营业,扩充机构,加强人力,改善经营。因为文具、仪器价格可以随时调整,不像书籍定价白纸黑字印在书上不好改变,可以水涨船高。为了招徕顾客,因此,不惜工本地将旧文仪柜彻底改装。这种方法确实有效,招徕了顾客,扩大了营业。解放后,由于出版、发行分工,成立中国图书发行公司,文仪柜才于1952年6月撤除。
    
    (摘自《商务馆史资料》第十七期[1982年5月20日]。作者方桂生,原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