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乔治•钱纳利(1774-1852)——一位印度和中国沿海的艺术家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98.00

  • 著者:57099 译者:
  • 出版时间:2024年03月本印时间:2024年03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39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3320-0
  • 读者对象:艺术史研究学者、全球史研究学者、对艺术有兴趣的大众读者等
  • 主题词:乔治•钱纳利生平事迹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成名,逃债,最终长眠于中国土地,艺术大师钱纳利的传奇人生

1.本书在艺术史长河中打捞起一位传奇画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东方,乔治·钱纳利是一位重要的艺术大师,他绘画技术精湛,而与他的画技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独特性格。他早年在英格兰、爱尔兰求学成名,后在印度活跃二十多年,而当五十多岁的他坐上前往澳门的船将自己的妻子和债主留在印度加尔各答时,谁都没有想到他再也没有回去,最终长眠于中国这片异国土地。这本传记完整地勾勒出钱纳利的人生旅程与事业经历,也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成就。
2.本书作为一本传记,在聚焦于钱纳利的个人经历的同时,也将其放置在历史大背景之中考量论述,通过钱纳利的生活、社交与艺术作品,为读者呈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精神世界,那是一个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时代,哪怕是钱纳利这样的成名艺术大师,亦被时代裹挟着艰难求生。
3.本书内含300多张精美图片,彩色印刷,工艺精致,带给读者最好的视觉体验。图片内容多为钱纳利的绘画作品,从精湛的人物肖像到美丽的沿海风光,读者得以透过钱纳利丰富多样的画作一窥19世纪印度和中国沿海的社会风情。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孔佩特博士(Dr. Patrick Conner)先后于牛津大学和苏塞克斯大学深造,并执教马尔伯勒学院,之后担任英国皇家穹顶宫和布莱顿美术馆和博物馆美术部主管。1986—2020年任伦敦马丁•格雷戈里画廊总监。孔佩特是研究与东亚相关的历史绘画的专家,目前为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研究员。
孔佩特博士已出版的著述包括《西方世界中的东方建筑》(Oriental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1980年),《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1700—1900)》(The Hongs of Canton–Western Merchants in South China 1700—1900,2009年),以及《中国贸易画:思源堂珍藏历史绘画》(Paintings of the China Trade: the Sze Yuan Tang Collection of Historic Paintings,2013年)。
译者简介:
刘艺,毕业于英国苏塞克斯大学艺术史系。现工作于银川当代美术馆,致力于馆藏洋风画和早期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梳理研究,及相关项目和学术资料的翻译。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乔治·钱纳利在英国艺术家中是颇为特殊的一位,在英格兰和爱尔兰经历了颇具前途的早期事业生涯之后,他漫长的余生都在东方度过。19世纪早期,他已成为英属印度最主要的艺术家,凭着技巧精湛的画艺和惹人注目的性格而声名远扬。在印度生活了23年后,他于1825年乘船前往中国沿海,在那里开始接受富商巨贾和各国来华贸易者的作画委托。钱纳利在中国生活了27年,最后亦长眠于此。由于未曾受到英国19世纪艺术风尚改变的影响,钱纳利的艺术保持着18世纪90年代的精神。
本书是第一本较透彻地研究钱纳利生平和艺术成就的著作,同时也生动呈现了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广东、澳门和香港昔日的生活图景。钱纳利的职业生涯被作者置于当时的大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那是东印度公司叱咤风云、中国沿海与世界贸易欣欣向荣的时代。平房、轿子、动物、疍家人、舢板、街头熙攘的摊贩……这些元素所构成的社会被钱纳利深深喜爱,并被其描绘得引人入胜。孔佩特旁征博引,再现了钱纳利这位创作颇丰、极富天才而又饱含争议的艺术家颠沛流离的一生。

显示全部目 录

001 前 言
003 致 谢
007 引 言
第一部分:英格兰和爱尔兰
013 第一章 书法家和盗用公款者:钱纳利家族
025 第二章 “绘画的新风格”:伦敦和皇家美术学院
035 第三章 爱尔兰
第二部分:印度——从马德拉斯到达卡
057 第四章 马德拉斯
097 第五章 罗素的委托
103 第六章 达卡和多伊利家族
第三部分:加尔各答
119 第七章 加尔各答的肖像画
151 第八章 共济会和戏剧
157 第九章 孟加拉的乡村生活
171 第十章 儿子和对手
179 第十一章 逃 债
第四部分:中国沿海
191 第十二章 广州和中国人
211 第十三章 澳 门
245 第十四章 对华贸易商
275 第十五章 艺术家的形象
285 第十六章 鸦片战争及之后
307 第十七章 钱纳利和林呱
附 录
317 附录一 技法和理论:《论述》
325 附录二 钱纳利的速记
327 附录三 钱纳利画室,如《狮鹫汤姆•劳》所述
335  附录四 印度和中国沿海与钱纳利有关的艺术家和业余爱好者
357 注释和引用
393 参考文献
402 钱纳利家谱
405 术语表
407 彩图列表
411 插图列表
419 图片致谢
421 索 引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在英国艺术家中,乔治·钱纳利(George Chinnery)是个特例。28岁那年离开英国后,他余生的五十年都在世界的另一头度过——二十三年在印度,二十七年在中国沿海。如果他一直待在英国,或者欧洲,无疑会被卷入艺术风尚和品味的变化中去;他可能会加入这样或那样的团体,作品在职业批评家和鉴赏家面前展出;他会得到罗斯金(Ruskin)的赞美或奚落,富有的商人为他提供赞助,并在自己的乡间别墅里设宴款待他;如果不是他自己,也会有他的某个追随者,就他杰出的成就发表饱含溢美之词的论述。
而事实上,钱纳利将大半职业生涯耗费在远东地区(大多数时候是在侨民的小社区中)的同时,他已丧失了这一切的可能性。他当然曾考虑过返回英格兰,至少也曾有过那么一次(见第106页)。但如果他在晚年返回故土,所面对的境况可能未必会让他感到称心如意。毕竟当萨克雷(Thackeray)笔下的纽康姆上校(Colonel Newcome)结束在印度的任期返回英国时,还有人拿他那[晒成]褐色的皮肤和不入时的宽大衣着取笑。当上校重访一处记忆中的聚会场所时,他吃惊地发现,取代常来往于此的谢里丹(Sheridan)和他机智诙谐的追随者们的,竟是一个醉醺醺的满口粗俗歌曲的歌手。而缺席时间远甚上校的钱纳利,面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业支配城市,铁路贯穿乡村,恪守道德规范、重视家庭生活的皇室统治着社会——又会好到哪里去呢?钱纳利会和拉斐尔前派共创事业吗?还是和万国博览会的组织者们共创盛举?我想不会。相反地,钱纳利那在乔治三世(George Ⅲ)时期还曾高度流行的油画和水彩画风格,此时看起来就像纽康姆上校的裤子一样过时。
甚至钱纳利的个性,想来有趣,乃是根植于反复无常的18世纪90年代的伦敦和都柏林:一个充满暴力冲突、无耻大胆和愚蠢荒唐的年代。很难想象钱纳利会在故国僻静的郊区度过一段体面的退休生活。或许他的事业没有被某些优秀的维多利亚时代拥护者所记载也是合理的,同时代传记作者的缺席,使得他的言行成为谣言和秘闻的主题。在中国南海那个偏远小岛上独自生活的二十七年中,他引起了人们各种各样的猜测。而在他死后,传言更是激增,还延伸到了他的绘画上去——许多年中几乎任何18世纪或19世纪的中国主题的油画都倾向于被归为钱纳利所作,而且至今还有各种来源的绘画以“钱纳利”之名展出或编目,或更谨慎一些地被称之为“钱纳利画派”(Chinnery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