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商务:分馆建设拭靓百年品牌
2013-10-15作者:田丽丽新闻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浏览人次:2268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新闻出版业近年来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中,“商务印书馆”这个民族出版业最著名的品牌如何做好百年品牌的延伸和深化?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的回答是:以商务印书馆百年品牌为核心,以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为总公司或大本营,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国界地合作建立分馆分公司,实现本馆和分馆比翼齐飞、协同发展。

 

    两个世纪的共同选择

   

    商务印书馆成都分馆总编辑丛晓眉至今对2010年成都分馆揭牌成立那天的情形印象深刻,“没想到成都当地的媒体来了那么多,而且主动与我们探讨合作。”成都媒体的积极与主动并不难理解,对于商务印书馆而言,成都分馆是其新时期品牌拓展战略下,在北京以外具有独立法人身份的又一家分支机构,但在成都文化艺术界人士看来,这是商务在时隔103年以后重返成都。

 

    早在1907年,商务就与四川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那年,商务就在成都建立了分馆。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商务极盛时期,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36家分馆,1000多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和整个东南亚,在海内外铸造了“商务印书馆”这个民族出版业最著名的品牌。

 

    不同的历史时期,相隔两个世纪的商务人选择了同样的发展路径。商务的当家人于殿利认为,商务将来的发展实际上是固有的品牌的拓展。在这个观念下,商务形成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以商务百年品牌为核心,以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为总公司或大本营,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国界地合作建立分馆分公司,实现本馆和分馆比翼齐飞、协同发展。2009年12月22日,商务印书馆(南宁)有限责任公司在广西南宁揭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商务在京外设立的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身份的分支机构。在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李平看来,南宁分馆的建立不仅是对商务老传统的承续,也是深化改革、重振雄风的关键节点。

 

    以此为起点,商务各类分支机构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目前拥有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15家。商务印书馆的主管机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正在积极谋划上市,其上市重要的方向之一就是支持商务在全国重新建立分馆体系。在商务的分馆规划布局中,20家分馆将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可以预见的是,商务的分支机构队伍将持续扩大。近期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也即将挂牌。

 

    打造一脉相承的分馆团队

 

    不管合作对象是谁,分馆设在何地,每家分馆的总编辑必然来自商务本馆,且皆为骨干中层。丛晓眉此前就是商务印书馆著作编辑室的副主任,一位有着二十余年馆龄的“老商务”,一手策划编辑过《现代化新论》、《人间草木》、《戴望舒传》等市场反响良好的高品质图书。李平坦言,商务此举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商务产品的品质,“分馆的总编辑相当于商务印书馆品牌的宣传人和品质的把关人”。

 

    据了解,商务印书馆许多分馆的编辑都是在当地招聘,其中有的是从业多年的成熟编辑,更多的还是进入出版行业不久甚至是从未接触过出版业的新人。因此,如何打造一支和商务印书馆一脉相承的分馆编辑团队就成了每个分馆负责人尤其是总编辑们的首要任务。

 

    由于需要开发、寻找北京的出版资源,丛晓眉大部分时间仍留在北京,而每次去成都分馆几乎都要“不眠不休”地充分利用时间培训她的编辑团队,除了常规的编辑业务培训,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商务、理解商务,充分感受到商务的品牌内涵”。在丛晓眉看来,通过对分馆团队的培训,不仅能让编辑们提高业务水平,对商务产品的理念有深刻体会,同时还把商务的精神、气质都进行了传承,“编辑们找到归属感,在和作者接触沟通时才能自觉地去宣传商务、维护商务”。

 

    为了帮助各个分馆尽快培养自己的团队,商务专门出台了扶持政策,由各分馆选派编辑来总馆培训,免费提供食宿,时间短则三四个月,长则半年,让这些分馆的编辑们感受、融入总馆的氛围中。这样的培训效果十分明显,南宁、成都、太原分馆选派来的编辑们经过培训后都已经能独立完成从图书的选题策划到产品入库整个流程,迅速成为各个分馆的骨干。

 

    老树新芽灵活创新

 

    一百余年的历史赋予了商务印书馆厚重的文化积淀感,而分馆就像老树身上新发的枝桠,充满着活力。经过几年的建设,各分馆在品牌定位、产品规模和利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成为巩固和丰富商务产品线建设的重要力量、商务经济规模和经营业绩的有力支撑、商务品牌建设与传播的重要力量。李平认为,这与分馆在运营上的灵活创新密不可分。

 

    这在商务印书馆成都分馆的运作上可以得到充分印证。成都分馆的第一个出版年度推出30余种产品,第二个出版年度推出40余种产品。第一套产品“洁尘书系”即在成都的文化圈子里打响了知名度,成为畅销图书;随后推出的“花重锦官城——成都人文系列”从不同侧面讲述成都的城市文化,获得了当地媒体和大众的喜爱;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十九版)、《负伤的知识人》、《杨德昌的电影世界》、《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托尼·朱特作品集”、“最后的宣言译丛”一经推出即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四五个人,七八条枪”的成都分馆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绩让人惊讶。

 

    丛晓眉亦坦承,“一开始压力非常大”,团队建设刚刚开始,但各项考核指标却不等人,怎么办?二十年的商务生涯所积累的大量作者资源此时派上了用场,“但这远远不够,分馆必须探索自己的特色。”经过与分馆的另一合作方——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派驻的分馆总经理赵学峰商谈后,他们认为,分馆要扎根,一定要“接地气”!和当地的出版单位相比,分馆最大的优势就是“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如是,一系列极具蜀地文化特色的选题被开发出来,“类似的选题当地的出版单位也一直在做,但我们的编辑去联系作者的时候,作者还是选择了我们,就是因为信任商务的品牌”。说起这些,丛晓眉话语里充满了自豪。这批极具文化特色的图书随即引来了当地媒体的关注,分馆藉此迅速与当地媒体沟通合作事宜,目前,包括《成都日报》、《成都晚报》等当地媒体已经开始不定期的推介商务的新书、产品。

 

    在深挖当地资源的同时,成都分馆还通过与优质的工作室合作来扩充产品线,早年间因为各种原因商务失去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的版权,“通过合作出版,这本书又重新回到商务,这让我觉得非常欣慰”,丛晓眉认为,正是分馆的灵活机制使得与优质工作室的合作成为可能,“但合作对象必须认同、匹配商务的出版理念”。据了解,成都分馆和成都原乡文化合作即将推出集民俗文化、旅游景点于一体的“道理生活丛书”。目前,第一本书《道理生活之大青城》已下厂。

 

    在合作对象的选择方面,商务同样经过深思熟虑。以商务印书馆(南宁)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与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合作,一方面可以借鉴广西日报在新闻传媒行业的资源优势和制度优势,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内容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扩大商务的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能够借助广西日报得天独厚的人脉资源和行政性资源,吸引中南及华南地区文化界名家名作,强势开发具有区域性特色的选题。再如,与蔡志忠工作室(之江巧克力动漫公司)等机构联合成立的商务印书馆(杭州)有限公司则偏重在数字出版、动漫出版方面寻求突破。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摸索,商务的分馆分公司大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选题发展方向和特色经营思路,与总馆品牌相呼应,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文津公司在大众读物和古籍整理方面成果丰硕;涵芬楼文化公司以学术为根基,以出版大众文化和大众学术产品为方向;成都分馆从文学和文艺方面入手,打造人文阅读概念;上海分馆确定了学术+城市文化+时尚的特点等;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的深圳分馆,则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具有优势,以职业教育教材为突破口,进入教育出版领域,使教育出版成为商务重要的出版方向和利润构成,实现传统出版的升级转型……

 

    2012年,在实现了规模适度扩张的基础上,商务提出将分馆分公司建设引入精耕细作阶段,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可以看到,商务作为大本营,与担当侧翼功能的各分支机构已实现比翼齐飞、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