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关联图书

图书搜索:

被梭罗影响一生,力行朴素生活观

2014-05-23作者:吴亚顺刊发媒体:新京报浏览人数:300

 

 

 

    5月19日,是苇岸去世十五周年纪念日。人们对他的阅读,从热烈走到了如今的淡漠状态,不过,对于那些喜爱自然文学、关注心灵与土地的人来说,苇岸的地位不曾受到影响,其作品愈发具备经典气质。

    在自传《一个人的道路》中,苇岸写道:“我喜爱的、对我影响较大的,确立了我的信仰,塑造了我写作面貌的作家和诗人,主要有:梭罗、列夫·托尔斯泰、泰戈尔、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安徒生、雅姆、布莱克、黑塞、普里什文、谢尔古年科夫等。”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文学尤其梭罗的作品乃是影响苇岸的“源头活水”。

    苇岸何以成为苇岸,又如何完成他自己,追本溯源,考察他的阅读和写作,发现其中的精神线索,便可一窥究竟。

    谈海子 含着泥土,来自大地深处

    1989年,诗人海子卧轨自杀,他随身带着四本书,分别是《圣经》、《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

    海子和苇岸在1986年左右相识,海子曾送给苇岸《孤筏重洋》一书,苇岸对这本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1947年,海尔达尔和五位同伴驾驶一只木筏离开秘鲁海岸,驶入南太平洋,木筏漂流四千海里,历时三个多月,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个荒岛上,此举证实了他的设想——人类能够乘木筏横渡太平洋。

    对于《瓦尔登湖》和《孤筏重洋》这两本书,1988年2月,苇岸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两部闪耀着人类自古不熄的英雄主义之光的书。两书的作者通过自己的行动,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可能,他们是做出了人间壮举的英雄。”

    在生前,苇岸常与海子谈论各自的阅读和写作,甚至“谈起自杀的方式”。看到苇岸的自然笔记后,海子也分享了自己在家乡安徽对夜的观察,“你说夜色不是从空中降下,而是从大地涌起。你长久地盯着一颗颗像是相继出来敲钟的星星。”

    海子带给苇岸影响,多因意气相投。在苇岸看来,“海子含着泥土,来自大地的深处”。日后,苇岸亲近泥土,写下诸多土地与星辰的赞美诗,莫不为这句评语提供了自己实证性的注解。
 
    谈梭罗 抵制金钱至上主义诱惑

    从海子那里借来的《瓦尔登湖》,苇岸连读两遍,做了近万字摘记,喜爱至极。在他眼中,《瓦尔登湖》是一部优美的、自信的、撼人的散文,“在精神的意义上,有些书籍形成了丰富我们情感的血肉,有些书籍构成了支撑我们一生的骨骼。本书属于后者”、“我感到很幸福,由于这本书,我觉得我获得了一次新生。它给我带来的精神喜悦和灵魂颤动,是我读过的其他书所不能比拟的。它教人简化生活,抵制金钱至上主义的诱惑。它使我建立了一种信仰,确立了我今后朴素的生活方式。”

    不仅是生活方式受到影响,得益于此番阅读,苇岸的写作也发生转向,他自己的解释是,“当我读到《瓦尔登湖》,我的确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这就是我在诗歌路上浅尝辄止,最终转向散文写作的原因。”

    1988年,苇岸开始写作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到了九十年代,散文写作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声势惊人,出版社不断推出“新生代散文”合集,苇岸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因其文字节制、淡泊,而被认为“呈现一种类似于‘零度写作’的状态”。

    梭罗是一名超验主义者,他自给自足地在湖畔生活了两年,不停阅读、思考、写作,在苇岸眼中,梭罗把思想与人生完美地结合成了一体。梭罗对苇岸的影响日益突出,成为苇岸散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源头。“梭罗使我们懂得人只有从物欲的泥淖中挣脱出来才能保持尊严,获得自由……虽然梭罗陶冶内心世界的主张已被现代社会所忽视,但他的理想却永远启迪着后人。”

    1998年,苇岸在家附近选择了一块田地,在每一节气的同一时间、地点,进行观察、记录,形成笔记,写作《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系列散文。

    谈惠特曼

    大自然终生的热爱者和赞美者


    梭罗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爱默生32岁时从波士顿迁到康科德定居,他提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他的观点影响持续至今,成为自然文学的理论基础。很长一段时间里,爱默生和梭罗关系密切,梭罗失去工作后,爱默生还邀请他住进自己家,做了一名园丁,也因此接触到了他的大量藏书。

    在苇岸看来,两人的关系是“在心灵上、思想上存在一种先天的契合和呼应”:爱默生提出,在社会现状下,人只是站在社会分派给他的岗位上,“律师成了一本法典,机师成了一架机器”,“已经丧失了自己的完整性”。梭罗则认为,“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了,饥饿了就采果实吃的人已变成一个农夫,树阴下歇力的人已变成一个管家。最杰出的艺术作品都表现着人类怎样从这种情形中挣扎出来,解放自己。”

    两人对于人自身的看法,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苇岸对梭罗的评价。在一封写给友人的信中,他表示:“人们谈论梭罗的时候,大多简单地把他归为只是个倡导返归自然的作家,其实这并未准确或全面地把握梭罗。梭罗的本质主要的还不在其对‘返归自然’的倡导,而在其对‘人的完整性’的崇尚。梭罗到瓦尔登湖去,并非想去做永久‘返归自然’的隐士,而仅是他崇尚‘人的完整性’的表现之一。”

    苇岸进一步指出,“爱默生更学者化、理论化些,梭罗则诗人化、实践化些”。文学评论家樊星认为,这表明苇岸更看重诗化的生活,而苇岸的认识也体现出某种时代精神,毕竟“诗意地栖居”才更令人神往。

    在爱默生、梭罗之外,苇岸还推崇诗人惠特曼,称他是“大自然终生的热爱者和赞美者”,以惠特曼的话表达自己的散文美学追求:“艺术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卓越和文字光彩的焕发,全在于质朴。”对于惠特曼,李克强夫人、学者程虹称其为“自然的歌手”,作品散发着旷野气息。

    程虹从事美国自然文学研究已超过十年,在《寻归荒野》一书中对自然文学进行了梳理,其中包括爱默生、梭罗、惠特曼、利奥波德等人。和苇岸一样,相比于爱默生,程虹更看重梭罗,她认为:“梭罗不仅把爱默生的理论付诸实践,而且又比爱默生超前一步。他预见到工业文明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的观点。”程虹还译介数本美国自然文学作品。5月6日,与李克强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夫妇后,程虹将自己的著作和译著赠送给了他们。

    谈雅姆

    从驴子那里,诗人得到


    在苇岸广泛的阅读中,一些作家因为“写作方式的非凡”被他记住,而因为“作品中的非凡的话”,他会热爱这位作家。

    苇岸记住了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罗斯与妻子住在乡下,工作室是森林中的一座小木屋,在那里,他每天从上午十时左右一直写到晚餐时间,然后从原路返回家中。

    前苏联作家谢尔古年科夫,苇岸则心生热爱。谢尔古年科夫写过一句与大地心灵相通的“非凡的话”:“如果我的早晨不太使我喜欢,它在某个方面有缺陷;或者是露水太冷,或者是太阳来得迟了,或者是由于风大,吹来了过多的乌云,因而使森林里阴沉沉的令人不舒服,但一想到在某个地方有另外的早晨——明媚的,灿烂的,有宜人的露水和准时升起的太阳——我就高兴起来,以至于觉得,我的灰色的、倒霉的早晨一下子变得好了。”

    苇岸喜爱阅读与自然有关的作品。他提到两位日本作家,写作《自然与人生》一书的德富芦花,苇岸认为这是“用文字为自然画像,会使我们顿悟:我们功利之外的世界多么亲切美好”;另一位日本作家清少纳言则在《枕草子》里告诉我们“世界上有多少不该在我们一生中忽略的事物”。

    诗人中,苇岸最为喜欢法国诗人弗朗西斯·雅姆,因为他的诗“是温善的、乡村的、木质的、心灵的”。雅姆年轻时谈过几次恋爱,终身未婚,他不曾离开故乡,在一个小镇平静生活,诗人里尔克曾评价:“正是这个诗人,应该是我所要向往的;因为他关于少女知道得这么多,我也知道这样多才好。”

    在《作家生涯》这篇文章里,苇岸分享了雅姆的诗句:“在这灵魂的住所,让我俯身在你的/神圣的水上,我将如同那些驴子/厮守着卑贱而甜美的贫困/向着那永恒的爱——它清澈而晶莹。”苇岸认为,雅姆的诗能直抵心灵。

    苇岸生前住处的书橱内,摆放了一只画盘,上面画着一头毛驴。海子看到后,取笑苇岸,他倒认为:“驴子是诗人天然的朋友,从驴子那里,诗人得到温和、朴素、谦卑、机警。我所热爱的两位诗人,弗朗西斯·雅姆和胡安·拉蒙·希梅内斯,都是热爱驴子的诗人。”

 

    ■ 拓展阅读

 

“自然文库”丛书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4年4月

    “自然文库”作为一个大型出版计划,涵盖几十本自然和博物类书籍,首批上市图书包括《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种子的故事》《鲜花帝国》《看不见的森林》四册。对大自然细微的体察和洞见是其特色,旨在追溯人类对自然也包括对自身的认识历程,将“绿色生存”的理念寓于求知与实践的乐趣之中,最终通过阅读激发都市人重拾对有灵万物的信仰和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