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商务印书馆馆史资料 新三期

杨小仲:忆商务印书馆电影部
2014-09-16作者:杨小仲浏览人次:1275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最早经营出版书籍和印刷所的巨擘,到今年已有六十年历史a。我国电影事业萌芽时期,商务印书馆在这方面也起了些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该馆1917 年在印刷所照相部附设活动影戏部,继改为电影部,1926 年初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1928 年初停办。这十多年中,我有过半的时间都亲历其间,所见所闻颇有一记的价值,以供关心我国电影史的同志作参考。惟因年代久远,缺乏引征文件,记忆所及,人名时日,或有错误,希知者不吝指正。

    1917 年的秋天,商务印书馆由于该馆交际科长谢宾来的介绍,购买了一个美国人廉价出售的拍摄电影器材,在该馆印刷所照相部下成立了活动影戏部,开始拍摄一些新闻纪录片、古迹风景片和一些文明新戏式的短故事片。1919 年底、1920 年初,美国环球影片公司来沪拍摄连集长片《金莲花》一部分在中国的外景,该馆给予帮助,并将照相部设备供与使用。该摄影队返国时,将带来的煤精灯和一些摄影器材售与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乃得到进一步的扩充,改名为电影部,直接由印刷所管理。1923 年开始拍摄大型故事片。1926 年,由该馆分出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以上经过,在《中国电影》第一期程季华同志所作《中国电影萌芽时期简述》一文中已有阐述。现在就该电影部内部情形和出品情况,作一比较详明的介绍。

     该馆活动影戏部成立之初,就请了一位编辑基督教教会报刊的陈春生主事。商务印书馆的发起人如夏粹芳(即夏瑞芳)、高凤池、鲍咸昌都是基督教徒,这时高凤池任该馆总经理,鲍咸昌任印刷所所长,陈春生对于电影和一切戏剧完全是个外行,他得到这个位置也是因人设事,照领的性质。最初拍摄一些新闻片风景片,只须有个较有能力的摄影师就可以应付,所以陈春生只是做些事务性工作,跟着摄影师叶某东奔西走而已。后来发展到要拍摄小型故事片时,陈春生遇到了该馆印刷所装订部的一位工友任彭年,他们是同乡,叙起来还是世交。任是印刷所工人俱乐部励志社游艺组的中坚分子,喜爱京戏,经常登台串演,也常排演一些文明新戏,这样陈就请求印刷所所长把任调了过来,做了他的有力帮手。这时叶某已离职他去,照相部技工廖恩寿改做了电影摄影师,廖与任同样是时常在工人俱乐部登台露脸、过过戏瘾的人,这样他们就把这活动影戏部搞得有些生气了。到1923年,他们已摄制了一些短故事片,内容可略分为民间传说,低级趣味的滑稽片如《戆大捉贼》《戆大女婿祝寿》,略有警世意义的所谓教育片如《李大少》《猛回头》《两难》《拾遗记》《得头彩》《死好赌》之类。《车中盗》已是武打片的滥觞,共六本,每本一千尺,是受到美国连集长片影响而摄制的。还有一部《清虚梦》是由《聊斋志异》中的《茅山道士》改编的,里面有一些浅易的特技摄影,如水缸破而复原,人走入墙壁之中,物件自己行动,这在当时已能得到一般人的欢迎。

     在这一时期中,他们的演员大部是来自游戏场演文明新戏的男女职业演员,按日计酬,同时又在工人俱乐部游艺组里挖掘了几个男演员,如演小生的张继武,演老生的包桂荣,演滑稽的丁元一,他们都是印刷所的工人,经印刷所所长批准,可以参与演戏,同时也能得到额外的酬资。拍片时所用布景很简单,最初是用绘画的软片,后逐渐改进用了立体布景。摄影方面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记忆中的印象,是阴暗不明、不分昼夜,人的动作行走有跳跃之感,颇类于卡通。原来摄影棚是附设在印刷所四层楼上玻璃屋顶的照相部内,1920 年在编辑所旁的空地上另建一座较为宽阔的玻璃棚,利用日光摄影。等到购得环球公司的煤精灯,就可以在夜间拍戏了。但因摄影师技术太差,煤精灯过于逼近演员的面部,演员拍一两天的夜戏,往往眼睛红肿,流泪不止,很是痛苦,直到后来在灯上加了玻璃铁纱,才得到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拍了梅兰芳先生主演的《天女散花》《春香闹学》两部京剧短片,每部二本。当时是通过什么关系来拍摄这两部片子的?我那时在该馆机要科任职,据我的记忆,该馆协理李拔可先生的令弟李宣阁是梅先生的知交,也曾为梅先生写过剧本,似乎是因了李宣阁的介绍,乘梅先生在上海演出之便拍摄了这两部片子,是不计酬金的。我记得在影片第一次试演时,该馆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来观看,赞赏不已。因为是无声片,听不到梅先生的美妙歌喉,只看到哑剧式的舞蹈动作,唱词用字幕接入。散花的天女在天空飞行,也复印了一些移动的云彩。闹学的春香一人往花园里游玩,在舞台上是幕后不表现出来的,他们却有意识地突破舞台框子,让春香一人在花园中大游特游,荡秋千、捉蝴蝶、拍球。梅先生也表演了一些优美的身段,可惜这是个西式花园,墙外四周可看到一些洋房,还有人在窗口观望,这就未免美中不足了。还有一部未完成的纪录片,是周信芳先生主演的《琵琶记》,周先生扮的是蔡伯喈而不是舞台上的白须先生张广才,赵五娘是名旦角王灵珠扮演的,我看过几片段,如送别、赏荷。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完成就中止了。这个未完成的杰作,见到的可说是寥寥无几,知道的更是很少了。

     商务印书馆电影部已有比较完备的设备,但自己出品不多,因而想出了代人摄制的办法,借用一切设备,代摄代洗代印,拍摄的胶片按尺数计算代价,其他如人力、布景均另行计算。据陈春生说,虽不及自行拍片获利优厚,但代摄一片,足敷数月的开支,也还是可以得到很多利润的。这里说一下两部代摄片《阎瑞生》与《红粉骷髅》。

     《阎瑞生》是中国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程季华同志在《中国电影》第一期中已有介绍,不再赘述。惟关于摄制这戏的动机,并不是由于该电影部的同人,而是由当时几个洋行买办陈寿艺、施彬元、邵鹏等因这案件轰动一时才发起的。“中国影戏研究社”似乎也是由他们的拉拢才竖起这块牌子的。我记得该社最初成立时,设在现在南京路中国百货公司对面的一条里弄里。也正是筹设拍摄《阎瑞生》的同时,我被任彭年拉去参加编写剧本和撰写字幕说明的工作。任彭年担任了这戏的导演。主角阎瑞生由陈寿芝扮演,阎原来也是一个洋行的买办,和陈是至友,据说面貌也非常相像,陈的一些动作,很能表现出阎的神韵;王莲英是由一个妓院出身但已从良的小姊妹某所扮演,她的丈夫朱某亦在戏里扮演了阎的朋友、朱葆三的儿子朱老五;邵鹏是当时的足球名将,也在洋行供职,他扮演了帮凶吴春发。这戏拍成以后,“中国影戏研究社”就没有什么下文了。这里需要一提的,就是以后在电影界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能编能导,大中华影片公司的发起人,联华文华各公司的管理人陆洁,他也是“中国影戏研究社”发起人之一。他那时正和顾肯夫合编《电影杂志》,他一生献身于我国电影事业,淡泊自守,方正不苟,现在仍居沪上。《红粉骷髅》是新亚公司出品的,管海峰导演,是将法国发生的一个案件加以改编而成的。内容是讲一个秘密组织“十姊妹”,由一些流氓歹徒利用美貌少女,设下圈套,使人投保寿险,再让这些少女用引诱手段,促此人灭亡,而骗取保险费。影片里有侦探武打场面,主演人有殷宪甫、柴小云、陆美云、洪警铃、王桂林等,片成后颇受观众欢迎。管海峰为我国最早从事电影事业的前辈之一,亚细亚公司时代他就参加了工作,现年已七十六岁,在上海居住;王桂林、洪警铃也均已六十多岁,现在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可以说是电影界的老前辈了。

     自从《阎瑞生》上演出现空前盛况,一般资产阶级的心目之中,便认为电影事业大有可为,于是崛起了一些新兴的影片公司。原来附属于照相部的活动影戏部,扩充为印刷所直属的电影部后,增强了管理机构和对外营业的独立,但艺术创作人员却一仍其旧,虽然拍了几部大型故事片,但仍然因袭以往的一些陈旧方法,平铺直叙,艺术性较差,未能引人入胜。当时一般人对该馆的出品,产生了淡漠的感觉。1923 年共拍了三部故事片。第一部《孝妇羹》(计八本),是由《聊斋志异》中《珊瑚》改编,由游艺场文明新戏班出演,是宣扬封建道德的作品。第二部《荒山得金》(计六本),是采用《今古奇观》的故事加以改编,由张继武主演,第一次到苏州拍取外景。片里表达了男女坚贞的爱情,但过于强调强盗追赶武打的场面,喧宾夺主,反而把主题意义减弱了。从这部影片开始,演员不再用游艺场文明戏班了,每片都另行物色男女人选。第三部《莲花落》是由郑之和教歌故事改编,由张慧冲、

     张惜绢夫妇演出的,片长十本,成绩平平。以上各片,虽多采自古代民间文学,但服装置景均是现代的,如《莲花落》里的郑之和,西装革履,总觉得有些不伦不类。这几部的剧本都由陈春生选定,把情节用幕表式排列出来,写了简单的戏白,就由任彭年执行导演。在摄影场里,由陈对他口述剧情对白,任就凭此分镜头拍摄,演员事先完全不明白今日临场所要演的戏,只是听从导演的意旨指挥而已。

     由于明星公司出品的《孤儿救祖记》演出以后舆论一致推崇,刺激了商务印书馆当局,使其不得不对自己附设的电影部的出品作一番检查。其感觉到以往剧本,实在是简单浅薄,这样下去,是不能和其他公司竞争的。再有一个理由,商务印书馆是标榜提倡教育的,它附设的电影部,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于是决议以后的剧本,不论外来的或自编的,均须经编译所所长高梦旦审定。但此时仍不能看到导演在一部戏里所处地位的重要,以为只要剧本好,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

     在1924 年,电影部共拍了《大义灭亲》《好兄弟》《爱国伞》《松柏缘》四片。《大义灭亲》就是经过审定的剧本,内容说一个青年在一个大资本家手下做职员,和这资本家的女儿发生了恋爱,这资本家却和外国人勾结,盗卖国家的矿山(虽然不点明是哪一国的人,从服装和外表上可以看出是日本人),最终在这一对青年男女的努力下,阴谋被揭穿。紧急关头,青年枪杀了资本家,他的女儿并没有因她父亲的死而怨恨青年,反说他为国家做了一件大事,两人仍相爱如初。在当时的影片中,这类情节还算是别开生面。外景取自江西庐山,用游历方式将各古迹名胜一一拍入片内。由张继武、陈丽莲、包桂荣主演。此片曾得到好评,被认为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影片。《好兄弟》是我第一次从事创作的电影剧本,其实也是尝试性质,内容很简单,着重抒情描写,叙述兄弟二人同爱一女(是他们的表姊妹),彼此不和,待后来相互得知,又于不明言中相互退让,但女却专爱其弟,不肯舍去。弟欲成全其兄,不得已投湖自尽,被兄奋不顾身救起。兄察其哀情,默然留信远走他方,成全了其弟的爱情。这剧本在编译所审定时,被批为甚有教育意义,其以五十元购买了不满三千字的故事梗概,写成对白,分幕本又得到二百元的酬劳。此数在当时颇为可观,激起我对电影剧作的兴趣,对我起了很大的鼓励作用,没有想到我终身事业却由此剧种下了根源。这部影片在拍摄时,每场由我在摄影场中口述剧情,由任彭年任执行导演。外景取自杭州西湖,主演人是张慧冲、汪福庆、张惜娟,摄影是周诗穆,这是他由照相部学徒升为摄影后第一次的作品,成绩很佳。(周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特技摄影师,在他手中,培植了难以计数的摄影人材,虽已白发盈头,最近还拍摄了一片,尚有余勇可贾也。)在拍摄外景时,曾发生一个有趣的插曲,在以往,西湖上从未有人拍过电影,一些人对外景工作是陌生的。有一天,在西泠山庄拍这样一幕:哥哥追求表妹被她所拒绝,而哥哥不舍,一定要她说明原因,表妹迫不得已而哭泣,这时的造型化装不很高明,男主角也是敷白粉、擦胭脂,嘴上也有一唇口红,当时围看的人很多,内中有多数是大学生模样的人,见得这种情形,不禁破口大骂,说:男人擦粉点胭脂是不识羞耻的人妖,胆敢在光天化日下出现,还敢侮辱女性,不容分说,围着喧噪殴打,两个演员骇得逃回旅馆,群众紧追不舍,冲进旅馆房间,定要拖往警察局,由我出去解说,并将剧情向他们说了一番,方才释然散去,但已受了一场虚惊了。《爱国伞》成绩平常,在我头脑里已不留存任何印象,只记得是编译所国文部里的一位姓郑的先生所写的剧本,说教气太浓,感到非常沉闷。但这位郑先生却说是导演未能体会剧本中的意义,把剧本搞坏,深表不满。《松柏缘》也并无什么意义,叙述一对青年男女在军阀战争中的悲欢离合,情节平铺直叙,虽然有战争、逃难、盗劫、决斗等大场面,但并不能引起观众兴趣,舆论亦颇冷淡。这剧本是由陈春生征求外
    来投稿决定拍摄的,未经编辑所审定,也是任彭年所导演。

    在这一时期,商务印书馆最高领导方面对电影部的措施有着很大的矛盾,经理张菊生不满电影部的成绩,虽经编译所审定的剧本,质量仍不能提高,感到电影部的负责人陈春生、任彭年的作品不能与一些新兴公司的出品相抗衡;尤其在教育上不能起任何作用,更是辱没了商务印书馆的盛名。但陈、任两人是总经理高凤池一辈教会帮所支持,地位相当牢固,而且一时也无适当人选。这时我正在该馆机要科任服务股股长,业余时间写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刊载在该馆出版的《小说世界》,两年来尚能博得一些时誉,更因我写过“好兄弟”剧本,张菊生经理向我征询改革电影部的意见。其实我从未学习戏剧电影,对理论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仅因喜爱电影,所有来沪放映的美国、德国以及各国的影片都不肯放过,看了之后就和几个朋友高谈阔论,有时写些批评文字投登报纸发表,这样就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大言不惭地写了一篇不知所云的万言意见书,呈报给张经理,意外的却受到他的赏识,以朱笔批注,认为中肯,交与高总经理,高却淡然视之,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教会帮多少是有些宗派主义的。谈论的结果是决定由我主持,试拍一片,用来作个比较,看是不是能比他们好一点。这样我就筹备了我第一部自编、自导、自写对白、自找演员,连广告、海报、传单都自己设计的《醉乡遗恨》。编撰《好兄弟》剧本还是出于一时兴趣,这次却因为对电影的喜爱,决心投身到这新兴的事业之中。虽然并没有什么把握,却有一种力量,鼓舞着我,支持我勇于接受下来。

    《醉乡遗恨》是个家庭悲剧。主人公中年男子刘子明是一个普通职员,他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和一对可爱的儿女,过着美满的家庭生活。他性嗜酒,妻子屡次劝诫,但因性之所好,不能戒除。有一同事赵某,艳羡其妻,百计陷害,向公司经理进谗,使他遭到斥责。他心怀愤懑,往酒店中痛饮浇愁。赵某又在其面前散布流言,说其妻与某有私,故设疑问,使他深信不疑。他赶往家中,怒逼其妻,妻遭此不白,激于义愤,投河而死。待他次日酒醒,

    悔已莫及,他被公司停职,从此潦倒沉沦,艰苦抚育子女长大。后他得重病,临死时方将母仇告知子女,其子女卒将此事揭露,赵某获得应得之谴责。这故事来源于我在童年时候见到的一件事:一个中过举人、做过知县官的人,娶了一个美貌妻子,爱情甚笃,但他生性多疑,又喜饮酒,他疑心妻子和他的表兄有私,在一次大醉后,打了他妻几下耳光,说出心事,其妻不能明白,愤然投河而死,他从此灰心仕途,更沉溺于酒,潦倒佯狂,日趋没落。我曾看到这人,可是他并无子女,孑然一身,病死一古庙中。《醉乡遗恨》就是由这故事孕育而成的。在这部戏里,首次用电力大风扇布置了风雨之景,首次用了模型与布景结合的火烧场面,还运用摄影的技巧,拍摄了一些陪衬人物感情的自然景色。演员是由一些学校中的教员和大学生担任的,他们组织了一个“志一电影研究社”,完全是新人。扮这位丈夫的是敬业学校一位体育教员马可亭,其反派朋友是一位算数教员沈培世担任,饰妻子的是某医院里的护士长张琴云女士,饰他女儿的是爱国女校文科毕业生沈展华。这片子拍摄了半年多,中间我生了一次重病。1925 年五月下旬初次在上海中央大戏院映出,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时报》《申报》《时事新报》都连篇登载了批评文字,大捧特捧,誉其为不可多得的影片,还刊载了我的照片。这样一来,就使得我头重脚轻,不知天高地厚了。我记得《醉乡遗恨》演出以后,在明星影片公司会到郑正秋先生,他对我说:“你这部戏是与中国电影前途大有关系的。”我不解,问是什么缘故。他说,中国电影界并没有很大的投资,电影事业因而得不到发扬光大,商务印书馆有雄厚的资本,又拥有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以前的出品不能使它有信心在这方面求什么发展,你现在把这部作品拿了出来,一定使他们有了充分的信心。他们一定能投入更大的资本来从事电影事业,这岂不是为中国电影开辟了更广阔的前途吗。当时我连连道谢,觉得颂扬过甚。但郑老先生的话并没有说错,商务印书馆董事会果然在这部戏上演以后,就建议把电影部来个彻底的扩大改组。但这计划经过多时的酝酿(也就是他们内部意见达成统一),直到次年初方始实现。在这年的年终,任彭年还导演了一部《情天劫》,讲述一个青楼歌女的悲惨遭遇,仍然是以往的水平,未得到舆论的重视。

    1926 年初,商务印书馆电影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完全脱离了商务印书馆的羁绊,划出一部分的资本,自立门户。陈春生辞职,任彭年自去组织东方第一公司,自做老板,自己出片。国光公司任鲍庆甲为经理。鲍是商务印书馆最早发起人鲍咸恩(已去世)的儿子,印刷所所长鲍咸昌的侄子,某教会大学毕业,原是印刷所某部的主任,曾游美考察印刷事业,到过好莱坞,对电影事业也作了一些调查,该馆最初购买美国人的摄影器材,也是由于他的建议才成功的。其在电影部一直居于辅助顾问的地位,现在被调来专职经营新成立的影公司。我担任了编剧、导演兼制片主任。我自1913年考进商务印书馆,由学生而职员而股长已有十三年,自此真是脱离了商务印书馆,投入电影艺术创作,并以此为我的终身事业了。照他们的话来说,我是改行了。

    国光影片公司成立后,有了一番新气象,和以往大不相同。经济完全独立,自负盈亏责任;对剧本也不再加干涉,可以由我们自由选择;添置了机件设备,设立了宣传、营业各部门,俨然成为一个规模相当宏伟的独立公司。商务印书馆做了国光公司的后台资方,而且是取之不竭、财力雄厚的资方。

    在当时我确有一股雄心,决心要为新兴的国光公司做一番事业。这时上海的影片公司已是风生水起,艺术水平也有所提高,各公司之竞争更为激烈。我约请了陈趾青(原在编译所英文部做翻译工作)、孙师毅为编剧,汪福庆为演员兼导演,张伟涛为宣传,组织了编导部。第一部作品名《母之心》,原作是小说家程小青的来稿,陈趾青作了改编。陈初次从事电影剧本写作,前后四易其稿,此片由我执行导演。这是一部宣扬母教题材的作品,讲述一个青年由他的母亲守节抚养成长,踏入社会后受损友的引诱,走入歧途。其母察出其子日渐变化,乃多方设计,使之悔悟,最后拯救其于最危急之时,其子方得觉悟,痛改前非。此子由汪福庆饰演,严个凡饰损友,子之未婚妻由沈展华饰演。此时“志一电影研究社”因各人职务关系,已告星散,沈为仅留之一人。最无法解决的就是母亲一角,这时期电影界最缺乏这类角色,没有适当人选。以往重要一些的老妇人角色,大都由男角扮演,如郑正秋演过《报应昭彰》里的母亲,天一影片公司《立地成佛》里的老太太是新剧演员萧正中扮演的,周空空则演过《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但《母之心》里的母亲是这戏主要的角色,决不能由男角来演。我正为这事踌躇,被我母亲知道了,她自告奋勇演这戏。我母亲一直担任学校教员,我相信她可以胜任这角色。但她守节抚孤二十多年,封建旧意识非常浓厚,她提出了几项现在看来可发一笑的条件:第一,这戏里的人家必须姓杨;第二,戏里的儿子不能由自己的儿子来演,要由她的干儿子来演;第三,戏里不能出现和这儿子的父亲在一起的场景。我和陈趾青商议了,同意把戏里的人家改姓为杨;汪福庆自愿登堂拜认我母为她的干妈;戏里的父亲是不出场的,可是有一张遗像在戏中颇为重要,我只得赶回乡间,把我父亲的遗容请了出来,和我母亲一同上了银幕。这戏尚能激动人心,获得舆论的赞美。

    第二部滑稽片《马浪荡》是一部失败的片子。我的原意是仿照卓别林滑稽影片的形式,用笑料来写一个失业的穷人,在社会上经历着各种不幸的遭遇,过着非人的生活,隐寓讽刺之意。但因过多地采取低级趣味,又因摄影技术太差,在炎热的夏天拍摄,胶片画面在洗印中损坏,但演期预先排定,不及更改,演出后得到一致的批评。我在国光公司的威信,也受到很大损害。我们感觉到国光公司的摄影掌握在几个旧人员之手,他们故步自封,不求进步。这时张非凡从法国百代公司学习摄影回国,由孙师毅介绍,就在汪福庆导演的《上海花》新片任摄影师。张一变以前的摄制情况,改换布光方法,洗印间也作出改革的计划,但以廖恩寿为首的原来的摄影洗印人员,都不愿接受。《上海花》是汪福庆首次导的片子,演员由他在外组织的“小小电影研究社”里的席芳蒨、贺志刚、曹元恺等担任。在编剧、导演各方面,我们都予以协助,现在又得张非凡摄影,成绩斐然。但因内容讲一乡间女子踏进上海,走上堕落道路,这类题材在当时已成陈腔滥调,未得到更大的成就。不久,在我筹拍第三部《不如归》的时候,国光公司内部就暗潮汹涌了。当我们提出的公司内部的改革计划遭到拒绝后,更加严重。我们认为不适当的人可以仍调回印刷所,旧的管理方法也应当改善。廖恩寿技术水平浅薄,不能充当摄影主任,应另调他职。鲍庆甲包围在他的老一辈人之中,不接受我们的申请,并且指出孙师毅在外活动过多,有挑拨行为,要将他同张伟涛一同解职。当然这是我们不能答应的,这样两方面就各走极端。我和陈趾青、孙师毅、张伟涛、张非凡、汪福庆一共有九人提出辞职,等到《不如归》拍摄完成,就登报声明一同离职(但汪福庆后来仍又回去,实际离去的只七人)。这时是1926 年终,距国光成立还不足一年。

    我和陈趾青、张伟涛进了长城画片公司,其余的人则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了。这时我曾受到商务印书馆当局的责难。李拔可先生对我说,不拍电影就回来,为什么把我们培植了十多年的资格抛弃,你能靠拍电影过一辈子吗?但我已是决心从事电影,其他得失利害就并不计及了。

    自我离去以后,国光影片公司汪福庆拍了一部《歌场奇缘》,耗费了很大成本,拍了许多繁华场面,但成绩平平;另又延请了秦臻如为导演(秦曾在某小公司导演过一部影片《芦花遗恨》,现在上海为领港员,是我国航海业中的老前辈),徐公美为编剧,拍了一部《侠骨痴心》,这已是每况愈下的作品了。其后又拍摄一片,历时甚久,未得完成。至1928 年,国光影片公司亏蚀甚多,商务印书馆董事会就决议将其解散结束。待一• 二八战役,商务印书馆印刷所毁于炮火,所有已往拍摄的影片,悉行焚去,这是非常可惜的。

    当我写完这篇文字,不得不检讨一下:如《醉乡遗恨》拍成后郑正秋老先生对我说的,商务印书馆电影部果然因了这戏扩大组织,成立国光影片公司,但却没有对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起一丝作用,反而很快解散,我是不能不负一些责任的。主要是我的戏剧知识太差,加之没有远见,操之过急,只是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去的态度,一言不合,即拂袖而去。假如能利用时机,求得逐步改善,就不致遭鲍庆甲、廖恩寿等排挤,国光影片公司或也不致像这样昙花一现了。

   

    【作者简介】

   
    杨小仲,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1899 年12 月生于江苏常州,著名电影艺术家。他一生执导电影近百部,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导之一。1916 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补习学校半工半读,后进入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后改为国光电影公司),主持编导方面工作。他执导的第一部独立影片《醉乡遗恨》,对于初创时期的中国电影有一定的革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