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任何方法论永远是方法论,我们在此总结出来的7个步骤是基于你对编辑行当的热情——你必须热爱你的工作,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而且你必须牢记,人脉经营术的最高境界是——情感经营!你到底走心了吗?
●专题受访人
孙建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学者、作家)
覃田甜(中信出版社大地工作室总编辑)
段洁(北京华文经典图书有限公司总编辑)
何本国(译林出版社副编审)
许苏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北京事业部主任)
张吉人(上海译文出版社社科室主任)
徐永杰(机械工业出版社选题评估部副主任)
张振忠(北京出版人沙龙发起人、资深教育类出版人)
刘辉(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高铁与城轨分社策划编辑)
姜珊(五洲传播出版社国际合作部副主任)
杜辉(出版业资深从业者)
秦庆瑞(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生活分社社长)
驰宇(北京儒意欣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编辑)
第一步,把自己打造成“价值”符号
优质人脉不是求来的,而是吸引过来的。编辑的专业功底和人脉之间,就像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关系。金融当然重要,它可以让我们借助杠杆效应最大程度地发挥资金的效用。但是,其根基还在于实体经济,实体不行,表面再繁荣也只是浮云。让自己具备职业素养和较高的业务能力,是对方愿意与你合作交流的前提。正如资深出版人孙建江所言,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有实力的作家,能和别人平起平坐对话,别人为你写书能敷衍吗?你自己编辑过很优秀的图书,别人能不把同样优秀的书稿给你吗?尤其对于菜鸟编辑来说,盲目“拓展人脉”,游走于各种“社交场合”,加入各种“微信群聊”的意义真心不大,其效果远远没有集中精力让自己成长起来更有效。
第二步,让自己形成“专业口碑”
在出版企业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获得提拔的,不一定是用数字、图表来证明“业绩”最强的人,而是大家心里觉得“这个人很能干”的人。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看。其一是人脉维护专业度。编辑空有一身本领满腹学识还不够,在于作者、译者等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体现职业人的一面。以服务作者和挖掘作者为例。对于正在写作中的作者,编辑积极发现与协作主题相关的资料,随时发送给作者,有必要可注明自己的想法,这会受到很多作者的欢迎;二是对于合作过的作者,发现合适的、热点的选题方向,量身定做选题策划方案,即时发送、尽快确定;三是针对潜在作者,时刻关注其在微博、微信等的最新动态,一旦有新观点的变化,及时评论,提供专业性的参考意见。其二是,在专业度足够的基础上,需要把自己的有用价值传播出去,形成“圈子”口碑。口碑的形成有一个自然的过程,除了靠多年积累,作品说话,也需要在相关圈子里勇敢地“秀”自己,善于展示自己的“卖点”。这种“秀”,不是自吹自擂,而是让更多人知道:“我有足够的价值”。比如,很多版权竞标场合,除了资金雄厚,很大程度上,需要亮出自己的实力,自己的方案到底有多么与众不同以及能为对方带来多大的收益。以目前的社会效率而言,信息不对称逐渐被打破,同时,大量的无效信息也在涌现,有效传播“个人品牌”会助力编辑获得更丰富的社会资源。
第三步,养成“关系型”人格
传统的好编辑角色,我们会定义为:安静、坐得住,耐得住寂寞。事易时移,编辑不仅仅要静如处子,还需动若脱兔。自信、高度乐观、乐群性,有助人的“癖好”,能够换位思考等“关系型”人格和性格,就很有利于编辑人脉圈的建立和维护。当然,这不意味着,编辑都要“人来疯”,各色编辑性格自然有内外向之分,并无绝对好坏,但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性格特质,可试着慢慢锻炼和培养。比如,编辑经常有机会去参加行业会议、培训班或是研讨会,这时候以开放的心胸和积极的态度参加,主动展示自己的魅力,是最有效率的。比如五洲传播出版社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姜珊常常“混迹”于“西语圈”,2013年在BIBF中国-阿根廷出版人10+10论坛上,她与几个西班牙编辑互相认识,并且建立了小圈子。此后,但凡有书展、订货会、文化沙龙或者学术会议都会小聚,平时有好选题、合作机会,会互相支持。可以说,西班牙语成了“圈子”的接头暗号。
第四步,让人脉互利互动
人脉不是收藏品,要动起来才能进一步扩展并发挥作用。人脉的本质是要共享资源,其根本特质是“互动”“互利”。缺少这两点,人脉就无法运转起来。通俗地讲,就是编辑寻找并且实施的项目,一定要使双方都能在合作中获利。善于发现共同利益的眼光很重要。“既做生意,又做朋友”是很多出版人选用的人脉经营方法。与合作者们不仅仅是单纯的商务合作关系,同时也有朋友的默契以及信赖感。比如北理工社秦瑞庆合作的设计工作室,一共才两三家,“他们手头工作忙,我也愿意等一等,如果我赶上着急的时候,他们也会放下其他活,为我抢一抢时间”。张振忠的人脉信条则是舍得把财物分给别人。“能主动分给别人,能更多地分给别人,别人就会更愿意接近你,跟你合作和给你机会。我一直是这么做的。每一次接触,每一次合作,我都尽我所能让我的前后左右都有所得,都有所益。从2010年起,出版圈内开始有人称我‘财神张’,我坦然受之。”
第五步,向“人气王”学人脉经营
编辑行当很适合运营微信、微博等去经营自己的人脉。我们可以从编辑中的“人气王”观察分析,人气超高的编辑一般都有这几个特点。其一,提供鲜明的有用价值信息。其二,发布内容专业,有连贯性。其三,吸引人、易记住的与工作价值相关的标签。并且博主对自己的信息很开放,不犹抱琵琶半遮面。比如人邮社李松峰经常通过微博去招募译者。目前,他的团队每年要出版近50种新书,在译著状态的书差不多20本,这其中大多数都能通过微博成功找到译者。2014年年底李松峰发布了招募《学习JavaScript数据结构与算法》译者的微博,反响强烈,转发量很快达到几十。最终参加该书试译的人有十几个,通过试译的也有5人之多。让李松峰高兴的是,“一本书居然吸引这么多符合条件的译者;发愁的是,原书只有200多页,一般1~2人译就行了,分给5个人合译似乎有点夸张。”但考虑到该书各章内容相对独立,而且的确舍不得放跑那么多优秀译者——毕竟都是人脉——还是让5个人合译了。
第六步,深度情感交往胜过浅尝辄止
沈昌文曾总结做编辑八字真言:“谈情说爱,贪污盗窃”。“谈情说爱”指编辑跟作者要有感情,要有爱,建立很好的关系,这些过硬的私人关系为后来沈昌文在三联书店出版图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可以从作者身上“偷艺”到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挖掘无形资产,发现选题线索,好稿子自然而然就来了。“《读书》服务日”是沈昌文“谈情说爱”的经典模式。任三联书店总经理后,沈昌文的“谈情说爱”也继续发扬了下去。三联的年轻编辑,曾私下给他一个雅号:万人迷。作家龙应台从我国台湾来,带着儿子安德烈,沈昌文借三辆自行车,三人同骑,畅游京城。编辑的人际交往,双方一旦进入交心层次,在情感上和理念上,就容易一致。
第七步,不要忽视同行圈交流
“文人相轻”自古有之,但做编辑切不可有这种思想。和而不同,多多参加同行交流是迅速提升业务的良方。在出版圈,经常有小聚的人群。圈内以开智书坊创始人张振忠的北京出版人沙龙最为著名。除了线下沙龙,其开发的出版圈人脉通讯录即使收费也供不应求。当然,最有质量的交流还是线下的小型聚会,即使闲聊也能碰撞出新思路,很多实质性的项目都是在私下的交流中达成的。此外,不少编辑一开始的人脉经营方式是漫天撒网,但到一定年龄和阶段,粗放型的交流模式将不再适合。精简交际范围,有针对地深度交流学习则是最佳选择。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