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电视栏目与图书的博弈
2015-07-03作者:山河新闻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浏览人次:115

    央视《读书》栏目制片人李潘曾表示希望推进读书这一事业与节目相伴到老,但随着目前国内一档又一档电视读书栏目停播,距离李潘的目标似乎越来越远了。在国外,电视读书节目经常是收划视率排行榜上的领头羊,如美国的“奥普拉书友会”、法国的“毕沃读书”、英国的“理查德和朱迪读书俱乐部”等,这些节目也成为国外出版商们炙手可热的宣传点。

  但目前国内的问题是,本就为数不多的电视读书节目挣扎在生存边缘,一些读书节目所推荐的图书并未产生较大影响。与之相反的是,同样是电视媒体,一些热门电视栏目改编的图书却大多畅销。究其原因,似乎还在“粉丝”聚合能力,哪种媒介能够拥有更多数量级的“粉丝”用户,所能产生的产业链效应就会越发深远,用一句广告语来说就是,我们需要“网聚人的力量”。

  传统读书栏目转战互联网

  2015年1月,曾红极一时的“凤凰开卷八分钟”节目确认自新年起停播。从2007年到2014年12月的最后一期,该栏目在开播8年后真正走向没落。文化学者胡野秋认为,电视读书栏目在中国的“由盛而衰”,实际上不能完全怪罪于国人读书减少,很大程度上是电视台急功近利行为的体现,其实,不应以收视率为节目质量的第一衡量指标,而且在读书节目的“定位与制作”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读书类电视节目走向濒危受到很多潜在因素的影响。这些潜在因素包括当下中国人的人均阅读时间并不高;也包括当下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发生变化,让读书的功利目的日趋严重;还包括网络式的快餐阅读、移动终端式的“浅阅读”正在逐步瓦解对于读书的传统认识。

  事实上,网络读书社区这种全新形式的迅速崛起,将网络虚拟社区与读书相结合,不仅使得读书类电视节目的传统受众不断流失,而且一定程度上切断了读书节目与新生代受众之间的联系。网络读书社区往往以读书信息为元素,以社会网络为途径,形成对网络用户强大吸引力和粘附力。以网络中极为流行的“豆瓣读书”为例:读者在网站获取图书信息,进行信息互动的同时,还可以接触到与自己持相同或相反态度的读者,以及加入到共同喜欢这本书的小组,形成一种以书为媒介的社交群体,而网站所组织的一些同城活动又使得虚拟世界的弱连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读书节目要再次形成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否运用好这些潜在因素的作用,展开跨媒体合作是大趋势。

  这一情况近日似乎有了转变,新的互联网媒体成为了读书栏目的“新战场”,此前备受关注并推迟开播的文化类视频节目“看理想”系列近日正式开播。“看理想”是由优酷土豆视频集团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展开深度合作,推出的文化类视频节目,三档互联网文化类视频节目自2015年6月15日在优酷土豆双平台陆续上线。

  据广西师大社相关负责人介绍,最先推出的是梁文道主持的深夜户外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在首期节目中,梁文道推荐的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成名作《大亨小传》(又名《了不起的盖茨比》)。该节目一经上线,短短半天就获得十多万点击量。而对于这一创新型文化节目,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争议。视频中,梁文道头戴黑色帽子、身穿一袭黑色的大衣在城市里穿梭,在天桥上边走边讲。可以说,《一千零一夜》是完全超越以往的文化、阅读类节目,由梁文道策划并主持,全程实景拍摄,每集都在夜间拍摄,梁文道在街头、地铁、公交车等,导读中西方的经典书籍,寻找都市人渐渐遗忘的阅读乐趣,大部分网友对于梁文道的解说以及节目表示赞赏和期待。

  据了解,贴有土豆制造厂牌的“看理想”系列节目,不仅融合了传统和新媒体的特性,更从诞生伊始就锁定为年轻人量身订制,以有趣的方式呈现文化类内容。土豆总裁杨伟东甚至表示,将会如今流行的“弹幕”方式引入节目之中。“弹幕是年轻人参与视频的重要方式,相当于是一种二次创造,我们肯定会考虑这一视频呈现方式”。

  电视栏目改编成就大批畅销力作

  电视节目改编图书将当前不同媒体之间整合资源、跨媒体互动传播,目前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界的新态势,其中图书与精品电视栏目互动传播具有鲜明的特征,也有较强的竞争力。

  谈及国内读书栏目的窘迫处境,李潘认为原因出自电视与读书的先天“矛盾”。“电视读书栏目其实与读书相冲突。沉溺电视的人常常不喜欢读书。”在她看来,电视的本质和特性注定其为娱乐大众的媒体。但如果说电视媒体与图书读者并非“一类人”,情况似乎并非全然如是。恰恰相反的是,电视节目改编图书仍旧是热门畅销书的座上宾,不管是《爸爸去哪儿》等热门娱乐节目,还是东方卫视脱口秀节目《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近年来,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和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热门电视栏目的图书无不热销。这类图书将当前不同媒体之间整合资源、跨媒体互动传播,目前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界的新态势,其中图书与精品电视栏目互动传播具有鲜明的特征,也有较强的竞争力。

  2014年,随着《爸爸去哪儿》红遍全国,湖南卫视官方独家授权湖南文艺出版社、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了《爸爸去哪儿》的首部正版同名图书。天猫商城图书音像总监李波介绍,该书在天猫预售时,半个月内就成交3万多册,市场热度可见一斑。谈到致胜关键,博集天卷市场部总监欢莹认为,在于出版的时间、节奏把控得当,借了节目的强势,“从策划到上市,用20天就‘抢’出来了,非常快”。据悉,该书上市还不到一个月,已经库存告急,多个省市新华书店还出现了缺货、断货的现象,出版方为了应对供不应求的局面,不断加货。

  无独有偶,浙江卫视原创文化品牌节目《中华好故事》的同名图书在2015年5月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该书近26万字,收录了125个故事、100条知识拓展、100条背景链接和265张图片。浙少社社长汪忠告诉记者,《中华好故事》是电视节目的升级版、延伸版,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多领域共享和价值链延伸。

  《最强大脑》作为另一档热播的电视节目,自然少不了受到出版单位的瞩目。北京大学出版社在2014年4月份接连推出的《姿势对了,你就美了》、《最强大脑——陈俊生快速记忆训练手册》,正是由《最强大脑》节目的参赛选手写作,可谓成功抢占先机。“前者首印3万册,上市即脱销,半个月后加印1万册;后者首印2万册,正式上市不到10天,目前走势不错”,策划人杨水秀告诉记者。

  湖南魅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此前推出了数种热门电视节目改编图书,其中包括热门电视节目“我是歌手”的同名图书。虽然此类图书具备畅销基因,但“如果只是把电视节目或者栏目的解说词扒下来成书的话,那只算是一个宣传手册,完全不是图书。”魅丽文化公司编辑李捷对电视图书的制作这样解释。

  那么从一档高收率节目转变为一本精良的图书有几步?以电视节目的内容为基础,丰富剧情结构,对特定的题材进行深度开发和二次创作,运用书面语言的独特魅力对电视图像进行新的诠释,再对相关信息进行平衡与调整,制作过程中完全遵循图书的出版规律。电视图书对电视资源的二度开发和利用,使得情节更丰富,不能留存的画面语言转变为更为优美的文字语言。这些基因是图书畅销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