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新华语典》集录民众智慧 典藏语汇精华
2015-08-03新闻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浏览人次:139

    温端政先生是商务印书馆的老作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馆出版了“汉语知识丛书”中的《谚语》《歇后语》两本书,同时,还出版了《汉语谚语小词典》。此后,温先生一直笔耕不辍,在语汇的田野里耕耘。2005年底,与温先生在香山辞书学会议时他谈及了编纂《新华语典》的想法,编一本可与《新华字典》《新华词典》相配套的语典,成为经典系列辞书的一种,令人兴奋。此后与温先生沟通,讨论体例,讨论内容,讨论辞目,编《新华语典》成为我工作中最重要的事。

    《新华语典》从2006年初在商务印书馆正式立项,到出版已经过去8年了。在这8年时间里,我参与了《新华语典》的立项、研讨和编写各方面的工作,经历了收集资料、试写、正式写稿和编辑加工等过程。温先生身体力行,编写语典体例、试写样条、编写稿件,最后审定稿件,特别是指导编 写人员,亲力亲为,带领团队完成任务,真正做好了主编的工作。而每个参与的作者也都做了大量工作,在编写中提高了能力。

    回顾几年来与温先生交往和与编纂团队合作的经过,温先生倡导的“学术研究与辞书编纂相结合”、“辞书编纂与语言材料相结合”的理念与模式,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

    学术研究与辞书编纂相结合

    学术研究推动辞书编纂,辞书编纂离不开学术支撑

    2007年7月,在太原召开了“首届全国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明确了汉语里“语”性质,语汇的范围和分类系统,语义的特点和语义描写的方法等一系列 问题,这次会议为《新华语典》的编写奠定了基础。在词汇史上,“语汇”和“词汇”本来是同实异名的同义词,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把“语汇”专门用来指称 “语”的“汇集”,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从此,学术界充分展开了讨论,不断地完善新“语汇学”的理论,让更多的学者了解“语汇学”,接受“语典”的理念。 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语汇学”的概念之后,语典编纂的意义明确了,《新华语典》的编纂也顺理成章了。

    2008年2月,在体例样稿和试编写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在太原召开的《新华语典》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全体编写人员参加,标志着准备阶段基本完成,进入了编写阶段。《新华语典》应当是一部具有原创性的严谨的辞书。我们讨论了《新华语典》的凡例、编写细则和样稿,并取得一致认识。明确了编纂的目标和要求,《新华语典》是一部中型的语汇类 综合性辞书,收词范围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还酌收格言、名句等。

    2008年7月在太原召开了《新华语典》第二次编写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编写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例如语源问题、编写例句问题等等,提出了解决办法。

    2009年7月,在浙江温州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上,编写者们提交有关语典研究与编纂方面的论文,专门交流了与《新华语典》编纂有关的问题。

    在编写过程中,温先生提倡语汇研究与语典编纂相结合。语汇研究属于语汇学的范畴,语典编纂属于辞书学的范畴,语典编纂既对语汇学的研究有意义,也对辞书学的研究有意义,语汇理论研究和《新华语典》编纂相互依赖,互相提高。语汇理论的研究促进语典编纂,而语典编纂的实践也回馈语汇研究进一步深入。在编纂过程中,我们每位作者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撰写论文,与大家分享。语汇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了汉语语汇学的理论体系,既为语典编纂服务,也为语汇教学和语汇运用服务。语汇研究采用了描写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探究反映语汇本质特征的规律,使人们对语汇的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语典编纂汇集语汇材料,通过 释义和提供书证,满足人们理解、运用和丰富语汇的需要。

    目前所见的成语、惯用语、谚语等“语典”,语目收录交叉的情况比较严重,没有 统一的语类划分标准,编纂者各自根据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立目,不仅不同的编纂者在不同的“语典”中收条互有交叉,即使同一编纂者,在不同的语典中收条也互相 重复。《新华语典》立项前,已有两种以语典命名的辞书。《汉语语典》以收成语为主,共约收9000条,而《现代汉语语典》不收成语,只收“惯用语、俗语、 谚语等,约共13000条。相比较而言,这两部辞书收词上都有缺憾,前者成语为主,后者不收成语,理论上都不成熟。《新华语典》解决了语类划分标准的问 题,避免了两语典的缺憾。《新华语典》在词目收录上,取长补短,涵盖了《汉语语典》、《现代汉语语典》所收的大部分词目,真正成为了在语汇理论研究指导下编写的语典。《新华语典》为语典正名,奠定语典编纂的范式。用“语典”涵盖了一本收录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和名言警句的工具书,开风气之先,促进了 语汇理论的发展。

    语汇研究与语典编纂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从事语汇研究的学者需要多参加语典编纂的实践,从事语典编纂的学者,也自觉地从事语汇研究,建立起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语汇研究和语典编纂双丰收,《新华语典》是典范。

    辞书编纂与语料相结合

    语料与语典编纂相互依存,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是语典立目和释义的前提


    编写辞书的基础是语言材料。商务印书馆以《辞源》修订为依托,购买了《基本古籍库》《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等大型电子语料。还购买了《百年百种小说》、《人民日报》等电子语料,为辞书收集语料提供了保障。除语料库外,商务印书馆几十年来出版的成语、惯用语、谚语等专著、词典和辞书,也为编写语典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坚实的资料基础。商务印书馆的“汉语语料库”,对编纂修订《辞源》、《新华成语大词典》,编纂《新华语典》功不可没。

    语汇材料是一个大海。长期以来,学界对语的结构一直没有明确的标准,对“熟语”“俗语”的内涵、外延就没有明确的定义,特别是成语、惯用语、俗语等结构 划界不明。《成语量化定性与大型辞书成语收词》对成语的七性分析以及与其他语汇的区别对《新华语典》收词很有帮助。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的划分有了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准,收词立目的情况基本上符合原来的设想。

    《新华语典》以《现代汉语词典》所收语汇的释义与书证为样板,同时借鉴、参考《新华成语词典》《新华成语大词典》等辞书的编纂体例,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新华语典》在确定收词立目、释义、例句等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语汇研究离不开大量的资料的整理,语典编纂更需要语料做依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语汇理论研究和语典编纂在收集语料基础和语料进行理性分析上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丰富的语料为义项的设立、分合打下了基础,释义的分合都要从语料中产生。《新华语典》释义强调在语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所有释义既要准确,又要简明扼要。语料是释义的基础,好的语料提供了使用语的语言环境。根据这些语言环境对语的运用不同、意义不同,归纳释义,进一步划出不同的义项。

    语的释义与词的释义有相同的一面,每个语目从语料中归纳释义。释义时,先解释语中的疑难字、疑难词,再解释整体的意义,方便读者理解整个语。释义具有概括性,坚持释义的概括性特点,考虑语言环境,要能涵盖住书证,否则就必须分列义项。《新华语典》突出了分析语料的做法,正确选用提示词,坚持释文的描写性和“从语料中来,到语料中去”的原则,丰富的语料在编写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做每一个词目,都充分梳理分析语言环境,确定释义分合, 再利用语料库求证释义。在分析语料上下足功夫,确保归纳的释义正确。释义合于词典语言的要求,能够涵盖书证。我们往往为了一个准确释语的取舍,踌躇再三,为了一个释义的分合,遍访群书,数日不定。我编写了J、X、Y、Z四个字母中成语语目,这些都是一个辞书编纂者痛苦的也富有成就感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