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上海书展#《时蔬小话》读者分享会
2014-08-15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256

 

    主持人:各位来宾,我是商务印书馆的编辑,这次是商务印书馆新推出来的一本书《时蔬小话》《时蔬小话》是我们商务印书馆系列当中的一本,很幸运能把这位作者请过来,因为他本身就特别喜欢自然,对于植物还有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蔬菜都非常来宾,因此也正是这个机缘,能够出版这本《时蔬小话》,今天把把请过来主要是想对这本书还有植物,以及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忽略的蔬菜跟大家做一个交谈。先请作者做一个发言吧。

    阿蒙:大家好,我是阿蒙,非常高兴大家来参加这个分享会,我是山西太原人。我想知道大家每天一日三餐吃到的蔬菜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还有什么奇妙的经历,我想把我在写书以及写书过程当中经历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如果我们仔细想象我们一日三餐吃的蔬菜,我想在座的各位心里面都非常熟悉。大家每天去看琳琅满目的蔬菜,哪样多少钱,哪样最新鲜我们都知道。但吃这些蔬菜的过程当中似乎有没有一个想法,大家会发现我们生活当中的蔬菜一成不变,我们发现春夏秋冬蔬菜的种类也会发生交替。比如说春天北方人爱吃的香椿,夏天这些就没有了,但夏天会有新的可口的蔬菜会上市,比如说黄瓜、西红柿、茄子等等。季节的变化可以影响蔬菜的变化,如果把时间跨度拉的很大的时候,从古到今蔬菜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在我这本书里面我就把很多的蔬菜,这本书里面包括的有70多种蔬菜他们的故事,他们和人之间的故事都写进了这本书里面。如果我单单的讲我们蔬菜的来龙去脉的话,可能会略显枯燥,所以我又把自己的一些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小时候邻里之间的经历,父母亲在吃上面的经历也写到了这本书里面,目的是想让我们记录现在的生活。因为很简单,我们小时候吃的东西和现在吃的东西,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了。所以说我们如何把时间记住,把我们停留在身边的生活记住。这就是我写这本书最大的一个想法。
    
    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有很多蔬菜,可以说是一日三餐是完全离不开的。我个人是一个北方人,所以说在这个书里面倾注了很多北方人对蔬菜的情感在里面。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从那里来的,但我现在身在上海,上海会有他独特的蔬菜,我今天来到现场之前就和很多朋友交流过,尤其是当地的上海人都交流过,询问过他们,说你们平时生活当中最常吃的是哪些蔬菜呢?有一个朋友跟我讲,“上海青”,上海青应该是当地的一种叫法,我现在已经知道是什么样的蔬菜了。它就是在我书中的上海青,其实是我们北方叫做油菜的一种蔬菜。
    
    讲到油菜之后就会带出很多话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旦讲到这个油菜,大家脑海当中就会冒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景色,就是茫茫的油菜花,我们知道有很多摄影爱好者都喜欢出去采风,尤其是大面积的油菜花。油菜和我们吃的小白菜有什么关系呢?我这个书里面就用了一个不长不短的篇章介绍它。它是谁呢?如果说我用一个非常专业的名词形容它的时候,在我们植物志里面写的叫做“芸苔”。这个词大家听来非常的陌生。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吃的,包括上海的朋友们爱吃的上海青,还有我们北方人爱吃的油菜,还有我们北方人最爱吃得大白菜,就是我书中的开篇叫做百菜之祖大白菜。这些菜本身是同一种物种,同一种植物,但因为生长的环境不同,我们南北的不同,经过上前年的培育,这种生长在非常寒冷地方的野生植物,最后慢慢的演变成了我们生活当中餐桌上面吃到的这些蔬菜了。所以说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我们虽然说吃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这些东西,但我们在吃完之后或者吃之前,看到这个蔬菜的时候,却发现它背后有这样子很有趣的故事在里面。我们是不是就想挖掘一下,或者是想去聆听一下,它到底是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所以说我分享的不单单是我们对生活的记忆,还是对植物的一个认识。因为这些植物他们原本生长在自然界,跟人是没有太多的关系,他只是在生长、开花、结籽、繁衍后代,但却只是我们人吃的植物。但这两个经历了几千多年的发展,最后演变出来我们案板上或者菜篮子里面的蔬菜,尤其是大白菜。我们第一个话题就简单的给大家讲一下大白菜,还有我们上海青是怎么样慢慢的由一个生长在野地里的野草演化成了我们餐桌上的美食。
    
    其实如果讲这个话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但是如果说从我们餐桌里面入手的话,其实他讲起来也算是简单,为什么这么理解?首先我们上海的朋友肯定非常的熟悉上海青,怎么吃呢?我作为一个北方人可能不太了解,其实我就特别想问上海的一些朋友,你能不能告诉我一下你是怎么吃上海青这个蔬菜的?有没有朋友说一下?

    观众:比较简单,可以放油简单炒一炒,蘸一下蒜泥就非常简单的。

    阿蒙:我们好像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吃法,包括北方一样。北方人怎么吃大白菜呢?就把它切细了。其实大白菜不需要焯水。其实拜访人还有一个跟上海青一样的东西,叫做油菜。其实是什么?其实它和上海青是属于同一种的蔬菜,它的学名叫做“小白菜”。刚好和我们提到的大白菜有一大一小之分。其实我们在采石场也看到了,大白菜很大,上海青、油菜都很小。是不是因为大小而区分的呢?其实也不是。原因我们一会儿可能会给大家点到为什么不是这样的。我们刚才谈到了吃,我们就从吃入手,其实我们北方人怎么吃油菜,其实就是上海的上海青。我们吃油菜也非常的简单,像我妈要做油菜,第一点她会把这个白菜切两份,叶子一份,梗一份。油菜是比较有韧性的,会用水焯一下,然后用三合油我们凉拌。三合油是什么?就是生抽、老醋、芝麻油,非常的冷凉下火的一道菜,夏天吃一吃很爽口的。我们就发现大白菜和小白菜之间是有口感差异的,大白菜偏嫩,小白菜偏韧一些。这个东西从我们口感上,就发现,其实大白菜是从小白菜慢慢演化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讲呢?一个口感相对有韧性,一个口感相对稚嫩。
    
    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人是非常爱吃的,都会选择我们自己非常喜欢的口感去吃。我们对白菜有什么样的要求呢?肯定是越细越好。孔子讲过食不厌精。越精越会引起我们的食欲。所以大白菜跟小白菜的脉络,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史前谈起了,一下子就把大家带到非常古老的过去,从史前怎么到了今天呢?大家慢慢听我说。
    
    在史前的时候,我们人类是会利用很多我们身边野生的植物作为我们果腹的东西。我们野生的东西,我讲过白菜源自于芸苔,这种芸苔的野生植物被我们祖先发现了,发现之后觉得它还可以吃,因为它没有毒,虽然野生芸苔有一些苦味,但我们也可以想办法摘回来处理处理再吃。所以说在我们很老的新石器时代当中,就已经发现的类似于白菜种子的这些遗存。所以我们从这些考古遗存上发现,白菜,至少是白菜的祖先芸苔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有了联系了。
    
    之后就是我们的文字记载,在《诗经》当中写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这句话很上口,但很少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讲的就是说“葑”也不能说是野生的芸苔,应该是采集的芸苔,“菲”应该是采集的萝卜。《诗经》是什么时代呢?是先秦时代。我们人虽然有了一些固定的食谱,还有很多是需要多野外采集的。这个过程当中采到了葑和菲,但不好吃我们又不能丢掉,这就是这句话的意思,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这句话当中我们就知道了,原来葑就是我们的芸苔,其实并不好吃。甚至到了唐朝的时候,在唐朝里面有一个《唐本草》当中列岛了一个菜谱,就是一个药用植物图谱,或者是会记得图书,这里面分很多,比如说菜、草、木这些列下来。他把芸苔列到了菜的下部。就是到了唐朝的时候,菜也不好吃,芸苔也不好吃。所以什么时候芸苔才开始变的好吃呢?还和我们南方,尤其是江南的地方有很大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我们江南物美、人美水也美。所以说我们中国的芸苔中心就在我们江南。在东汉的时候,野生的芸苔在我们江南的地区演化出来了一种叫做“松”的蔬菜,这个松我们无法考量是长的什么样子,或者还存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为什么发生变化呢?就是因为我们在江南的地方,水以及气侯使得芸苔,因为芸苔最早是来自于我们湖地(音)。因为有一句话叫做芸苔生湖(音)。因为我们当地的风土使它发生了变化,而变化的蔬菜叫做“松”,有句话讲到为什么叫“松”呢?在我们江南冬天不会枯萎,所以“松”的蔬菜我们发现了在我们人的选择下,我们从一个野生的蔬菜,逐渐培育出来一个适合我们口味的蔬菜。这个蔬菜以后也有发展,“松”到了应该是唐朝的时候,又发展出了另外一种白松(音),这个其实很有意思的。这个“松”其实是南方种,北方非常喜欢种另外一种作物,叫做“芜菁”(音),有点像萝卜,但又不是萝卜。不但可以吃,还可以吃它的叶,如果继续栽培,还可以开花、结籽,我们还可以用这个籽榨油。其实这个“芜菁”和这个芸苔和松都有源远的关系的。这个“芜菁”是西来的,可以说是被西亚的人民培育成了另外一种叫做“芜菁”的植物,传到了中国。唐代作为南北朝之后第二个大统一的国家,而且它统一的时间又比较长。南北交流非常多,南方人特别喜欢把我们又能吃根又能吃叶还能榨油的“芜菁”引到南方。北方人觉得南方有那么好吃的松我想把它引回来,我们的南北交流。就让这两种蔬菜发生了自然的杂交。自然杂交的结果,应该说通过了很多人选育的结果。因为两种蔬菜种到一起花会相互的传粉,结出来的种子就有点不像“芜菁”也不像“松”。我们唐朝就说了,南方如果种“松”的话,第二年就像“芜菁”了。北方引来之后,第一年“松”可以吃,第二年长的就像“芜菁”一样的求根了,口感也不会再好。所以这些大家种一次失败一次,各种各样的失败当中,最后发现了一个口感又好,但又取得了两者之间的优点的时候。这个就是我们唐朝出现的叫做“白松”的蔬菜。“白松”就像我们上海的朋友吃到的上海青了。为什么这样讲?我们吃上海青的时候,叶梗是白色的,这个又是“白松”的特点。所以唐代之后“白松”慢慢兴起来了。
    
    到了元代的时候,因为元代的时候,从唐朝到元,中国的气侯是慢慢变冷的过程。在北方的人习惯怎么吃呢?为了追求蔬菜的口感,用了一种方法叫做蔬菜的黄化(音),其实蔬菜的黄化大家都是很理解的,大家爱吃豆芽,我们会把豆子放在潮湿的地方,然后遮光长出黄黄的豆芽。南方人爱不爱吃韭黄?怎么种呢?就是把韭菜放在稻草,现在可能有遮光棚,以前用稻草把韭菜捂起来,稻草可以隔热,稻草自己要腐朽的话也会放出一些热量,这个热量就会促使韭菜长出来,但韭菜长出来之后又见不到眼光,就是黄色的。所以我们知道韭黄会比韭菜更嫩,我们会拿韭黄做饺子馅。韭黄是属于非常嫩的食物,所以说当时从元朝开始的人,就想用这种方法培育出来更嫩的食物,更嫩的蔬菜。这种“白松”因为它经历过秋天之后冬天也会生长。我们就把白菜老叶子切掉,用大瓮扣起来,一个月把瓮掀开的时候,叶子就是黄黄的,非常嫩的菜球了。所以就给他一个非常好的名字叫做黄芽菜。这个可以说是我们现在大白菜的源头。而真正我们现在吃到的大白菜是明清时候才成熟的。这个成熟的过程是什么呢?到了后来我们白菜简化了它的方法,之前用瓮扣起来的,现在我不知道各位在田间见没见过大白菜没有没有发现冬天的时候有很多人把大白菜的叶子捆起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之前在元代那个捂黄芽的过程,只不过我们把方法简单化了,把它变成这样的过程。所以明清开始慢慢成为了我们中国非常重要的一种蔬菜。所以说现在我们在很多俗语当中就会提到百菜之祖是谁呢?就是大白菜。因为产量高、分布广。回溯我刚才说的东西,从最开始有苦味的芸苔,到最后非常鲜的白菜,这个变化是非常大的。我们今天可能没有投影,没有办法给大家展示野生芸苔什么样子,我们白菜什么样子,但大家应该有这样小小的感觉,我们从苦难吃,因为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到今天的白菜,这个过程就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就是我们中国人耗尽上前年的历史培育出来的一个蔬菜的极致,这就是大白菜的故事。
    
    其实刚才讲的这些东西已经稍显得有些专业了,但很多时候这些估计伴随着是我们的记忆。我想问一下大家,尤其是上海的朋友,或者是附近生活的朋友,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哪样蔬菜你们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感觉到大白菜对我非常重要一样。哪位朋友你觉得哪一个蔬菜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或者我非常喜欢吃,或者这个蔬菜对我非常重要,我的记忆当中忘不掉。

    观众:青菜,上海青。

    阿蒙:看来我们南北的文化还是很一致的,我们喜欢吃大白菜,南方人喜欢吃小白菜。

    您想一想还有什么菜对我们来说非常熟悉?

    观众:我觉得上海的荠菜对我们生活当中也经常吃到,因为上海包饺子、做馄饨。

    阿蒙:荠菜为什么口感很鲜美呢?而且是自然的。我们知道春天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外面摘野菜。现在才有了种植的荠菜,以前我们都是要去外面摘野菜。其实野菜我们北方人很少吃,因为我们北方天气比较寒冷,气侯比较干燥,荠菜怎么样也肥美不了,所以我们真的是非常羡慕,尤其我非常羡慕这位阿姨刚才讲的那些。

    观众:特别是野生的味道特别好,现在基本上都是栽培的。

    阿蒙:所以我特别的羡慕,这位叔叔还有什么?

    观众:西红柿。

    阿蒙:西红柿我也很喜欢吃。西红柿我们现在讲的时令的水果,我把它当水果来吃。为什么我当水果,很多人当蔬菜,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我就大概的讲一下跟它们柿有趣的故事。
    
    阿姨刚才讲的荠菜,应该是说我们全中国都会吃的野菜,包括北京也会吃。我是山西太原人,我们哪边比较干,荠菜长的很小,我曾经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去问我妈,我说有很多朋友都跟我讲过荠菜非常好吃,您吃过没有?我妈说“荠菜是什么玩意?我没听说过”。这可能就是地域的差异、气侯的差异造成我们蔬菜吃的差异,我们北方人吃什么野菜呢?我们吃“苣荬菜”。大家知道“苣荬菜”是什么吗?大家可能都不太了解,但“苣荬菜”比不上荠菜,“苣荬菜”但也是很重要的野菜。我们5、6月份的时候都会到天地里挑“苣荬菜”。其实跟“苣荬菜”比较相近的蔬菜有哪些?都是属于同一个范畴的,我们可以叫做菊科的,比如说“生菜”,生菜跟“苣荬菜”比较进一些。所以我们发现南方会吃一些新鲜细嫩的,我们北方人只能吃比较粗野的东西了。比如像“苣荬菜”摘下还会出现一些像乳汁一样的东西。所以说我跟集材虽然说比较陌生,但很向往。我在这本书里面专门用一个篇章里介绍的四种野菜,分别是北方的蒲公英、南方的荠菜、北方的“苣荬菜”、南方的马兰头。在座的肯定对马兰头特别有感情,因为我们很多作家的笔下都可以听到马兰头这样的话。我虽然作为北方人对这些野菜不是很了解,但我还是从很多作家的笔下,还有很多朋友的介绍当中,我能感受到这些野菜给我们带来的。
    
    现在我们自己到野地里挖荠菜或者挑马兰头越来越少了,但作为一种记忆,作为吃食的一个记忆我们可以留存下来。就像我一样,我把我听到的、看到的,和听别人向我介绍的这些东西都留下来,把它汇聚在一起就是我这本书。
    
    这位叔叔刚才说了西红柿,其实西红柿的故事非常多。为什么多呢?就因为它是大老远而来的一种蔬菜。为什么呢?“西”嘛,从西方来的。其实西红柿最早是哪里的?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就是墨西哥那一带。那一带的印第安人是最早栽培西红柿的人,后来哥伦布地理大发现,发现了南美洲,这样南美洲很多有意思的蔬菜也来到了我们可以叫做旧世界,因为当时我们说了新发现的这个地方叫做新世界,而我们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叫做旧世界。所以说从新世界到旧世界当中又来了很多的蔬菜。西红柿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西红柿被我们端上餐桌,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可能在座的各位听的最多的就是说有一个法国的画家,看到西红柿长的很漂亮,红红的,能不能拿来吃呢?就尝一尝,结果没死,很多人就认为西红柿能吃。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杜撰出来的故事。或许它也发生过,但它并不是西红柿能吃的一个我们发现的点。是谁第一个知道西红柿能吃的呢?这个当然是印第安人了。因为最早是印第安人种的。我们东方人和西方人谁是第一个吃西红柿的呢?其实没有第一人,最早发现的是哥伦布,就把这个带到了西班牙。西班牙就知道了,知道这个东西是可以吃的。但因为番茄,就是西红柿是一种茄科的植物,和我们在欧洲常见的毒草,叫做天仙子非常相象。西方人把它描述的非常神,就像女巫。女巫为什么可以在天上乱飞,就因为他们说女巫把天仙子果实的汁液抹在腿上,可以让他有可怕的力量满天飞。但这个和它相象的植物都有一种反感,欧洲人对西红柿、马铃薯、茄子都有这样一种反感的过程,尤其是对西红柿。他们觉得因为这个西红柿的汁液,栽培过的都知道,身上长的黏黏的毛,其实这个毛很有意思,是西红柿用来防止别人来吃它,同时还有一个功能,这些黏毛还可以杀死一些小昆虫,让这些昆虫给它来做肥料。大家都不知道西红柿还可以吃虫子。
    
    那我们讲西班牙人知道西红柿可以吃了,其他人怎么知道西红柿可以吃呢?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虽然说西班牙人在外面跑,但有一个国家和西班牙靠的非常近,而且特别喜欢偷窥西班牙人的厨房,就是意大利人。他就看西班牙人偷偷又在美洲拿回什么好吃的。就去偷窥,发现这不就是他带回来的西红柿吗?这个西红柿我们都认为是有毒的,为什么他可以吃呢?就把这个西红柿摘回来喂给猪,猪吃了没有死,那我们就可以吃了。其实在16世纪的时候,因为从南美洲西红柿传到欧洲,是15世纪时候的事情。到的6世纪的时候,意大利人就开始吃西红柿了。意大利和北方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北方是一直没有接触的,包括德国、荷兰、英国的那个岛以及北欧的地区,他们还是不敢吃西红柿,他们认为这是狼人才吃的东西。所以到了18世纪才慢慢到了他们那里。所以人吃西红柿还有这么一个曲折的故事在里面。
    
    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吃的呢?里面就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我们西红柿最开始的时候也是作为观赏的植物引入中国的。我小时候听很多老人讲,我们小时候是不吃西红柿的。是别人告诉我们西红柿好吃我们才吃的。尤其在我们北方,南方可能接触外面的东西比较早,可能吃西红柿也比较早。虽然西红柿吃的很晚,但我们北方西红柿五是夏天非常非常新鲜的一种食物。我们特别喜欢在西红柿熟的时候,摘下来放在井水里冰一冰再吃。就像南方人爱吃水蜜桃,我们北方人喜欢吃“狼桃”,就是西红柿。我们夏天很晒,很容易出汗,吃一个西红柿是很补水的事情。而且西红柿对我们北方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蔬菜,这就是水果变蔬菜的过程了。我们山西人大家都知道,山西人什么东西最?大家知道什么是山西人引以为傲的食品?

    观众:面食。

    阿蒙:对了,西红柿打卤面。我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蒸西红柿浆。我们为了冬天可以吃到新鲜的西红柿,就把西红柿,就是这个时候,8月中旬的时候,市场会大批大批的来很多西红柿,一框一框买回家,这个西红柿我们就放在锅里面把皮剥了,灌在瓶子里面,再上锅把它蒸透,放在瓶子里,趁热再把瓶塞子堵上,这样冬天我们就有的吃了,不会只吃白菜、萝卜和红薯、山药蛋。一说起西红柿这就是我的记忆。

    观众:我问一句,如果蔬菜是反季节种植的,味道是不是就不如正常季节生长的蔬菜?

    阿蒙:其实案例讲是会有这样变化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一样蔬菜生长过程当中,比如说水、肥,还有重要的一点,光照。光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反季节种一般是冬天,冬天日光照的时间会缩短,这样子比如说我们一些对光照敏感的一些蔬菜,口味就会发生变化,最主要的像西红柿。大家都知道全中国哪的西红柿最好吃?新疆。因为新疆那里夏天日照时间非常长,而且有一点,它特别干旱。所以西红柿非常好吃。但还有一个原因,适应反季节种植的蔬菜。品种也是有局限性的,他也是为了能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比如稍微有一些耐寒或者是耐荫的情况下的品种,这些品种和我们平时吃的品种也是有差别的。

    观众:我再问一下,现在有一些茄子,长的挺大的,黑黑的。好像都差不多大。我想问一下这个是不是转基因的产品?

    阿蒙:茄子现在好像还没有转基因。其实我们现在大多数的转基因,主要是用于干吗的呢?一般是抗虫,抗虫的种类会比较多。他把一种比如说举个例子,像马铃薯,就是土豆。特别容易被一种十八星瓢虫(音)的害虫吃它的叶子。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致病的病菌,可以把致病的这部分基因提取出来,加到我们土豆的基因序列里面。这个土豆在生长的过程当中就会制造出来一种毒素,就可以毒死昆虫。一般来讲是这种情况比较多。这种毒素不会选对人有害的,会选对人无害的。

    观众:现在农作物的转基因产品全部用的是芽孢杆菌。

    阿蒙:您说的这个苏云菌,一般会在玉米里面、棉花里面,因为我们玉米会产生一种蛾子,棉花也有一种蛾子,所以会用这个基因在里面。但这个东西,抗虫转基因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它针对的昆虫很单一,针对哪一个,所以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就是我们转基因的蔬菜结果最后不行了,还得用农药上,所以就是一种矛盾。不过现在转基因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既然这位叔叔已经提到了这个话题,我们不妨也稍微解说一下转基因。其实转基因,我们都知道,在网上都有一种说法,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对于我来讲,我是站在一个相对比较中立的态度上看的。为什么这样讲?首先第一点,基因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转移,就是从一个东西上,一个细胞当中转移到另外一个细胞当中。人们就会考虑,比如我们吃到的东西,会不会到我们身体当中会跟细胞发生交换,这个东西不会再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为什么?是有可能,因为我们肠道当中,不知是我们的细胞,还有很多细菌在里面。所以可能会因为某些变化,把这些基因传到细菌的体内。但是,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不要害怕。第二点,我们的基因是有针对性的,并不是说所有的基因是有害的,有害是对某些东西有害,不一定对人有害。
    
    第三点,也是我非常想了解的,也是想让提倡和研究转基因的人给我们的一些解释,就是这些基因对我们人是否有间接的影响。怎么说呢?比如说这个基因转到了细菌当中,细菌会不会传给我们呢?或者细菌造成的后代会不会对我们有伤害呢?这个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研究结果。所以我只能说是想让他们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解答。这是我的一个认知。

    观众:它主要倒不是跟人的基因有发生什么联系,主要就是苏云菌芽孢杆菌本身就会产生有毒的蛋白,而这个东西对生物如果有害,那对我们人肯定也是有害。

    阿蒙:这个怎么讲呢,其实不一定,我举个例子,抗虫聚酯。

    观众:这个苏云菌跟别的都不一样,而且全是农作物的转基因全是用的苏云菌,而且这个东西因为全世界很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做过实验。国外的一个科学家做的实验,老鼠三代已经绝种了。

    阿蒙:对于我来说,我在这方面了解的真的不是很多。对于我来讲,这本书我把它个人定位是老少皆宜的课后读物。我尽量用我知道的范围向大家解释,您提出来的问题是属于我的弱项,以后我会多了解这方面。我会尽量把你的问题作为我的问题,作为我今后如果再出第二本书,我也会好好的学、理解,把最新的东西介绍给大家。
    
    这个东西其实很有意思,如果拿到我们蔬菜的话题当中,其实我们也会发现蔬菜有很多的东西,比如我们现在提到的某些蔬菜该不该吃,有没有毒,比说有人采了很多野菜,这个野菜能不能吃。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让我来讲的话,很多人问我,你对蔬菜那么了解,你觉得我采到的野菜,名字叫做什么什么菜,我采来会不会中毒或者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其实我们不能从名字上判断能不能吃,更多是我们应该对它进行更多的了解。所以说这是我写这本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怎么告诉大家,我们很多的植物是有很多的关系在里面的。所以我就会在我的书当中提到植物的科属问题,像茄科、菊科,它是代表了某一类型是可以吃的,但某些类型是绝对不能吃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采到野菜,我们不妨对着图谱认识一下,它是叫什么名字。
    
    比如我给大家提个意见,如果大家遇到有茄科的,大家最好不要入口,因为这些科属当中的植物往往都有毒。比如说我们常说的悬花科里面的牵牛花,牵牛花的花籽是有毒的。比如马铃薯,是可以吃。但是一旦被我们阳光晒的变绿了以后,这就不能吃了。因为被太阳晒了以后,就会聚集一种龙葵素的毒素。比如说西红柿,有人觉得红西红柿好吃,青的能不能吃呢?也是有毒的。还有茄子,大家觉得茄子是刮油的蔬菜。能不能生吃呢?最好也不要生吃。因为茄子,比如像圆茄子,圆茄子里面就会含着一些微量毒素,只不过毒量很小,只不过不能致死罢了。所以这本书里面如果提到有毒的东西我也会跟大家讲清楚的。

    主持人:好,那这个会场占用的时间已经到了,感谢各位的来到,感谢各位的聆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