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本网专访︱《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报告》对话:
智慧城市、智慧合作
2015-09-11浏览人次:446

        编者按:

        商务印书馆与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在2014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实现双方资源互补合作共赢,促进相互授权以及对出版内容的共同开发。2015年8月27日,两家百年出版品牌在位于北京顺义的新国展BIBF中国出版集团展台,发布了双方合作的重要成果——《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智慧城市》)(2014)英文版。商务印书馆和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及《智慧城市》编写团队出席了发布会。会后,商务印书馆官网分别对施普林格副总裁潘万和先生(Harmen van Paradijs)和《智慧城市》中方编写者之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先生进行了专访。


   
《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报告》(2014年)英文版和中文版

 


专访之一:益助科研发展,是双方今后的长久话题

受访人:德国施普林格副总裁潘万和
对话人:商务印书馆百年资源部主任、官网执行主编张稷
     翻译:施普林格北京办事处项目负责人柴宁

 


    张稷:业内人士都知道施普林格是全球非常著名非常有成就的出版社。商务官网主要面向本国读者,他们有些人对国际出版社不了解,请您先向我们的读者简要介绍一下施普林格出版社。

    潘万和:施普林格创立于1842年,有170多年的历史。施普林格最先在数学、物理以及工程等科学技术出版方面比较很有成就。当然施普林格100多年发展中,也逐渐并购了其他一些公司,业务逐步扩展到人文社科领域。所以今天,施普林格从科技方面和人文社会科学两方面都具有强大实力。

    张稷:商务印书馆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科学出版机构。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作为亚洲最大的综合出版机构,最先引进了西方科学著述。可以说,现代中国科学的各学科体系建立,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活动的有力推动下起步并完成的。当然后来我们离开了这一领域,所以重新与一个世界科技出版强社合作,并首推一部城市规划方面的书籍,我觉得这次合作,无论对商务印书馆,或者施普林格出版公司,都很有意义。
    我很想知道您对两家出版机构的合作有什么样的期待?


    潘万和:在施普林格整个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始终把出版社定位为重要的传播渠道,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我们和商务印书馆之间的合作,我最关注的,是我们如何具有针对性地面向我们的新的读者和作者群体,出版他们最需要的内容,并能益助科研的发展。这将会是我们施普林格和商务印书馆今后合作的一个长久话题。

 

施普林格副总裁潘万和先生(Harmen van Paradijs)



    张稷:为什么选择《智慧城市》作为双方合作的开端?

    潘万和: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基于当下国际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密集的背景。这个项目,直接促进了欧盟和中国高层之间的科研对话机制,它会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会对欧洲产生一定影响。这样的合作机制,带来非常有时效性的话题。这是本书会具有非常多读者群体的一个原因。

    柴宁:我本身也是这本书施普林格方面的出版编辑。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具有双方的官方背景。因为现实运作中,各方面的大数据采集是非常困难的,而这本书因为有官方的支持,使得各种海量数据的采集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这个项目以及这本书,不只是针对研究人员和学者,它会为城市决策者提供大量的模型和数据支撑。

 

施普林格北京办事处项目负责人柴宁先生


    张稷:谢谢潘万和先生,谢谢柴宁先生,使我们对这个项目和双方的合作以了进一步的了解! 2017年,商务印书馆将迎来它的两个甲子120年庆典。双方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出版社,我们很想得到施普林格领导人的祝福,可否请您送上几句寄语。

    潘万和:即将迎来120年大庆的商务印书馆,是与我们一样拥有悠久历史的出版机构。这样的出版机构,她的所有作者,对于中国学术的支撑都是非常重要的。商务印书馆在过去120年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我们确信商务印书馆肯定会超越自己的曾经的辉煌。至于她能够在什么时候超越,我还不好预期,为什么呢?因为她过去的基础太结实了,创造了出版事业的高峰。但是我相信,她肯定能够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超越自己的辉煌。

    张稷:谢谢您的祝福!我想告诉您,早在几年前,商务印书馆就成立了科技编辑部,我相信,这次合作仅仅是个开始,两家拥有非常多的合作机会,这本《智慧城市》是一次智慧合作,将来双方一定会有广阔的合作前景,预祝双方的合作一切顺利!谢谢!

 

 

专访之二:中欧“智慧城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欧洲值得我们学习

受访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
对话人:商务印书馆百年资源部主任、官网执行主编张稷

 

 

    张稷:余总您好!谢谢您接受我们官网的采访。您刚才在演讲中介绍了《智慧城市》项目的来龙去脉,请您给我们官网的读者再简要介绍一下《智慧城市》项目是如何策划和形成的。

    余晓晖:《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报告》是中欧双方一项关于城市发展合作研究的成果。中国和欧盟之间有一个部长对话机制。2011年中欧双方启动了这个项目,就城市发展与规划中“智慧城市”课题中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尤其是对双方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话题展开研究与对话。
我们成立了一个专家组开展共同研究,建立了中欧城市交流机制。除了我们这个专家组,中欧双方各组织了15个城市,共30个城市参与了“智慧城市”的试点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双方城市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一些规划理念、运行经验和所遇到的各方面问题,我们把双方成果汇集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形成这样的一个研究报告。
    这个研究报告,集聚了中国和欧洲城市在当前的智慧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所用的思路和方法,将会对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和欧洲的城镇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稷:我想这个研究项目,会对中国和世界城市的发展有一个理念上的引领,并在产生相关产业重要影响和拉动。但是我想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也许首先会产生一个困惑:就是“智慧城市”这个概念这个课题,它到底在讲什么和做什么?请您把“智慧城市”这个概念给读者作一个简单介绍。

    余晓晖:“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有不少年头了。“智慧城市”概念最初兴起,应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发展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个时候,大家就想这些智能技术能不能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新的理念“智慧城市”,概念的起源大概就是这样的。
    但是今天,我们讲的“智慧城市”理念中,智能化却不是最主要的。这个概念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内涵在于:城市作为人类聚集和生活系统,它对自己的发展,包括城市公民对城市发展所形成的期待、期望,这些期待和期望,才构成了我们今天“智慧城市”概念里最新的发展理念。换句话说,“智慧城市”是我们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发展新理念——这个理念源于我们对城市的期望所创造出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模式的一个探索。
    在“智慧城市”之前,已经有了不同的城市发展概念,比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知识城市、创新城市等,各种城市不管它怎么叫,都是希望城市发展得更好。变得更为美好,所以“智慧城市”并没有一个统一定义。但是我们对它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怎么把新的发展技术服务于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政府行政、居民生活等各方面,让城市生活城市管理更智慧、更容易、更友好,并发展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所以“智慧城市”首先它是很美好的。这正是它这么受到重视的原因。

 

《智慧城市》中方编写者之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先生


    张稷:中欧这么多城市踊跃参与,作为项目重要参与人,我相信您对参与其中的每个城市、每项研究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中欧之间,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关系和差别是什么。双方城市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还是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什么?还是双方都有大量相互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余晓晖:这是一个很深入也很深刻的问题。是的,中国的城镇化和欧洲城镇化处在完全不同水准。中国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城市建筑基础设施。欧洲却完全不是这样。欧洲的城镇里面,有很多几百年的建筑,城市设施也已经很完善了。这是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两种城镇。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找到很多很感兴趣的共同话题,比如说绿色、低碳、智能,这些发展理念是我们共认的。
    如果细说两者不同,我觉得因为欧洲的城市非常发达,所以它的城市发展指标有属于欧洲自已的一些特点,比如强调低碳减排。“低碳生活”是欧洲“智慧城市”非常重要的方面;还有像城市绿色化,这也是他们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欧洲智慧城市的发展比较聚焦。它聚焦于几个领域,比如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交通如何绿色?就是它怎么能够更低碳、更智慧。又比如,如何减少城市碳排放。还有一个话题,欧洲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怎么发展的问题。所以如何创新,“智慧城市”发展怎么让城市更有创新活力,这是它相当关注的内容。所以欧洲做的一些项目也好、工程也好,更多是从这几个方面切入的,比较聚焦这几个领域,它的目标很明确,方向也很明确。
    中国不一样。中国城镇有很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下雨了积水下不去;比如空气不好、交通也不方便;政府公共服务像医疗、教育也都存在各种问题。问题方方面面,很多很多。所以对中国来说,“智慧城市”是一种全面的要求,因而智慧城市发展指标是综合的。中国强调顶层设计,大体上,从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环境保护,到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所有你想到的城市问题它里面都有,它是大而全,全面发展的,很体现当下中国发展的阶段特色,当然这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智慧城市发展方面跟欧洲做法不一样的地方,中国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措施上会更加强有力。
    实施中也有许多不同。对中国而言,某种程度上这个问题太宏大了!所以在推动这个概念的时候,哪里先做、哪里后做、有没有资源能够同时做,就会有一些实际的操作考虑。欧洲就相对更容易推进一些。但是中国智慧城市推进所涉及的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全面的。
    还有一点重要的不同。欧洲有一个很好的理念,它强调开放!就是城市管理中各方面数据的开放。这个在我们国家还做得比较少。在我们的调研中,欧洲所有智慧城市都把“数据的开放”作为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而我们政府的数据开放还有很多制度性的问题,包括很多基础性的问题都没有解决。这一点双方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比较落后,这应该是我们要追赶的地方。
    另外,欧洲还有一个特点,是政府和社会之间和市场之间,有一个综合性的作用——公共部门和私人机构存在广泛的合作。他们做得很不错,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模式。过去是政府做得比较多,但是政府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这种市场配置的模式,也是我们学习的方向。

    张稷:以我的感觉,“智慧城市”的概念和我们政府正在力推的这项事业,将会对老百姓基本生活面貌的改变、城市的发展方向等会都会起到很大作用,它的影响会触及到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我觉得包括我们出版机构、文化传播机构,还有像您这样的专家,都应该去普及去宣传“智慧城市”的概念,使得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事业。“参与度”本身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希望能够借助这部《智慧城市》的出版,把“智慧城市”概念推广开去。将来有机会的话再请您到商务印书馆官网来讲一讲。
    最后,2017年是商务印书馆的120年庆。想请您给商务一个简短的寄语。


    余晓晖:虽然我不是出版人,但是商务印书馆这个名字,我作为一个读者,在我的心目中有一个很神圣的地位。我想它代表了过去100多年中国出版的发展历史和成就。商务印书馆是一面旗帜!两个甲子,120周年,希望它作为中国出版社的一个旗帜继续高扬,引领中国出版业迈上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也给我们广大读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书。

    张稷:谢谢您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