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午10:30-11:30,“纪念邹韬奋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机关二楼多功能厅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宣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主任、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副书记高善罡,邹韬奋的孙女邹小桦,邹韬奋生前好友张仲实之子张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路英勇,韬奋出版获奖者代表、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等新闻出版业界代表和邹韬奋家属代表发言。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韬奋先生长子邹家华,中宣部副部长庹震,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孙寿山、吴尚之等新闻出版业界及邹韬奋家属共150位代表出席座谈会。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主持了座谈会。
倾其一身开创政治出版事业
邹韬奋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创始人。三联书店迄今有83年的历史,自创建以来,追求真理传播新知,引领风尚、服务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版了大量优秀图书和刊物,为我国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邹韬奋是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和伟大的爱国民族战士,1932年7月他为了反汪伪政府的统治,创办了我国现代出版史上有重要意义的生活书店,三联书店由此产生。
邹韬奋倾其一生,和其他出版人一起开创了政治出版事业,为动员革命力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高度肯定了韬奋先生创办的出版事业,特别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做了重要的批示,赞扬韬奋先生光辉的一生,毛泽东亲自赞赏了韬奋精神,周恩来同志提出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后,邹韬奋更是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与马相国、沈钧儒组织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并被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执行委员,直至去世。抗日救国一直是他始终不渝,为之奉献的崇高事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讲话中说,韬奋同志有着浓郁的爱国情怀,早在学生时代韬奋同志就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大学毕业后他怀着实业救国,职业教育的理想,应黄炎培先生的聘请到中华职业教育社从事编辑工作。后来主编《生活》周刊,九一八事件和一二八事件发生后,他深感国难之痛,迅速地将办刊理念由原来的职业教育转变为抗日救国。积极宣传和弘扬国际主义,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并使《生活》周刊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无畏的战斗风格,成为宣传抗日的一面重要旗帜。发行量创下了当时国内杂志发行的最高记录。(聂震宁在新书《韬奋精神六讲》中提及,《生活》周刊1933年的期发行量达到十五万五千份,而当时的畅销刊物《良友画报》的期发行量最高时也只有四万份。—编注)
邹韬奋生前好友张仲实之子张复在发言中说,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6天后,邹韬奋创办的《抗战》三日刊在隆隆炮声中诞生。邹韬奋在做每一期前都要和潘汉年及张仲实一起讨论社论的内容。1937年11月,上海沦陷,邹韬奋和张仲实一行12月下旬到达汉口。应邹韬奋的要求,张仲实陪同他与周恩来会面,使生活书店与中共长江局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生活书店也自觉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先后出版动员全民抗战的刊物和图书数百万册,为动员全民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热爱新闻出版事业
刘延东在讲话中谈到,韬奋同志有着鲜明的人民立场,韬奋同志提出我的立场是中国大众的立场,我的主张是自信必能有益于中国大众的主张。他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从来都不是为牟私利,而是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他创办生活书店的宗旨,是竭诚为读者服务。曾在生活书刊上声明,本刊的动机完全是以民族的福利为前提。生活周刊是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的,只须于读者有点帮助。我们从来不怕麻烦,不避辛苦,诚心恳意地服务。
韬奋热爱新闻出版事业,执着地对待编辑事业,甚于自己的生命。他能写善编,对工作极端的认真负责,审校总是亲力亲为。生活书店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好书皆备,备书皆好,这种底气就来自于他对事业的强烈责任和深刻感情。他主编的《生活》周刊刊发了大量的,反映全国人民身心的评论和通讯。无论多忙他每天都要用半天的时间阅读处理读者来信,坚持每信必读,每信必回,亲笔为读者写过一万多封回信。他曾表示:“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了做编辑曾经坐过牢。为了做编辑始终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的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
事业性第一位,商业性第二位
刘延东在讲话中说,韬奋明确地表示事业性是第一位,商业性第二位。这和我们今天强调的文化工作,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完全一致的。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大家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工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作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的方向,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新要求,新部署。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
结合纪念邹韬奋同志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活动,刘延东向新闻出版广电工作者指出,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的分离线,我们要学习邹韬奋同志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坚定信念,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坚持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根本任务。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传递社会正能量。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宣传阐释中央的决策部署,政府引导社会舆论,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
第二,新闻出版广电影视行业要多出优秀的作品,着眼国家外交大局,服务增进中外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为增强国家软实力做出新的贡献。刘延东指出,新闻出版广电影视行业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兴服务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突出的意义。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的营业收入已经接近了两万亿人民币,今年的电影前九个月的票房已经突破了330亿,超过了2014年的全年。这充分反映了新闻出版广电影视行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空间。因此,新闻出版广电影视行业要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加快同科技,创意,信息等产业相融合。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满足广大群众的多样需求。优秀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直抵心灵的力量,也是能够超越不同文明,在国家和民族间进行交流对话。
第三就是要积极推进改革创新,这是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的关键。所以大家要学习韬奋同志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对办刊理念内容进行革新的精神。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的整个过程。当前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在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的激发市场主体创作的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积极扶持实体书店的发展,积极探索对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的引导管理服务,更好的战略新兴舆论阵地。
继承韬奋精神
刘延东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强调社会对先进文化的亲近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风格导向,建设社会的文化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版人肩负着文化基础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在今天的形势下,出版界要从三个方面继承韬奋精神。
第一,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以民族复兴为主旋律引领社会进步。新闻出版工作应坚持正确的新闻出版导向,要认真贯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政策,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正面宣传,发扬主旋律、弘扬社会阵地、唱响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的心性统一起来,用导向正确、思想积极、代表先进文化、先进方向的出版物引导大众、化解矛盾、凝聚力量、鼓舞志气、坚定信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出版,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出版工作者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以韬奋精神竭诚为读者服务,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服务群众作为基本的约束。生产出版的作品反应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实现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基本权益。
第三,坚持守正出新,精益求精的出版理念,引领全民阅读、促进出版繁荣。优秀出版物使民族文化连绵不绝、代代相传重要的载体,出版事业肩负着记住历史、传播文明、传播知识、育人的神圣使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思想智慧成果博大精深,文化遗产硕果累累,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和进步文明的精神,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创造当代文化的新价值,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优势。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文明互建,要坚守民族文化的历程,争取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树立开放包容的胸怀,借鉴和吸收人民的优秀文明成果,要紧跟当代发展文化发展潮流,密切关注大众文化市场的动态。紧抓品位高雅、读者乐见、品质一流的大众文化的选题,以更多具有中国风格高水平的原创中国进军国际市场,促进世界文明进步。要坚守内容第一、品质至上、守正出新、精益求精,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大众与小众的关系,让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赢得读者、赢得市场,努力实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相同收益。要加快金融资管业的深化改革,融合发展技术创新与适应完成全面建设小康需要,尽快实现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政策目标。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