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喜讯|商务印书馆《秩序的沦陷》入选2015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2015-11-30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官方微信浏览人次:304

    11月29日,深圳读书月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度十大好书”正式公布,我馆《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获得第三名。

    在100本初选书目中,商务印书馆共5种图书入选:



    1.《十七世纪欧洲与晚明地图交流》

    地图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文字尚未出现,地图就已映入人类的视野。地图曾是精美的艺术和昂贵的奢侈品,它的历史几乎就是人类的历史。

    几千年来,地图既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也是一个充满风景和智慧的宝库。

    优美的地图本身就是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本书对地图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对晚明耶稣会士来华绘制地图历史的梳理,带您进入一次重新发现经典的旅程。

 

    中国与欧洲地图交流始于晚明,耶稣会士在传教过程中意外发现晚明人士热衷于了解欧洲的《世界地图》,传教士们试图学习中国地图的绘制方法来绘制世界地图,而晚明的中国学者也在自己的著作中将西方地图摹刻下来,一来一往,交流的印记深藏在地图微观的痕迹中。



    2.《第十一论纲:介入日常生活的学术》

    吴冠军在冷静的分析性解剖之中,融合有热烈的解放性的介入。


——斯拉沃热•齐泽克


在最炫目的思维技巧和最接地气的问题意识之间,吴冠军成功地开辟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秘密通道。读他的文字有如一场思想探宝,充满意外和惊喜。


——周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论纲》一文里提出的第十一条论纲,只有如下这句话:哲人们以往都仅仅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关键在于,去改变这个世界。

    本书前两辑文字,涉及七位思想家,他们均致力于以其学术著述来介入这个我们被抛身其内的日常世界。

    后两辑所选文字,分别为直面日常世界的观察与学术活动的现场发言。此两组文字,亦旨在反对学术“专业化”与“工业化”趋势,重新联结学术与生活,进而重新激活“第十一论纲”。



    3.《现代学人的信仰》 刘梦溪 著

    以人物立篇,以思想为纲,论读书治学之精义,扬为人为文之志节。学者刘梦溪凝结二十年现代学术研究之精华,纵论中国现代学人中的第一流人物。

 

    《现代学人的信仰》是刘梦溪先生深研国学大师的学问与思想、精析现代学人的信仰与风致之作。

    中国现代学术的总成绩,是清中叶乾嘉之后中国学术的又一个高峰。中国现代学人的学问结构,在西学的训练方面,无论汉宋儒还是清儒,都不能与之同年而语;而他们的国学根底,又为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二十世纪的人文大师,既贯通古今又会通中西,他们的精神与信仰有传之后世而不磨的典范意义。

    《现代学人的信仰》以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吴宓、钱锺书、马一浮、章太炎、熊十力、冯友兰、蔡元培、傅斯年等现代学术人物的思想传论为中心,讲述他们的学术与创获、独标与秀出、谈吐与风致、精神与信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文字典雅,笔墨含情。一卷在手,可窥得现代学术的无量藏。


    4.《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

    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
    五城在被日军占领后,如何重建?
    “这里有通敌,有抵抗,但两者之外的其他行为要多得多。”

 

 

    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这部著作,在抗战研究的洪流中,选择了两个不常为人关注的主题:

    其一是“秩序”。日本人残暴地占领了城市,但重建一套秩序则需要更多的手腕。他们发现利用品德低下的通敌者并不能如其所愿,于是开始与 “地方头面人物”打交道。是勾结?是交换?还是抵制?围绕“秩序”所发生的关系交织远比战争要复杂得多。

    第二个主题是“小人物”。战火纷飞之际,并非所有人都能抛家舍业,更多窘困的老百姓情愿留在故土。他们该如何自处?

    “这里有通敌,有抵抗,但两者之外的其他行为要多得多。”作者以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为例,利用大量档案与回忆录,试图将一些长期隐秘于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勾勒出来,考察他们的心态、处境与选择,以求揭示一个复杂的战时社会。



    5.《烟雨乡愁》 [美]傅铿 著

    一位海外学人曾说:“所谓‘中国情怀’其实便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情结。此情古人早已有之。

    李陵《答苏武书》所谓‘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便已道出此中症结。”

    海外知识人傅铿先生最新文艺评论集。通过充满艺术性与抒情性的乡愁书写,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探源。

 

 

    基于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本书无论是关于尼采与莎乐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肖邦与乔治·桑,以及本雅明与阿斯娅的恋情叙述,还是马奈的印象主义绘画、海外画家鹭鸶的新表现主义画作评述,抑或是关于意大利作家艾柯的畅销小说,董桥先生的怀旧散文,张宗子的人生随感,乃至关于托尔斯泰、盖茨比和阿凡达的影评,笔底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对于故园的感怀。

    漫游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和日内瓦的一些人文随笔,更不用说关于上海和北京的感想,也处处是怀想故园的印记。作者在纽约地区栖居多年,关于纽约往事的追忆,又仿佛是在中国时所做的美国之梦在时光之河中的倒影。通过这种充满趣味性与抒情性的乡愁书写,作者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