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报·东方数据》的2015年7~9月引进版图书TOP50榜单中,《小王子》《夏洛的网》《老人与海》《父与子》等公版图书一直榜上有名,说明这一市场空间巨大。与此同时,公版书也存在着翻译和编校质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那么,如何才是出好公版书的正途呢?
每个爱书者的床头,都会有若干经典名著。走进任何一家大型书店,大量经典名著也会跃入你的眼帘。这其中很多都是公版书,也就是过了版权保护期的图书(作为《伯尔尼公约》的成员国,中国对于版权的保护期是作者去世后50年)。
由于公版书没有版税这一成本限制,受到出版社的青睐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公版书像块肥肉,谁拿到手都会富得流油。事实上,相比非公版书,这一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出版社必须使出浑身解数,赢得读者的青睐。于是,我们可以看见装帧越来越精美、插图越来越丰富、乃至配以双语等形式的公版书越来越多,不断吸引着广大读者的注意力。
对公版书为何情有独钟
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吴洪表示:“公版书出版是出版社的常态,拿译文社来讲,公版书会占到出书品种的50%以上。像‘文学名著’系列里的大部分品种,如《莎士比亚全集》,刚刚进入公共领域的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等都是我社近期出版的代表性公版图书。和非公版的图书比较,公版书不受版权的限制,成本也相应低一些;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家都能出,就会遇到市场竞争的压力。”
“对于出版社来说,出版公版书的优势包括:成本较低、读者对象明确、读者认知度高;劣势则有:市场上重复品种较多,利润率较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外合作部主任许静如是总结。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有哪些解药呢?
作为国内文学类图书出版的领头羊,公版书的出版和重印一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优势资源。人文社策划部宋强认为,认真进行市场定位、与著名译者合作、找准出版契机、利用契机进行推广等都是做好公版书的重要手段。他举例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因为面向中小学生的定位明确,推出多年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直都非常好;“名著名译丛书”也一直在重印,2003年曾经推出了插图本,2015年又重新推出了精装本。在抓住出版契机方面,2016年,适逢高尔基逝世80周年、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人文社重新出版《高尔基文集》精装本,推出《莎士比亚悲剧五种》《莎士比亚戏剧五种》精装本,并将进行针对性推广活动。
华东师大社许静表示,出版公版书需要谨慎选择,应与出版社的读者定位相吻合。以华东师大社为例,由于读者以青少年学生为主,因此在出版的公版书中,比重较大的是教育部公布的青少年必读的一些世界名著,如该社近年出版的“青少年必读名著系列”。在如何保证公版书质量方面,许静强调:“首先要保证编校质量。由于公版书版本较多,许多读者会以封面和定价来作为取舍的主要标准。我们认为,封面和定价固然是公版书竞争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编校质量更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大多数公版书都是经典著作,因此编校质量也应与‘经典’相称……对于中文公版书,我们会非常注重编校质量;对于非中文公版书,我们会请好的译者,以保证译文质量。”
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袁楠告诉记者,译林社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做进入公版的世界文学名著,其中“经典译林”丛书最多时有400多品种,后来又推出了“译林名著精选(平装、精装和软精装)”丛书、以及“译林世界名著(学生版)”,使得该社名著出版的体系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出版社也对这些丛书经常进行改版,如先后采用木刻、海报等风格的封面,以适应读者口味的变化。目前市场又进入新的阶段,读者的品位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所以需要对公版书品种进行不断调整、淘洗,推出新的适应读者需求的译本。她说,“例如《第二十二条军规》原来由多人合译,后来改为了单人译本。《麦田守望者》我社也有两个译本。只有那些符合目标读者需求、译本质量更高、装帧更漂亮的公版书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袁楠透露,由于长期不懈的努力,译林出版社的公版名著目前占到了这一市场大约40%的份额。“我们会跟踪即将进入公版期的书籍,及时推出适合译林社读者定位的公版书译本。并争取把它们做成常销书。”
公版书如何变成“看家书”
不仅是重新选择译本,还可以进行再创造。比如中译出版社新推出的《父与子全集口袋书》,这本著名的漫画原本是只有画而无字的,该社请专家为每一幅漫画都配上了地道、风趣的中英文对话或旁白,使得幽默搞笑的老爸和他调皮可爱的儿子之间的故事漫画,变身为有声点读视频版绘本,双语打造出语言学习的地道材料。该书配套MPR点读功能,即点即读,市场反响颇好。
当然,译本的选择为公版书的新生提供良好切入点,袁楠特别强调,一旦选定经典的公版图书,就要特别注意挑选好的译者重新进行翻译。对于为何要进行重译,一方面是原有的译文版权保护的限制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老的译文可能受到当时工具书等方面的限制,不符合现在的语言习惯。此外,还有一些译本不是由该书的原文翻译、而是从其他语言转译的,因而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由原文进行翻译。过去多数出版社是与高校老师合作,其优势是他们英文好,但可能会有些“翻译腔”。近年来译林社逐渐发掘其他类型的译者,如定居国外的一些热爱翻译的中国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译林社还发掘了一批在国外很有名却没有被介绍到中国来的作品。译林社在选择新的译者时,都要先进行试译,审核通过了才展开全文的翻译合作,从而保证译本的质量。“我们会花精力选择原书的最好版本来进行翻译,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们就选择了公认最好的第二版来翻译。另外,书中的插图我们有时会请国外图书馆人员帮助扫描,以求更好的质量。当然,插图也是有版权的,要注意不要侵权。”袁楠提醒到。
毋庸置疑,目前的公版书市场仍然存在着译本重复、翻译和编校质量良莠不齐、乃至抄袭等现象。对此,需要读者具备版本甄别的意识。宋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会自然而然地洗牌,淘汰劣者,留下良品。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