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商务印书馆馆史资料 新六期

什么是《辞源》精神?
2016-09-01作者:严隽琪浏览人次:206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辞源》的修订出版,向来深受国民关切。一部一百年前的工具书再版,仍然能够引起学界的热烈关切和广泛关注,仍然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殷切期望,充分显示了《辞源》持久而强劲的生命力,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珍爱。《辞源》自问世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对于传续中华文化血脉、传承民族文化香火,贡献卓绝。今年正值它出版一百年,又逢第三版修订出版,能与在座诸位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我感到非常荣幸。


  今天的活动非常好!我想它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这是一次关于民族文化建设的再讨论、再认识。“一国之文化,常与其辞书相比例”,《辞源》就是这样一部国家层面的文化重器,它在学术上、文化上具有的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讨。这点今天谈得很充分,我不再赘言。 第二,这是一次向文化先贤的致敬!一百多年以来,以《辞源》编纂者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胼手胝足、前仆后继,于艰苦卓绝之中,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整理中华固有文化,走出了一条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的学术创新与文化复兴之路。我们应该记住这些闪亮的名字:张元济、陆尔奎、傅运森、高梦旦、杜亚泉、方毅、庄俞、孟森、刘秉麟、陈翰伯、吴泽炎、刘叶秋、黄秋耘……。让我们向这些文化先贤和时代先驱,表达最深沉、最崇高的敬意!第三,这是一次对近现代中国文化转型发展史的回顾总结,更是一次学习“《辞源》精神”的精神洗礼。


  一百年的《辞源》修订史,是一部浓缩了的近现代文化发展史,凝聚着中华民族对待传统文化转型的智慧,体现出中华民族面对艰险苦难的高贵品质,充满着历史的启迪。我把一百多年以来,在《辞源》编纂中所展现出来高贵品质,称为“《辞源》精神”。


   “《辞源》精神”首先是胸怀家国、传续文化的责任担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强国保种的最危难的时刻,传统文化面临存亡续绝、何去何从的困境,面临巨大的价值危机与传承风险。而强敌入侵、西学东渐,则必须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与科学文化知识,培育本土的现代新文明。1908年,陆尔奎发出了“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之呐喊,于荆棘载途、无路之路中,启动了《辞源》编纂,致力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明之间搭起桥梁。正是一代又一代文化先贤与时代先驱的不懈努力和勇于担当,中国传统文化在激烈的文化碰撞、复杂的制度变革和彻底的社会转型中,才得以传承、复兴和发扬光大。


  “《辞源》精神”是文化为本、守正开拓的创新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本体,“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但如何去伪存真、去芜取精,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则需要找到新方法。《辞源》在编纂方法、编辑体例、语料应用、内容主体等方面,进行了卓越的探索,创造了全新的格局,对后世的辞书编纂与文化创新,具有重大的示范作用。《辞源》出版,标志着我国现代语文辞书出版事业的发端;标志着国民有了第一部融新知旧学于一炉的新式辞书;标志着文化转型期的中国,不再受文化传承与文化普及之困,进入了“开学问进步之新纪元”。


  “《辞源》精神”是俯首孺牛、宁静致远的奉献精神。


  辞书的编纂修订,是常人无法想象之艰难工作,需要一辈人接着一辈人“前仆后继”。“编词典的工作不是人干的,但它是圣人干的。”《辞源》第一版,历时八年,先后五十余人参与,主编陆尔奎,因此而几近失明。第二版前后跨时近三十年,参与者难以计数,主持人吴泽炎积劳成疾竟致半身不遂。第三版修订八年,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在座的何九盈、王宁、董琨等主编和编者,不顾高年,不辞辛苦,付出了惊人的努力,令人感佩之至!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想以上“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甘于奉献”的“《辞源》精神”,正是这种优秀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的代表;而《辞源》的编纂修订,正是“结合了新的时代条件,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的一部分。我们相信,这样的精神和事业,将会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发扬光大!

  最后,祝贺《辞源》第三版修订成功!祝愿我国的文化出版事业蓬勃发展,为将我国建设成为现代文化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关键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