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商务印书馆名家大讲堂|莫大伟教授谈“英语—汉语里的
隐性性别歧视”
2019-10-16作者:官网报道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697

美籍中国语言学者、我馆《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重要译者之一莫大伟(David Moser) 教授

 

  10月16日,美籍中国语言学者、我馆《哥德尔·艾舍尔·巴赫》(GEB)重要译者之一莫大伟(David Moser)教授应邀到商务印书馆做“英语—汉语里的隐性性别歧视”主题报告,这是“商务印书馆名家大讲堂”的第十讲。IBM大中华区公众事业合作部、大学合作部以及信息无障碍中心总经理,我馆《哥德尔·艾舍尔·巴赫》(GEB)重要译者之一郭维德先生,商务印书馆于殿利总经理出席,活动由商务印书馆总编室叶军主任主持,商务百余名员工聆听讲座。

  莫大伟教授首先谈到,西方语言学家对于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已持续了几十年,近年学者们也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汉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他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正是在语言学用法的潜藏模式中,这些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假设以及概念的存在感才最强烈。

  莫教授在讲座中列举大量英语、汉语中的语言实例对照分析了显性和隐性的语言学类别、“人”字的不对称性别默认、性别二分体的不对称性等真实存在的用语模式,表明有许多指代性别的语言学分类都遵循性别歧视的模式,它们毫无痕迹地与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契合,因而被纳入“常识”之列。同时,无处不在的性别非对称模式将女性置于性别二分体的次要或是消极语义空间,这并非自然排序,而是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在语言学惯例中的体现。这样的状态与所谓的“常识”是保持一致的,该常识在人们(包含男性与女性)儿童时期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就被吸收和接受了。

 

莫大伟(David Moser)教授主讲“英语—汉语里的隐性性别歧视”

IBM大中华区公众事业合作部、大学合作部以及信息无障碍中心总经理,我馆《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重要译者之一郭维德先生

商务印书馆于殿利总经理

商务印书馆总编室叶军主任主持讲座

 

  最后,莫教授强调,明确意识到语言学本身存在的深层性别歧视观念,能够总体唤醒语言使用者们对于文化中先前隐蔽的歧视模式的认知,他呼吁中外学者共同协作应对这些议题,在不同的语言学领域内进一步做出贡献,以期获得解决方案。

  讲座后,莫大伟教授与现场听众就语言使用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辞书编纂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气氛热烈。

 

 

专家简介

  David Moser(莫大伟),美国人。硕士与博士毕业于密歇根大学,专业为中国语言学与中国哲学。1987—1989年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之后五年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教授翻译理论与心理语言学课程。2007—2017年任首都师范大学CET学术项目主任,近两年担任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

  莫老师为BBC广播台日播节目Business Matters评论员,也是半岛电视台中国专题的评论员,并以中英文评论员的身份活跃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Dialogue和World Insight中,此外还是Sinica播客的联合主持人。著有《十亿人的声音:一场定义现代汉语的斗争》(A Billion Voices: China's Search for a Common Language),同时也是我馆出版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GEB)一书的译者团队中非常重要的一员。

  莫老师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已经在北京生活超过25年,1991年师从汪景寿教授研究相声,1997年拜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为师。还曾以美国爵士音乐家的身份,与著名二胡演奏家卞留念、数码乐器演奏家楚小帅组成红黄蓝乐队,堪称“新民乐运动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