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2020上海书展 |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钢的交响》《水流云在》“合璧”出版
2020-08-13作者:官网报道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454

李瑞骅、张珑“合璧之书”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首日举办

 

  8月12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社会大转型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李瑞骅、张珑“合璧之书”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举办。上海文史馆馆员、张元济先生之孙、《水流云在》作者张珑胞弟张人凤,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李瑞骅先生原建工部金属结构室同事、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郭世钰,历史学家、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武,商务印书馆百年文化研究中心总编辑、“合璧之书”策划人张稷,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本书作者生平事迹,并讨论本书有关内容及其当下价值意义。

  新书分享会上,张人凤介绍了自己认识的姐姐张珑和姐夫李瑞骅,并分享了张氏家族尤其是张元济先生在家风家教方面的传统和主张。张珑自幼受到书香熏陶和良好家风的滋养。她在祖父张元济先生身边生活20多年,祖父的言传身教让她形成了良好的教养。而张珑就读的中西女中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则让她得到了学识、人格方面的全面发展。

  顾青详细阐述了“合璧之书”的价值及其对于当下的意义。他谈到,“合璧之书”的两位作者,是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了的共和国第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在一穷二白的共和国初期投入国家建设,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辛勤耕耘,与共和国共同成长,并为之奉献了一生。我们不能忘记新中国七十年的光辉成就正是他们用生命和奋斗作基石铸就的。

 

上海文史馆馆员、张元济先生之孙、《水流云在》作者张珑胞弟张人凤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

 

  郭世钰介绍了李瑞骅先生主持过的许多国家重大项目的钢结构设计,包括“一五”期间全部苏联援建工程、人民大会堂、上海展览馆、三门峡水库等等。他是周恩来总理在庆功宴上点名致谢的唯一工程专家。他还编订了我国第一部“钢结构规范”,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钢结构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

  周武通过李瑞骅先生、张珑先生的人生传奇,阐述了共和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品德与风范。他谈到,李瑞骅先生曾负责人民大会堂的钢结构设计,从5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共设计建设了1000多座电视通信所需的塔桅钢结构。巨大贡献的背后是一生淡泊名利,坚守原则,作风正派,一心为公。两位先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理应成为典范性的存在。

  张稷详细介绍了两本图书的出版缘起,谈到了李瑞骅先生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品格风范。李先生有一次在全国钢结构研讨会上,把自己全部的资料无偿发给全体与会人员,从此有关钢厂家在全国开花。今天中国能成为第一工业制造大国,李瑞骅先生、张珑先生这一代创业者理应被历史铭记。

 

李瑞骅先生原建工部金属结构室同事、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郭世钰

历史学家、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武

商务印书馆百年文化研究中心总编辑、“合璧之书”策划人张稷

 

“合璧之书”讲述被遗忘的共和国第一代建设者

 

  张珑先生为一代智民之师张元济先生的孙女。她在回忆录《水流云在》中,以其特殊的身份背景和人生经历,通过细致入微而又极具穿透力的观察,用平和、沉静、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自己从民国到共和国的近代风雨激荡中起伏跌宕的长达90年的人生经历。回忆录用大量篇幅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一般中产阶级大家庭的生活情状,其中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这是一本世如棋局时代的个人记忆,书中所忆,并没有惊天的波澜,也没有过多的悲悯和怨怼,大量都是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生活、工作和游历的细节,是以个人化的视角为她所亲历的这个时代作了细腻、感性的见证式忆述。

  李瑞骅先生20世纪20年代出生于上海中产阶级家庭。回忆录《钢的交响》记述了他的家世背景,详细介绍了他富有开创性且范围极其广泛的设计研究工作:负责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工程中的军用和民用重点工程施工图设计、人民大会堂钢结构设计、组织编制我国钢结构领域最早的规范等,以及1000多座塔桅钢结构等工程的设计工作,反映出一个兴趣广泛、富有生活情趣的“工作狂”的形象。书后附有张珑先生后记以及新整理的李瑞骅先生年表,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到李瑞骅先生为国家建设做出的贡献,以及他的高尚品德、处事魄力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李瑞骅、张珑先生留影于北京西山碧云寺

 

为什么合璧出版

 

  两书合璧出版,在装帧上做了精心设计。颜色上,一本红色,一本蓝色;背景烘托上,《水流云在》封面右上角勾勒了一条似水似云的优美线条,《钢的交响》左上角绘制了一个似钢似钻的线条硬朗的结构图。“合璧之书”策划人张稷表示:之所以将两书合璧出版,自然首取两位作者琴瑟合鸣、珠联璧合之意。他们均出身江南大家、世家,均受过良好的传统与现代教育和充分的中西方文明浸染。他们一个学文,一个学工;一个是温和娴静、腹有诗书的大家闺秀,一个是阳光俊朗、多才多艺的归国学子。他们积极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在各自的工作中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他们为人均极为谦和、简朴、低调。他们一起经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一起承担家庭和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夫妇二人深厚的学养,典雅的气质,逆境中从容、达观、坚韧的风骨,令人感佩。

  两书写作风格各异,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李先生的回忆简洁、明快,洋溢着生活的乐趣和工作的豪情,正仿佛他的研究对象“钢结构”一般。张珑先生的文字温润如玉却力透纸背,行云流水中包罗万象,常以寥寥数笔,于无声处描写出大历史的深水波澜,恰恰犹如她研究的“语言”本身。两书合璧,呈现出一种妙不可言的阴阳互济,回味悠长。

  两书各自所记载的角度和所承载的内容,亦互参互补。两书合读,正好构成了一幅包罗了社会各阶层、涵养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现当代社会史图景,个人际遇、家庭悲欢和国家命运融为一炉,内涵极为丰富,亦成为了解中国现当代发展演变的鲜活史料。

 

从大上海走出去的共和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缩影

 

  李瑞骅先生和张珑先生都是上海人,均出身于江南的大家、世家。他们出生于民国时期的上海。两位作者的细致书写,为我们提供了他们青少年时期的三四十年代大上海中产阶级生动的生活记录,也记载了他们在大上海接受中西方文明浸染,受到良好的传统和现代教育的完整过程。

  张珑先生1929年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是商务印书馆创始人、现代出版大师张元济先生的嫡孙女,自幼得到张元济先生的悉心培养。先后在中西小学、中西女中和有着“东方哈佛”之称的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受到良好的教育。李瑞骅先生1924年出生于上海早期的中产阶级开明家庭,父母给了他优良的养育,先后就读智仁勇小学、育才公学、光华附中和上海理工科最好的大学——交通大学,后又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在上海的人生前20年,他们受到优良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奠定了他们一生成才的基础。

 

1954年8月20日张珑先生(左一)全家合影,前排为祖父张元济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李瑞骅先生、张珑先生是共和国的第一代建设者,他们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人格境界,堪称一个大时代中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一代知识分子典范。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1952年,在加拿大留学的李瑞骅先生响应号召,辗转欧亚10多个国家回国。他从零开始,燕子衔泥般构筑了我国钢结构事业的基础,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钢结构事业。

  张珑先生1951年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北京大学教英文,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做好每一项教学任务。1970年下放到湖南黔阳地区,她尝试自编教材提高山区孩子的英语水平。1973年从干校返京后却进入两眼一抹黑的建筑行业,她又从零开始,下功夫学习掌握建筑学专业知识。1980年代起创办并主编我国第一部英文建筑杂志《中国建筑》,成为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世界了解中国建筑业打开了一扇窗,受到国际读者的赞誉。

  他们夫妇二人,都是有君子之风的人。无论顺境、逆境都全力以赴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无论面对多少困厄,他们始终不降志,不辱身。在现实不那么如意的情况下,也想尽办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认真精神,做了能做的一切。他们是一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楷模。

 

夕阳无限好,携手度黄昏

 

  两书此次再版增订,李瑞骅先生的回忆录更名为《钢的交响——一位早期归国工程师的共和国乐章》,书后增加了由张珑先生编制的《李瑞骅年表》;张珑先生的回忆录《水流云在——张元济孙女的自述》增加了“十年后记”,记录了她近十年的人生经历和最新感悟,并对前面章节做了大量修订,新增多张历史图片,使得这部回忆录更加完备。

 

李瑞骅、张珑先生“合璧之书”(商务印书馆2020年出版)

 

 

点击观看李瑞骅、张珑先生访谈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