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推荐︱中国智慧与文化自信:楼宇烈先生新著
《中华文化的感悟》
2021-02-10作者:官网报道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68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滋养中华儿女几千年。中华文化和哲学中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群体延续的生命观,以群体而非以个体为主、以责任义务而非以权利为主的价值观,以及强调整体动态看问题的方法论,都给我们今天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以有益启发,是当前建立文化自信的根基。

  近日,楼宇烈先生的新作《中华文化的感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为作者数次讲座的实录,集中深入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儒家礼教、中国人的信仰、“天人合一”思想、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与生命观,以及中国智慧和中国品格等,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得通透易懂。

 

礼教和信仰: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经过新文化运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后世对儒家的态度更多是反对和拒斥。鲁迅对礼教的批判尤为激烈,称礼教为“吃人的礼教”。但在作者看来,礼教是中华文化的根,否定礼教就等于把整个中华文化的基础推翻了、拆掉了。其实,礼教并不仅仅是其外在表现的礼仪、礼貌,也不是单纯用来划分社会阶级的等级关系,而是确定社会上每个人身份的规范。传统礼教包括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包含了中国人最根本的信仰。楼宇烈先生认为,中国人历来有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一个民族。那么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呢?在楼先生看来,中国人的信仰基础是一种敬畏心,而儒家“礼”的核心就是敬畏,天地是一“本”,先祖是二“本”,君师者为三“本”,这三“本”就是中国人信仰里所敬畏的对象。

 

“天人合一”: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根本点

  毫无疑问,“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或特征。本书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是由西汉的董仲舒首先明确提出的,它不仅是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国古人讲“天人合一”的核心是天人合德、天人合道,即人与天要有共同的德行。中国人讲人的德行都是从天地万物中学习来的,我们学习的就是天地万物的德行。“天人合一”让我们人类不仅不能一味地征服和改造自然,而且还应该反过来向天地万物学习。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尊重天地万物,尊重天地万物的多样性,用一种包容的、多元的、相互尊重的理念和胸怀对待世间万物。中国的文化既尊重万物又注重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能动性,这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品德。

 

中国智慧和中国品格:启迪人类解决面临的难题

  从认知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智慧中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科,总是将不同学问混在一起来进行研究。例如,儒家用天道、地道、人道的儒家道理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现象和所体现出来的道理,来分析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一以贯之;古代诸子百家每一家的学说里都包含隶属于现代不同类型学科的学问,像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只不过没有像现在这样进行学问的分科。其实,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着丰富的科学思维,而且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最简单的道理把整个天地万物、社会、生命运行的规律都归纳到“阴阳五行”这样一个框架里面去,方便人们直接去把握事物变化的原则和道理。中国智慧还解决了理性思考后如何将思考结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中国传统智慧强调不能离开人伦日用去探求天道性命,所以“下学”与“上达”要紧密地联系起来。中国哲学让人们去悟道、求道,谈论的不是纯粹而抽象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或者抽象的心、物的关系问题,而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运用的问题。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智慧中有很多是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有所启发的。

  论到中国的品格,本书认为“人文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质。这种特质就是以人为本,不做物和神的奴隶,也不做物和神的主宰。这种人文特性决定中国人不一味崇尚理性,而是用很多直觉的智慧、直觉的体悟去认识世界。我们的仁、义、礼、智、信也是更多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设立的,而不是像西方那样用法律条款强制规定的。所以,其实中华传统文化才是真正强调“以人为本”和“人文化之”。

  作者强调,从树立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和智慧,塑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不应妄自菲薄,对于其他文化形式,我们要辩证地吸收和借鉴,不要以其为标准来衡量自己,而是要深入挖掘我们的传统文化,全面正确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我们个人和社会的指导。

 

 

  作者简介

  楼宇烈,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1955年毕业于上海浦光中学,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1960年7月至1979年5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1979年6月至1980年11月,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1980年12月至1985年8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85年9月至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90年起任中国哲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 (1985年12月起),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12月起)。主要论著有《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儒家修养论今说》《中国儒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王弼集校释》等。

     

 

《中华文化的感悟》(商务印书馆202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