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关联图书

图书搜索:

守拙是一种美德

2022-01-10作者:王利明刊发媒体:北京日报浏览人数:42

《守拙集》(商务印书馆2021年出版)

 

  “守拙”是我们祖先所崇尚的一种美德。老子主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古人认为,“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心计,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糊涂”。善于守拙者,“故能成器长”,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但在汉语中,“拙”具有贬义,古时,一些失意的文人常自嘲为“拙者”,以示看淡功名利禄。现代社会里,人们普遍忌讳这个“拙”字,总是把“拙”跟“笨拙”“不灵光”“笨头笨脑”等联系在一起。“拙”字成了聪慧的反义词,甚至成了贬义词。以至于现实中总有一种思想作风,唯恐自身吃亏受损,处事往往取巧,爱耍些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守拙”在某种程度上被现代人遗忘了。
  面对虚浮、取巧的社会风气,我们恰恰需要重提这种在中国自古已有的美德——“守拙”。一个“拙”字蕴含了非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守拙是要守住自己的底色。守住一种质朴之心,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情怀,与中庸之道相比,守拙更强调恰如其分,注重的是一种自然本色,让生命回归到最舒适的状态,做好本分的事情。拙和朴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抱朴守拙”出自《菜根谭》。“抱朴”一词,源出《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思是“外表单纯、内心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对于一个涉世尚浅的人来讲,他沾染的不良习惯也较少;一个人对世事的阅历一旦加深,城府也随着加深,难免会受不良习气的影响。然君子处事守拙不取巧,在浊世中依旧保持着纯真朴实的本性,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出淤泥而不染”。
  守拙意味着为人、做事要忠诚、踏实。所谓“天道忌贰”正是此意。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提倡诚,做事要诚,为人要忠,这是我们优良的传统品德。提倡守拙,就是要提倡忠诚、本分、踏实的品德。
  守拙是一种低调行事的处世方式。“守拙”反对一味高调、哗众取宠或者为满足个人欲望而恣意妄为,尤其是在实力不济时,更应养精蓄锐,待厚积而薄发,绝不可高调示人。当然高调不等于不进取,守拙并非过分谦虚,其主张也是一种进取之道,只是不张扬、不浮夸、不冒进,脚踏实地,臻至成功。守拙之人看起来可能言语木讷,但“讷于言,敏于行”,正是做人之道,成事之本。守拙是一种藏而不露的智慧。宝玉在璞不掩其光,宝剑入鞘不减其锋。守拙就是一种不高调张扬、不剑拔弩张、不咄咄逼人的品行,这其实是一种大智慧。
  守拙就是要提倡惟精惟一的扎实的工作态度。诸葛亮说,“学贵精诚专一,则万事可成”。做人做事都要做到精诚专一,“宁可拙朴,不玩机巧”,不应当把自己的聪明用在取巧、算计上,如果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而不脚踏实地,很难取得成功。今天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其实也在体现这种扎实守拙的精神。“唯大拙能破大巧”,它其实就是主张精诚踏实,不求一夜成名,不追求捷径,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跋涉,迈向目标。有人善于仰望天空,却不愿脚踏实地,最后也难成大事。
  “守拙”二字对于当下社会喧哗浮躁的风气来说无异于一剂良药。守拙意味着要保持质朴之心、谦卑之心。守拙也不意味着凡事不争,随波逐流,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不忘初心,用心专一、脚踏实地、埋头做事、精益求精、奋发有为。提倡守拙,就是要培养踏实做事的精神,不耍花架子,不做虚浮事,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事,“守拙”于自身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必需条件,于社会则是推动整个集体不断前进的一种动力,于国家则是一种不可舍弃的美德。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导

(原载于《北京日报》2022年1月10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