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张安群: 整本阅读《红楼梦》到底是读什么?

2022-01-25作者:李煦刊发媒体:长江日报浏览人数:88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商务印书馆2021年出版)

 

   张安群,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被评为湖北青年教学能手、湖北省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深圳市高考工作学科先进个人。曾任职于湖北省江陵县熊河中学、湖北省沙市中学、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现为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深圳市张安群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持人。

  2017年,组织本工作室成员参加人教社“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试教活动。有专著《〈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由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给高中学生规定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求“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

  目前,进入课本的是《红楼梦》和《乡土中国》。高一语文课本下册明确要求学生“通读《红楼梦》全书”。历年高考,也多次以《红楼梦》为题考查学生。  

  《红楼梦》博大精深,就算是成年人读也有相当难度,何况高一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就会一头扎进去不得要领,遑论拿下考点。

  张安群老师率先完成了试教“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任务,受到业内好评。她的专著《〈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前不久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读+就此专访了张老师。

 

为了培养阅读兴趣

她让学生评出“红楼巾帼英雄榜”

 

  高一语文课本下册要求学生:“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可以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获得审美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样的要求,还是比较难的。记者自己是在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才开始读《红楼梦》的,看得似懂非懂;没想到过了30多年,新一代的学生在高一就要完成这一任务了。

  而在高考试卷里,已经有了对《红楼梦》的考察,有些题目在记者看来相当有难度。比如江苏省2019年试题:《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中,群芳行令,宝钗摇得牡丹签,上云“任是无情也动人”,请结合小说概括宝钗的“动人”之处。这题占6分。

  2020年试题:《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众人联句,起句为王熙凤所作,她说,“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就是‘一夜北风紧’”,请结合这句诗简析王熙凤的形象。这题也占6分。

  北京高考卷,从2017年到2021年都考了《红楼梦》,占6—10分;2021年的题目是: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要求结合小说情节走向分析“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含义。

  在全国高考卷中,涉及《红楼梦》的题目也有好几分。

  张安群老师所在的吴泓团队,参加了“新课标”修订和语文教材“整本书阅读”课程编写,应该说,是高度理解并贴近了语文课程设计的思想出发点。 张安群老师编著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不但涉及“应该读哪个版本”“如何欣赏《红楼梦》诗词”等具体问题,还针对学生存在的畏难情绪给出了有趣的回答:“《红楼梦》其实是传统文化中很少能看到的对青春进行描述的作品,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人是没有青春的。我们不是学者,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我们大可以用一颗同龄人的心去体会那些青少年的爱恨纠缠,以青春的活力去探测那个时代对人性、对青春、对爱情、对生活乃至对社会的态度。这样来读它,你不会觉得读不下去,你会发现,从红楼梦里你可以读出自己。”

  张安群老师这本书里,设计了《红楼梦》的教学安排、阅读计划、模拟测试,道出阅读《红楼梦》的5个常见误区,还设置了实战性、互动性很强的各种学习任务,比如:比较阅读“黛玉之死”“晴雯之死”“可卿之死”的场景描写;以才华、情趣来评定“红楼巾帼英雄榜”;以“宝钗世界里的小例外”为题举办课堂小沙龙等等。

  趁寒假,去读《红楼梦》吧!

 

  【访谈】

 

《杜甫传》《堂吉诃德》等5本书,都曾进入“整本阅读”候选名单

 

  读+: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求“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这一选择最终落实在《红楼梦》,您具体承担了其中哪些任务,成果如何?

  张安群:我是深圳市教育专家工作室“吴泓工作室”的核心成员,也是深圳市张安群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主持人。吴泓老师是深圳市语文特级教师,深圳市教育专家工作室主持人,他多年在语文课中大胆改革、勇于实践,被誉为“专题学习”价值的发现者、数十年坚持课改的实践者和“整本书阅读”的开拓者。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为吴泓老师的专著作序,说:“如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倡以‘学习任务群’组织教学,新教材也顺着这个思路去编写,‘专题学习’与‘整本书阅读’是其中一种新课型。吴泓是这方面的先行者。”

  2017年11月,我当时正在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任教,在“吴泓工作室”的工作会议中,吴泓老师布置了教育部教材局启动的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整本书阅读”的试教活动。接到试教任务时,我们感到有些茫然。因为,当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还没有正式出台,统编版教材也还在修订之中,全国各地只是听说将来的教材会有“整本书阅读”,但是到底是哪些整本书,我们并不知道;而这些书的导读教学,也是一片空白地,没有什么可供参考的案例。吴泓老师告诉我们,他正在参加“新课标”的修订,同时参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整本书阅读”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编写,主笔“《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这一课程内容。教材局要求的试教内容包括新教材高一、高二等学段的《杜甫传》《堂吉诃德》《小词大雅》《红楼梦》《乡土中国》等人物传记、中外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工作室将安排八位老师进行试教,同事负责《乡土中国》,我则负责《红楼梦》。

  参加试教活动,让我意识到,我必须切身体会学生阅读可能存在的疑点或可能遇到的难点,打开设计导读活动的视野和格局。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在阅读中思考,如何分享阅读经验,传递阅读乐趣。

  那段时间,我不论去哪里,包里随身带的都是《红楼梦》,箱子里拖的是有关的著作文献。有位同事看我天天一有空就捧着《红楼梦》看,打趣说:“张老师,你中毒了!”

  我要拿出整本书导读的整体安排,并设计好10—14课时的教案。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当我拿着第一份设计给吴老师的时候,他没有因为我的上万字的辛苦就放松要求,而是提醒我:“张老师,我们试教不是出书,你的设计要贴着课标、贴着教材、贴着学情、贴着文本来。你认真地研读课标,揣摩教材,再设计。”

  几周的熬夜伤神,几万字的设计稿,就这样被否定了。我特别难过,原因不是自己的东西被推翻了,而是苦于找不到设计的方略。我又回去,钻进了新课标、新教材,反复阅读,从字里行间寻找设计的方向和策略。一边读,一边揣摩吴老师说的“用活动带动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到底怎样做到。比如,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整体内容架构,传统做法是老师讲授,但是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们要让学生在梳理中发现探究,但是用什么任务做驱动、用什么活动做载体呢?后来,我设计了梳理目录的活动,受到吴老师的赞赏,这一下子让我悟到了导读的要旨:设计情境,建构任务,组织活动。有了这个方向,后面我设计了“替宝玉拟书单”“为红楼女儿设计书签”“评红楼英雄榜”等活动,调动学生深入文本,梳理、整合、探究,让《红楼梦》的阅读活了起来。第二轮设计交给吴老师的时候,他总算认可了。

  试教是在2018年5月14日开始,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了前置性阅读,对学生阅读展开了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的困惑和需求,再次调整了导读教案。5月18日,教育部教材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来我校现场听课,并组织试教团队进行座谈,抽调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我执教了《淡墨清点出神韵,简笔巧敷见氛围》,引导学生领悟《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专家们对我们的试教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们在吴泓老师的带领下,打响了全国新教材“整本书阅读”试教活动的第一炮,建议我们对这次活动进行认真整理总结,为其他试教学校提供借鉴。

  四年来,我们一直在试教、总结、反思、修改。我们的教学设计出来的时候,全国各地对于“整本书阅读”还没有什么实践成果,我们团队的五篇文章先后刊登于《中学语文》;后来我也受邀为山西、武汉等地的学校进行《红楼梦》导读专题讲座和现场授课,跟更多的老师交流我们的试教经验。2019年,商务印书馆就这个命题联系我们,2021年,我的专著《〈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不能指望一两周读完《红楼梦》,关键是“传授方法”

 

  读+:您给多少学生教过“整本阅读《红楼梦》”,能否概述一下这些学生的大致水平?比如,他们是不是重点学校、重点班?

  张安群:总体说来,我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接触过各地的学生。但完成整个导读的设计,是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我任教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的高一(1)班和高一(2)班。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是区直属公办高中,整体生源位于区内第二层次。其中,1班是理科实验班,2班是理科重点班,班级学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后来,也相继在其他学校借班执教,例如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山西省太原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等。

  读+:这些平均年龄15岁的学生,一般来说,能否读完整本《红楼梦》?此外,据您观察,整本阅读了《红楼梦》,对他们“高考之外”的部分有无影响?

  张安群:当时,我们在试教前,进行了前置性学习指导,让学生先自主通读,然后基于学生的阅读展开了阅读调查,学生反映存在以下阅读困难:(1)时间不足,不能细细品读。(2)对名著内容理解不到位,易出偏差。(3)对人物性格把握不够细致,流于故事表面。(4)对宗教专有名词不理解。(5)文化常识略弱,对诗的意思无法理解透彻。(6)抓不住某些意象与文中内容的联系。(7)个别诗句理解不够透彻,对意象及用典不能深刻理解。抓不住传达的情感及人物性格特点。

  分析学生提供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困难源于学生知识积淀不够、鉴赏和理解能力不强,这是我们导读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在师生共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阅读进度、速度和理解程度上差异很大,这也给导读带来了困难,我感到很纠结。就此,我请教了吴泓老师,他说:“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读完《红楼梦》,而是在导读中指导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自主完成阅读,读懂整本书。”吴老师的话点醒了我,因此,面对学生阅读程度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取了阅读进度计划表和自我阅读监控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控。《红楼梦》读完并不是一两周能够完成的,这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人教社尤炜教授认为,从中考招生一结束就可以布置阅读任务,可以用三年来完成阅读。因此,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阅读。

  但读不读完并不成为判断导读是否有效的标准,因为“新课标”也提出,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做驱动,有了方法做指导,学生就可以在后期自主阅读《红楼梦》了。

  阅读《红楼梦》,当然不是为了仅仅完成高考考查,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得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深入学习和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对于《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学生发现,曹雪芹既写人物的优点,也写其缺点,这种敢于写“真”的人物,就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再如,对于大观园诗社的诗词赏析,既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也能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对红楼女儿向往洁净、自由的人生理想产生共鸣。

 

2023年高考会如何考查《红楼梦》?这个问题不必猜测

 

  读+:《红楼梦》当中的情爱,老师该如何处理这些内容?

  张安群:学生阅读《红楼梦》存在很多困难,如价值体系的隔膜、时空的疏离、情节的复杂、人物的众多等,我们在调查问卷中了解到,学生多关注的是本书内容、诗词、人物、文化常识等方面的困难。我想,这可能是学生在进入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有一个阅读期待,就是“新课标”说的“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他们在老师的情境引导下,一开始就进入了文学作品类的整本书阅读的情境之中,这和一些社会读者显然是不同的。

  读+:寒假是学生们阅读《红楼梦》的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怎样支持?

  张安群:我们当初试教,就是利用寒假时间组织学生自主阅读的。这是相对集中的大块时间,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阅读计划表,例如一周读多少章回;再制定一份阅读监控表,包括阅读章回、阅读方法、阅读成果等都可以通过打卡的形式进行督促。

  另外,家长还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和孩子交流阅读的体会。首先,家长要自己读过《红楼梦》,只有读过才能和孩子畅通交流。其次,家长可以结合《红楼梦》的文本特点,选择聊天的话题。《红楼梦》是长篇小说,小说主要有人物、情节、环境、手法、主题等方面的互动点,我们可以扣住这些点设计一些互动话题,如你今天读到的哪个人印象最深?你觉得哪个故事最动人心?或者我以前喜欢探春,你能跟我讲讲她的故事吗?再次,如果孩子阅读出现不感兴趣、理解困难等问题,家长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料,如电视剧等,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读+:您的书中引用了湖北高考试卷,只在2012、2013、2015年考过《红楼梦》,分值3、4分,您认为今后高考命题中《红楼梦》的分量会是如何?整本读过《红楼梦》的学生能否在高考中拿下考点?

  张安群:高考考查过《红楼梦》的主要有北京市、江苏省、福建省、湖北省,考题形式多样,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微写作等,考点主要涉及情节梳理、人物形象理解、内容理解等,分值3—10分。但这些题型不是基于“新课标”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任务群拟制的。

  关于新高考会以怎样的形式和分值来考查《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这是我们当下一线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从逻辑上说,2023年的高考,应该反映“新课标”的要求;这个任务群会以哪种形式考查,我们都还在探索,所以学生能否拿下高考考点,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我们是明白的,学生完全不读,是不可能完成高考考查的;学生阅读过,当然在考查中更从容。

  《红楼梦》考查的方式很多,现代文阅读、微写作、简答题、选择题等都是可能的;当然,也可能是迁移式考查,不一定考查《红楼梦》这本书,而是考查能不能运用“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去阅读其他著作。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多花精力猜测考题,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是否提升,这才是能够从容面对高考考查的根本。

 

(原载于《长江日报》2022年1月25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