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关联图书

图书搜索:

城市文明研究话语体系的新建构

2023-01-18作者:李凤亮刊发媒体:中华读书报浏览人数:0
《城市文明论》(商务印书馆2022年出版)
 
 
  《城市文明论》一书以比较视野、反思精神、建构意识对“城市文明”进行学理阐发,努力建构中国特色的城市文明话语体系。笔者认为,较之既往其他同类著作,该著在有关“城市文明”的理论开拓上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
 
  一是在本体论上,突出“以人为本”的城市文明发展理念。
 
  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人是文明的起始、主体,也是文明的目的。相比于更加自然性的乡村文明,城市文明创设中人的主体性更加凸显。城市文明由人创造、为人所享,因此,如何在城市文明发展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既是一个亟需回答好的时代之问,也是绕不开的理论命题。在这一点上,《城市文明论》一著立场坚定,正面回答了“城市文明建什么、由谁建、为谁用”的重要问题。该书绪论指出:“马克思把建立一种合乎人性的新型社会关系作为理解‘新’文明实质内涵的关键,把人的解放作为构建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关怀,要求建立符合人性的新型社会关系和追求人的解放的进步观。”这里可以看出,“人性”的高张、“人”的主体性的标举,是这本书探讨城市文明最内在的出发点。该著回顾了人类城市及其文明形态的发展历程,指出无论是古代的城邦、政治中心型城市、宗教中心型城市、商贸型城市,还是近现代城市,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不断创生新的文明形态。城市是资源、信息、商品的汇聚之地,也是文化、艺术、思想的发生之地,更是人的主体价值的倡扬之地。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外都存在的“大学城”,虽然形态不同,但共同的一点往往都是人在原先空旷之所的聚集,形成思想的碰撞、知识的交流,最终推动学府与城市形成共生共荣的同构格局。《城市文明论》高举“以人为本”的旗帜,在今天我们面对数千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建设和治理时显得尤有意义。它似乎在告诫我们,不管城市发展到什么形态、什么规模,对人的理解、尊重、关爱始终是城市建设的核心旨归。
 
  二是在起源学上,以“生产”“生活”为核心元素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城市文明话语体系。
 
  文明,顾名思义,是与野蛮、自然、蒙昧相对的。全世界对“文明”有许多定义,但大多都强调其在脱离原始蒙昧之后的后天创造。《易经·贲卦》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对“文明”的理解,也是突出文明创造过程中人的作用、“文化”的功能。从这个角度讲,“文明”“文化”不止是描绘现成物的名词,还是反映动态过程的动词。
  在这一点上,《城市文明论》较好地把握了文明的本源意义,并在一些重要概念上阐述了独到发现。比如,在讨论“夷夏之辨”时,作者创造性地提出“大、弓”为“夷”的观点,对“夷夏之辨”与“文野之分”作了词义学上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作者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提出“文明是人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呈现的状态及其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重要论断。在作者看来,人类最基础、最广泛、最根本的实践活动就是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人们怎样生产,他们便怎样生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史,也就是人类文明创造和呈现的历史。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不同文明形态,任何文明相对于另一种或其他文明而言,都没有本体论的、历史的或道德的优越性。这种从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出发而形成的对文明的定义,破除了诸多对文明概念故弄玄虚的界说,还原了文明的本义,因此具有较强的学理性、深刻的思辨性,也对不断发展变动的文明样态具有了更强的阐释力。
 
  三是在整体观上,以经济、治理、文化、市民、生态、安全六要素强化了“多元总合”的城市文明建设思路。
 
  不同于一般将“城市文明”限定在“精神文明”领域内的思考,《城市文明论》突出一种“大文明观”,即将经济、治理、文化、市民、生态、安全等城市发展的多个维度均纳入城市文明建设的范畴,将城市文明视为一个有机联系、协同推进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开放包容的城市文明、全面发展的现代市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家园、富有韧性的城市安全等,被作者作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得到强调。在传统的“五位一体”建设要素之外,《城市文明论》特别提出“安全”这一要素,显示出对城市文明新的理解。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安全体系被作为重要内容单列一个篇章,凸显了今天大国治理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城市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践行的重要节点、主要场域,既要处理军事、政治、外交等传统安全问题,也要处理文化、金融、信息、资源、环境、生态、食物等非传统安全。该著对城市安全治理的强调,体现了直面城市文明新挑战的学术态度和构建城市文明新形态的有益建议。事实上,未来城市特别是超大型城市,一定是具有巨大容量的全方位城市。城市文明建设既要体现全局观念,也要实践发展理念,这样所建设的城市文明,才可能具有更强的统摄力、协同力和影响力。我们同时看到,《城市文明论》在对城市文明“六要素”展开论述的过程中,每一方面都能体现“人”的存在、“人”的参与、“人”的发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回应了前文所探讨的“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态度。
  从本体论、起源学到整体观,无论是从理论的开创性还是实践的指导性,《城市文明论》一著都有独特的价值。该著构建了城市文明学的自主话语体系,开拓了城市文明研究的新视域,也成为近年来“深圳学派”建设的重要著作,无疑对深圳建设“城市文明典范”将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我曾经讲过,如果说“深圳学派”要在哪些领域率先突破的话,首先就应该是文化创新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城市文明论》一著的出版,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个想法。
 
 
原载于《中华读书报》2023年1月18日第19版
(作者:李凤亮,为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