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革命诗人兰波

2023-04-14作者:李建英刊发媒体: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浏览人数:0

《兰波传:追寻天才诗人的足迹》(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关于法国著名诗人阿尔蒂·兰波的译介,我们已经拥有兰波作品全集的多个汉译本。而作为传记,由法国著名“兰学”专家让-吕克·斯坦梅茨撰写、我国著名翻译家袁俊生先生翻译的《兰波传:追寻天才诗人的足迹》是第一部,在兰波汉语译介意义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回顾兰波进入我国的历史,正如袁俊生在译者前言中所述,兰波是作为象征主义诗人介绍到我国来的,但作为最早一批与波德莱尔、魏尔伦等同时进入我国的诗人,兰波在很长一个时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兰波的诗歌过于晦涩;兰波的生平过于“传奇”。基于这两点,兰波是“神秘”的。在20世纪初的法国,家长多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读兰波。兰波走在时代的前面,跟随他的脚步需要时间,如今他的声音已经“穿越时空,不分年代,不分地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克洛德·让科拉语)。然而,兰波为实现以诗歌“改变生活”的理想,经历了“痛苦是难以言传”的艰辛历程。

  如果将恶劣的生存环境看作命运的安排,用简单的破坏法则去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社会的发展只能原地转圈而不能进步。只有改变人的感知和认知方式才是促进社会进步更有效的手段,而诗歌是改变感知和认知方式的工具。当兰波在“通灵人书信”中表达以诗歌改变生活的理念时,他在心理和社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破坏法则,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理想和抱负远比一般诗人更深远更伟大,他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叛逆者”“革命者”。

  兰波为了实现自己的诗歌理想,走过了一条史无前例的曲折道路。一开始兰波将自己定位为浪漫主义和巴那斯派的继承者:在自己的诗中他可以显得很抒情,因为他和浪漫主义诗人一样,热爱自然,尊重自己的情感;他也渴望像巴那斯派诗人那样写一些美丽的、典雅的东西,创作一些古典的作品。但他很快便与他们分道扬镳,奋起反对浪漫主义诗歌的过度抒情,反对巴那斯派为诗歌创作设下的各种清规戒律。

  他认为诗歌的表现形式不应该受到限制,诗人应该像现代诗歌的开创者波德莱尔那样,在恶中挖掘美,如他所说的那样:“你给我污泥,我替你将它变成黄金。”对恶的挖掘开发,兰波从自身下手。他说:“诗人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理性的一切感官的错轨,使自己成为通灵人。一切形式的爱、痛苦和疯狂;他寻找自我,用尽自身的全部毒素,以求保留其中的精华。”

  现代诗歌以“达到未知”、发现新事物为目的,这就要求诗人必须打乱一切感官感受,完全摆脱理性的束缚和绝对控制。而一切感官感受的错乱不仅仅体现在修辞意义上的“耳视目听”或“鼻尝嘴嗅”,而是要将诗歌与诗人自身存在的最隐秘部分相结合,开发自身的“另一个”,揭示其隐秘性。

  兰波想象着一个摆脱束缚与羁绊的社会最终会到来,然而可怕的生活对于兰波却孕育着拒绝和反抗的种子,他将“全部的毒素”转化为绚丽的生命。尽管“痛苦是骇人听闻的”,但他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一生作为实验,因为他知道“最真实的真实不应该在虚幻的他处寻找,而应该在每个生命存在中,在每一事物中寻找,在他们的有限之中感受他们的光芒”。

  兰波为了“改变生活”,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生活,这位“履风之人”从没有停下在未知领域的探索脚步。关于诗歌语言,他说应该“发明一种语言”,它必须能够完全表达诗歌创造的新事物。于是他创造了“语言炼金术”,写于1871年的《元音》是这种新语言诞生的标志。关于诗歌形式,他认为传统的样式和形式已经不能适应“通灵人”对新世界的开发,于是便着手进行传统诗歌形式的改造,彻底放弃格律诗,转向自由的散文诗体,创作了《灵光集》,为现代诗歌开启了新模式。至此,兰波已经为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出发,到新的爱与新的喧闹中去!”兰波为了社会进步,始终走在“出发”的路上。他“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面向未来,看到光明。这也是读《兰波传》的意义。

 

原载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3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