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关联图书

图书搜索:

从中世纪的自然到牛顿的宇宙:现代科学如何在欧洲诞生

2023-07-14作者:蒋澈刊发媒体:中国科学报浏览人数:4

《现代科学的诞生》(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意大利哲学家、科学史家保罗·罗西(1923—2012)的著作《现代科学的诞生》中译本问世之时,距离这部书意大利文版的首次出版(1997年),已经过去了1/4个世纪,距离这位高寿学者去世,也已经10年有余。

 
  在学术进展层出不穷的当今,这本书应当算是一本“老学者”写的“老书”了,但是,本书的意义并没有因时间而消泯,相反,应当承认这是一部重量级思想家写出的重量级著作。
 
 
  说保罗·罗西是一位重量级的思想家,是因为他在20世纪意大利知识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1923年12月30日,保罗·罗西出生于意大利中部古城乌尔比诺。这座城不大,但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拉斐尔的故乡。他先是在乌尔比诺所属大区的首府安科纳求学,后来转到博洛尼亚攻读哲学,最终于1946年在佛罗伦萨取得哲学学位。他大学期间正值意大利法西斯政党当权,但他勇敢地将自己的论文研究对象选为拒绝向法西斯政权效忠的哲学家皮耶罗·马蒂内蒂(1872—1943)。
 
  在大学时代,对罗西影响最深的教授是佛罗伦萨大学的欧金尼奥·加林(1909—2004)。加林是声名卓著的哲学史家,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哲学与文化的研究权威,他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等著作已在国内出版。加林积极参与那个时代意大利的文化生活,培养了一批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哲学史家,罗西正是其中之一。
 
  罗西尤为钦佩业师加林对思想史上诸多立场与概念的细致分析,这一点在日后也成为罗西研究工作的特点。受到加林影响,罗西早年着力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雅各布·阿孔齐奥(1492—1567)。阿孔齐奥是一位典型的文艺复兴全才式的学者,既是哲学家、神学家、法学家,又是工程师,这仿佛暗示了罗西后来思想史研究范围的广阔。
 
  1954年,罗西在米兰大学获得了哲学史的教职,后来他在卡利亚里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几经辗转,最终长期在佛罗伦萨大学任教,直至1999年退休。
 
  在罗西的学术生涯中,为他赢得国际性声誉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是1957年出版的《弗朗西斯·培根:从魔法到科学》。罗西提出,在文艺复兴时期存在一种以神秘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赫尔墨斯传统,这一知识传统与魔法、炼金术等今天看来的“异类”知识缠绕在一起。而培根正脱胎于这样的知识背景,他构想中的操作性的、公共的科学是对这一知识传统的继承,也是对这一知识传统的批判。
 
  尽管培根只是近代科学起源的一部分,但所涉及的主题却是科学革命史上的重要片段。当这本书于1968年被翻译成英语后,很快受到了耶茨等历史学家的注意,此书后来也被誉为培根研究中的名著。此外,书中对历史断裂性与连续性的深刻思索值得注意,这一特点贯穿于罗西的全部著述。
 
  除魔法与赫尔墨斯传统之外,罗西进一步注意到科学革命浪潮中存在的各种知识传统。
 
  1960年,他出版了《普遍锁钥:从留利到莱布尼茨的记忆术与组合逻辑》一书。在这部书中,罗西分析了培根、笛卡尔、莱布尼茨如何继承了中世纪的“组合术”,从而参与他们那一时代的“逻辑-百科全书文化倾向”。罗西的这一著作使他和耶茨及沃尔特·翁等历史学家齐名,这部书成为当今研究这一主题的必读之作。在书中,罗西展示出对所谓“思想化石”的强大追索与把握能力。
 
  随后的重要著作如《哲学家与机器:1400年至1700年》和《时间之痕:从胡克到维柯的地球史与民族史》同样体现了罗西的这一特点。
 
  前者是罗西探讨技术和科学在近代如何相互渗透的力作——罗西认为科学和技术二者在观念上的接近是一种诱发了深刻意识形态变化的近代事件。
 
  在后者,罗西分析了发生在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之间的“时间的发现”这一思想革命——在此前,人类的历史与地球的历史被认为是等同的,而在这一发现之后,自然的研究者也可以合法地谈及自然的“历史”,“历史”不再只属于人类世界。
 
  这些工作使罗西在1985年获得了国际科学史的重要学术奖项——美国科学史学会的萨顿奖章。
 
 
  上述这些有分量的著作为剖析近代科学的本性提供了迷人的思想史线索,不过对一般读者来说,这些书中繁多的历史人名和著作,以及引述的诸多陌生概念与话语可能会令人生畏。
 
  而这些线索现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汇集到《现代科学的诞生》一书中。这是一部给非专家读者写作的书,是罗西第一本被译成中文的著作,因为有英译本故而成为最为人所熟知的罗西著作之一。
 
  世纪之交,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几大出版社联合策划了“欧洲的诞生”丛书。彼时,共同货币欧元刚刚开始准备使用,欧洲一体化的浪潮正如火如荼。这一丛书显然是要在思想上呼应这一现实的政治潮流,强调跨越国别的“欧洲性”视野。
 
  罗西这位思想史大家挥洒自如的风格尤为适应这样的出版规划——他既没有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也没有按照国别与人物死板地展开论述,而是以思想主题为线索,徐徐展开欧洲科学革命的整体历史场景。
 
  在开篇的第一章论述了中世纪物理学、宇宙论与技术知识的大致面貌之后,罗西转向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主题。第二章探讨了赫尔墨斯传统与魔法知识在科学革命中的地位,以及科学革命这一思想变革期的知识又何以是“秘密的”或“公开的”,这里显然是他早期培根研究的回声。
 
  接下来的一章,罗西论述了技术知识的地位如何被提高,这里浓缩了他在《哲学家与机器:1400年至1700年》一书中的论点。第四章讨论了印刷术时代的欧洲人如何感知新事物与新发现——这里视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横贯于从解剖学、博物学到天文学等诸多知识领域。第五章讨论了天文学领域的革命,在传统上,这一从哥白尼、第谷到开普勒、伽利略的故事常常被认为是科学革命的核心。
 
  第六章篇幅较长,可认为是一部简明的伽利略思想传记。第七章单论笛卡尔,特别是强调了笛卡尔如何将自然数学化。第八章题为《无数其他世界》,这是一些科学史著作较少涉及的主题,论述的是“宇宙的大小与结构如何”“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可居住的世界”等问题如何对近代思想家构成挑战,最终导致了一种无限的宇宙观。
 
  第九到十一章构成一个单元,陈述了“机械论哲学”“化学论哲学”“磁哲学”三个主题。传统的科学革命历史叙事最为强调的是机械论自然观的作用,而这里的化学论与磁学自然哲学起到编史学上的平衡作用,使读者看到科学革命时期自然观的高度多样性。
 
  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分别讨论了医学、地质学、博物学中的革命,其中关于“时间的发现”的叙述显然来自罗西的《时间之痕:从胡克到维柯的地球史与民族史》,提出了“自然的时间性”在近代造成了何种认知后果的深刻问题。罗西对博物学中分类学的讨论涉及近代的“普遍语言”构想,这里能见到《普遍锁钥:从留利到莱布尼茨的记忆术与组合逻辑》有关章节的材料。
 
  第十五章论述了近代科学的仪器与实验,此外罗西在这里还别出心裁地把微积分等近代数学工具与实物仪器并列。第十六章中,欧洲各地的大学、科学院、学会得到了概览,这是科学革命发生的外部制度环境。
 
  本书的最后一章以《牛顿》为题目,这既是传统意义上科学革命的高潮时刻,又综合了罗西在书中提到的多个主题:新数学与自然观、近代科学的方法论、长时段历史的年表研究、炼金术、《圣经》诠释与宗教观等。
 
  罗西敏锐的思想分析与娴熟的史料运用,使本书有大开大合的阅读体验。但在一些地方,本书的陈述可能比较紧凑,许多人名与著作名一带而过,对不熟悉欧洲早期科学史的中国读者来说,难免会显得有些费解。一些章节的论述与他的鸿篇巨著相比仅是点到为止,令求知欲强的读者感到不够尽兴。
 
  但总体上说,这是一部出自大家手笔、主题剖分精彩的科学史精品著作,值得任何想了解科学革命历史的中国读者阅读。
 
(转载于《中国科学报》2023年7月14日第3版,作者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