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涵芬楼国学系列讲座 | 书店里的国学课:
《世说新语》与人生
2023-08-12作者:官网报道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296

“《世说新语》与人生”讲座现场

 
  8月12日,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国学系列讲座第20讲“《世说新语》与人生”在涵芬楼书店·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举行。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陈年年做主题讲座分享,百余位读者现场参加活动。
 
 
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陈年年
 
  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国学系列讲座”由商务印书馆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中小学(中职)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等单位支持。讲座活动通过当代名家、名师的讲授,帮助学生们扫除文言文阅读的障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发现文言文魅力,亲近传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建立文化自信。
 
 
现场读者
 
  
《世说新语》新编导言
 
  《世说新语》称“笔记小说”,也称“志人小说”。本书原绪言则说它是“近于杂史”的“小说之杰作”。
 
  “近于杂史”说得很准。《世说新语》确是汉末迄东晋二百多年涉及上层人物品鉴的一部实录。汉代实行“征辟”的取士方法,“人物品鉴遂极重要”,“月旦人物,流为俗尚”(《汤用彤学术论文集》)。“月旦人物”即品鉴人物。有的地区每月初一(月旦)更换人物品题,称“月旦评”。郭林宗是东汉大名士,一言之褒,使人身价十倍,号称“人伦之鉴”。本书“德行第一”记郭林宗的话“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便是他对黄宪的品鉴。魏晋之际这种风气更盛。士大夫尚清谈,人物轶事,巧言妙语,相互的品评标榜,都是清谈内容,一经流传,往往成为一时佳话,于是有人记下来集成书帙。刘义庆这部《世说新语》是集大成者。其他同类书帙大都散佚,只有这部书把那个时期名流的言谈逸闻、朝野风尚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而其“志行”“言语”等目次,便反映着品鉴人物的立意。所以本书确乎“近于杂史”。
 
  《世说新语》在史学、语言学、美学等诸多方面都有极高价值。不过正如原书绪言所说,这部书最吸引读者的,是人物“言论丰采,跃然纸上”,达到了“小说之杰作”的水平。也就是说,对一般读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它这种文学价值。
 
  下面,就此谈谈《世说新语》的阅读方法,仅供参考。
 
  一、了解故事,积累语言
 
  读任何书,如果读了一通,里面的东西全不记得,那就和没读差不多。读《世说新语》很容易犯这种毛病。《世说新语》是按“条”写的,全书1130条,本书选了近一半。一条就是一段,每条一个小故事,同一个人的若干故事并不集中,条与条之间跳跃性很大。比如“德行第一”,共17条。前几条说汉末故事,但第11条的顾荣故事,就隔了近百年,其中说“遭乱渡江”,在永嘉之乱以后,已到了东晋初期。而最后一条讲“桓南郡既破殷荆州”,罗老太太“即日焚裘”,则又过了半个多世纪,近于东晋末期。所以《世说新语》不能像读文章那样一口气读下去,那会越读越感到乱,人名称谓乱,时间头绪乱。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必集中精力于一条,了解故事大意,“记住”其中要紧的话语。记住要紧的话,这个故事就大体记住了。比如“桓南郡既破殷荆州”“即日焚裘”,就最紧要。又如陈仲举故事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和“席不暇暖”,荀巨伯故事的“友人有疾,不忍委之”,管宁故事的“割席分坐”,孔融故事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和“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郑玄故事中奴婢的“胡为乎泥中”和“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江灌故事的“不能言而能不言”,嵇康故事的“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与“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孙子荆故事的“枕石潄流”和“潄石枕流”,王羲之十岁“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王羲之年轻时的“东床上坦腹卧”等等。
 
  如果这样读,这样记,收获会很实惠。有的故事一时搞不清该记住什么,就跳过去,集中精力于另一条。如果一天这样读五条,用不了太多时间,不少人名称谓会比较熟悉,时间头绪也会慢慢理清,脑子里就会逐渐形成一些“坐标”,再读就省劲多了。
 
  二、关注描写,有所感悟
 
  读小说要关注故事情节,但读《世说新语》更要关注人物刻画。与其说这部书是“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小小说”。篇幅极短,情节极简单。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就是说,它的妙处,全在于人物话语的意蕴悠远,人物行为的清高特立,出人意表。
 
  如对《世说新语》的这个特点有所认识,那就不难从它极少的话语中获得丰富的感悟。例如“巧艺第二十一”: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这两个故事,精炼而形象地写出了一位大画家独到的艺术体验。数年画人竟然“不点目睛”,其行可谓“高简瑰奇”,而这正反映出他的艺术追求迥异于一般画家。把“手挥五弦”画好也并不容易,但顾长康认为这并不难,因为他要画出“目送归鸿”的神韵,要在人物眼睛里让人看出其对高远意趣的神往。他这一易一难,虽只两句,实是颠扑不破的经典,而其人之深湛修养则跃然纸上。
 
  但他又似乎很“土”。“排调第二十五”有段小故事: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啃甘蔗,没人先啃末端,因为前端汁多渣少,末端几乎啃不动。但顾长康偏偏就“先食尾”。他的理由仅四个字,却极富个性,其生活趣味之卓尔不群,令人过目难忘。总之,充分关注描写,我们就不难触摸到《世说新语》与众不同的魅力。
 
  《世说新语》中有的人很古怪,不好理解,那就更要细读相关描写。例如“任诞第二十三”: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初读可能觉得王子猷行为不合逻辑,不是想见戴安道吗,都到人家家门口了,为什么不进门就回去了呢?但若细读相关描写,可能就会别有发现——开端,是雪夜,颇有诗意。于是王子猷吟诗,风雅无限。忽然想起朋友,拔脚就出发。这叫什么?率性而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为了看望朋友,赶路一宿,这又需要内心情感世界的充盈。所以这件事的发生本身就不易。但故事的高潮和转折处,才最精彩。到了戴安道家门口,王子猷并不去拜访,甚至并不告知,直接转身回家。对此,王子猷的解释是“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兴之所至而已,没有什么“必”!这正是作者着意要表现的王子猷的“名士范儿”。
 
  人们习惯于从常规上推想,习惯于责任、义务、法度、伦理的约束,有许多“必须”,这无疑是对的。但王子猷偏要破除一个“必”字。雪夜就不能到百里之外见朋友吗?到了朋友家门口就一定要进去吗?这种逻辑超乎常规,确能给人以某种启发。当然,王子猷是大名士王羲之的儿子,而王羲之的叔叔王导、王敦都官居极品,这位“官三代”有足够的本钱供其实现这种率性的自由。而那一夜伺候他的下人们,肯定并不自由。
 
  深入的感悟,必涉及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评析。《世说新语》作者把王子猷这个故事归入“任诞”门,显然与我们上面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当作小说读,作者不以为然,读者未必以为不然。
 
  三、深入思考,尝试探究
 
  《世说新语》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很多。试举几例。
 
  1. 魏晋尚清谈,可结合下面两个问题的思考,写一篇《说“清谈”》的文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1)试从本书中选几个故事,结合故事,说说何谓“清谈”。
 
  (2)“言语第二”中有这么个故事: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看来,王羲之和谢安对“清谈”有害还是无害,看法很不相同。谁说的对?为什么?
 
  2. 《世说新语》写了大量“名士”。谢安、王羲之都是东晋“头牌”名士,在他们之前几十年的阮籍、嵇康则是曹魏时期名士的代表。鲁迅先生说,《世说新语》“是名士底(的)教科书”。请你结合自己读本书的感想,写篇文章谈谈你对鲁迅这句话的理解,文章题目自拟。
 
  3. 本书中有不少关于曹操、曹丕的故事,也有不少关于王敦、桓温的故事。把这些故事找出来,加以比较思考:曹氏父子是汉家天下的篡逆者,夺权成功了,王、桓处心积虑想篡夺东晋政权而未成。你能否发现,同是篡逆者,但本书对曹氏父子与对王、桓的态度并不相同?试说说,这对我们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有什么启发。
 
  4. 本书多处写到“竹林七贤”中的山涛。“政事第三”写他劝嵇康儿子嵇绍别记仇,“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一时传为美谈;“赏誉第八”称赞他“如璞玉浑金”。但顾炎武那篇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章却加以痛批,说山涛是“邪说之魁”(《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那么,山涛是“璞玉浑金”,还是“邪说之魁”?试谈谈你的看法。
 
  读《世说新语》,可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及时记下来,自行探究,写成你的“读《世说》笔记”。
《世说新语》(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