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推荐 |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幸福,是人的目的
2023-09-14作者:官网报道新闻来源:商务印书馆浏览人次:35
  德国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施莱格尔曾说:“一个人,天生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这话足以窥见亚里士多德思想在整个西方哲学史、文化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在当时几乎所有的知识门类中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所有亚氏作品中,《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地位几乎可以与他那本从根本上奠基西方哲学思想基本概念和问题的《形而上学》相提并论,它是西方伦理学的开山之作。在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园》里,亚里士多德手里拿的就是这部《伦理学》。作为西方伦理学的基石,《尼各马可伦理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关于个人的全方位的品行:何谓善、德性、行为、公正、自制、快乐、友爱,等等。这些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智慧璀璨至今,每当我们翻阅,总能发现亚氏仅用平实的语言,就能解答我们在生活和思考中的痛处及不解,且意蕴无穷。
 
雅典学园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由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廖申白教授译注,并收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廖先生的翻译严谨、流畅,所做导言也深刻且富有洞见。他写道:“读伦理学著作是人一生中的重要经历。一部好的伦理学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善以及当如何作选择。”2023年,商务印书馆又推出《尼各马可伦理学I.1—III.5》希汉英对照本,廖申白教授带领他组织的文本研读小组历时多年,对这本经典作品的原理部分做了精细的解读和注释。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大学期间先读一遍《尼各马可伦理学》,因为一个人拥有一种伦理学并以它来思考生活是很重要的,它是一个人的基本教养的重要部分。
 
  为读者推荐《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言中“幸福”一节,与您一起感受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魅力。
 
 
幸 福
 
  人们都同意,亚里士多德写道,人的目的,即人的可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但对于什么是幸福则有不同意见。实践的研究需要从人们都承认为真的地方出发。如果我们可以确认对一个好人显得真的事物比对其他人显得真的事物有更大的确定性,研究最好从有良好品质的人所承认的那些事实开始。有三种生活:享乐的、政治的和沉思的。享乐的生活只追求肉体的快乐,是动物式的。政治的生活追求荣誉与德性,但这些也不完善。因为,幸福是相应于人的特有活动的,在于人的合德性的活动。而人特有的活动就是他的灵魂有逻各斯的部分的实现活动。所以幸福就是人的灵魂的有逻各斯的部分合德性的实现活动。然而灵魂的有逻各斯的部分又有理论的与推理的两部分。若幸福是合德性的活动,它必定是合于我们自身中那个最好部分即努斯的德性的活动。这就是沉思的生活。因为,努斯的实现活动最完美、最能够持续、最令人愉悦、最为自足,既有严肃性又除自身外别无目的,且拥有闲暇。这种活动是人的完善的幸福。努斯是我们的真正自我,是我们之中最好的东西。所以,过着沉思生活的、有智慧的人最幸福。如若能够,人在有幸摆脱了物质需要的纷扰、拥有中等财富之后,应当争取过这样的生活。但是我们只有以自身中神性的东西才能过这种生活,因为努斯是神性的。
 

  亚里士多德坚持幸福是人的最好的实现活动的观点,并且把智慧的生活即沉思生活的幸福判定为第一好的。但是他充分意识到,这种幸福有半人半神的意味,因之它虽可实践,却只能有少数人可以达到。他的幸福论是想要顾及到多数人,以对多数人而言的真实的善为指归,虽然他以为多数的人是坏的或不好不坏的。因此,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末卷,亚里士多德转达给我们这样的信息:合于第二好的德性即道德德性的活动是第二好的;它是道德德性的实现活动,是完全属人的生活,是多数人若关怀自身之完善便可以实行、可以努力获得的生活。可实践的幸福,即灵魂的有逻各斯的部分的实现活动,对于多数人来说,就在于我们的实践的生命的合道德德性的活动。合道德德性的活动并不与合理智德性的活动判然分别。相反,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它之所以也是幸福,乃是因它也分有人的最好德性的实现活动即沉思:努斯与智慧的光透过实践理性投射于道德德性;理智德性,苗力田先生说使道德德性的领域拓宽,层次加深,目光放远,使它们不再局限于个别而成为普遍;实践理性的德性——明智的实现活动与道德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可分离。所以,道德德性之实现活动终归有理智德性的参与。所以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因不分有沉思活动而不分有幸福,人则因分有它而分有幸福。

 

  幸福,亚里士多德说道,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因为幸福在于整个灵魂,尤其是灵魂的欲望部分的合德性的活动。没有通过这种活动获得的灵魂的善,就是拥有全部的外在的善也是枉然。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不在于不确定的东西,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尽管不是到生命终结时才可以作结论,一个人只有不是在一时一事上,而是在一生中都努力合德性地活动着,才是幸福的。所以,幸福意味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消遣也是自身即善的,但它不是终极性的目的。我们要消遣是为恢复精神以继续严肃的追求。

 

  不过幸福也需要外在善作为补充。沉思的幸福需要得较少些:它只要拥有中等的财富。德性的幸福则需要得多些,因为有德性的人需要外在的条件成就其德性的活动。人自身不完善,所以作为人,幸福就需要外在的善。因为,人们都认为幸福是自足完善的,而自足完善就意味着所有善事物一应具备。而在所有的外在善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我们需要朋友接受我们的善举和公正行为,需要朋友来帮助提升品质。因为,两个人的智慧就比一个人更高。但是我们需要朋友尤其是由于人的活动的特别的性质所致。严肃的活动需要我们与朋友一道进行才能持续。因为,人的生命的活动主要就在于去感觉和去思考。生命自身就是善的和愉悦的。如果是这样,如果幸福的人的感觉与思考是最丰富的,我们就需要感觉朋友的感觉,思考朋友的思考。因为,好人朋友的生命的感觉与思考也自身就是善的。幸福最终是在于我们同朋友一道持续地进行属人的、合德性的活动。

 

《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

 

《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17年出版)

 

进阶阅读推荐:

 

《尼各马可伦理学I.1—Ⅲ.5》(希汉英对照)(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