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李白是以写古诗为主的” ——《瑶台风露》面世的学术意义

2024-03-20作者:薛天纬 刊发媒体: 中华读书报浏览人数:2

《孤本品诗仙:〈瑶台风露〉整理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瑶台风露”,乍看是一个高冷而美丽的诗句,然而,它却是用来做书名。《瑶台风露》是李白五言古体诗的一种选本,成于晚清同治七年(1868),距今150余年。此书存世只有抄本,署“笈甫定本桐华舸钞”,藏于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陈伯海、朱易安《唐诗书录》(齐鲁书社,1988)及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之“版本源流考”皆有著录。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载有江油李白纪念馆吴丹雨撰写的词条《瑶台风露》,介绍馆藏此书概貌。2023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王红霞、刘铠齐著《孤本品诗仙——〈瑶台风露〉整理与研究》(以下简称《品诗仙》),其“上编”为“《瑶台风露》整理”,完整呈现了书的全貌,这个抄本遂得以面世;“下编”考出《瑶台风露》编选及评批者鲍瑞骏,别号桐华舸;王鸿朗,字笈甫。

 

  《瑶台风露》作为李白诗选本,其选诗有两个兼备的标准,一是“五言”,一是“古体”。这种选诗标准反映了李白的诗歌观。

 

  唐代孟启《本事诗》“高逸第三”有这样的记载:“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据《历代诗话续编》)这段话讲的正是李白的诗歌观,与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中所表达的诗歌观相一致。李白推崇与标榜的,是《诗经》所开创的讲求“兴寄”的诗歌传统,以“大雅”代称。《本事诗》所谓“四言”,正是指《诗经》、指“大雅”。而“五言”,则对应着《古风》其一中“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二句,意谓五言诗从建安时代起,开始由古体向律体演进,沈约倡导的声律说又制定了格律诗的形式标准,诗歌日益讲求声韵、辞藻的绮丽之美,背离“大雅”传统愈来愈远。“七言”,实际上是指唐代新兴的七言律诗,形式更加靡丽,格律诗的发展也达于极致,而七言律诗正是李白所不喜欢的。

 

  回头来看李白的诗歌创作实际。清代赵翼《瓯北诗话》曰:“青莲集中古诗多,律诗少。五律尚有七十余首,七律只十首而已。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李白的七律不但数量少,而且并不重视格律,如传诵最广的《登金陵凤凰台》,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凰”(及“凤”字)、“台”重复使用,犯律诗之忌;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吴宫”与上联“凤去”失粘;腹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与上联“晋代”再失粘。而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以其巨大的思想内涵震撼读者,却使人们忽略了这首七律“出律”的事实。

 

  李白的五律数量虽然较多,但70余首在数量上远少于五言古体诗——《品诗仙》下编引用葛景春与汤华泉两位先生文章,所统计李白的五古有512首或493首,均接近李白传世全部诗作的半数。考察李白的五律,应注意到两个情况:其一,《文苑英华》载有李白《望夫石》等5首五律,均为在故乡的“少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隐居》等五律亦作于出蜀前在故乡时。这说明李白在少年起步阶段曾学习过律诗写作,但后来因为不喜欢受格律约束,五律就写得少了。其二,李白在供奉翰林期间,写有五律组诗《宫中行乐词八首》,组诗《塞下曲六首》有4首是五律。这表明李白在应景颂美时会使用时尚的五律体。

 

  李白并不排拒七言。他虽然不喜欢七律,但七绝和七言古体(即七言歌行,或称歌行)却是他最擅长的诗体。然而,李白那些脍炙人口的七绝也不严守格律,比如“故人西辞黄鹤楼”,句中有5个平声字,明显出律。“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上句“山花开”犯了律诗最忌讳的“三平调”,下句连用三个“一杯”,更是视格律如无物。至于七言歌行,当然是“反格律”而作。

 

  以上论述,突出说明一个事实,即李白不喜欢格律(尤其不喜欢七律)而推崇古体。《品诗仙》征引了葛景春先生将李白、杜甫的五古进行对比研究的数据,李白创作的五古比杜甫多一倍,五古在李白诗中所占比例为51%,而五古在杜甫诗中所占比例仅为18%,从而得出“李白是以写古诗尤其是五古为主”的结论。顺便说一句,那首妇孺皆知的《静夜思》,也是一首五言古体绝句。《瑶台风露》只选古体而且只选五言,正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彰显了李白的诗歌观。揭示李白推崇五古的艺术倾向,是《瑶台风露》面世之学术意义的第一端。

 

  讨论李白诗的选本《瑶台风露》,我们会联想到杜甫。当下,“杜诗学”研究正呈火爆之势。刘跃进、徐希平主编《杜集珍本文献集成·宋元卷》(第一辑)皇皇16册已经出版,仅从定价14600元,便可知其体量之巨大;张忠纲主编《杜诗学通史》之古代部分列“唐五代编”“宋代编”“辽金元明编”“清代编”“现当代编”“域外编”,也已陆续出版。何谓“杜诗学”? 对杜诗本身的研究诚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更侧重“杜诗研究之研究”,即整理与研究历代杜诗研究的遗产。这真是一笔海量遗产。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附录”之一、张忠纲编撰《重要杜集评注本简介》说:“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迄于清末,现存和见于著录的各类杜诗评注本,约有七八百种。”前些年曾有研究者提议建立“李诗学”,如果持同样的定义,那么,相形之下,“李诗学”的遗产就太寒俭了! 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之“版本源流考”,自“宋蜀本”讫清光绪间之《李翰林集》,共列出李白集18种,其中李杜合集4种;“李白诗选本”自元代范德机批选《李翰林诗》起,讫同治间之《瑶台风露》,共列出10种(含日本人近藤元粹编《李太白诗醇》),其中李杜合选3种。正因为“李诗学”遗产少,物以稀为贵,每一种都值得珍视。《瑶台风露》由抄本变为印本,扩大其在学术界的影响,是此书面世之学术意义的第二端。

 

  《品诗仙》的研究,揭开了鲍瑞骏、王鸿朗合作完成《瑶台风露》的真实情况:

 

  关于二人合编《瑶台风露》一事,鲍瑞骏亦有诗纪之,如《游仙词· 读笈甫所评青莲、东坡两家五古》:

 

  瑶台春夜雪,月满百花香。听罢云璈奏,归来鹤背凉。蓬莱有楼阁,旦暮小沧桑。换得玲珑骨,斟酌玉露浆。

 

  这首诗给我们传达了以下信息:第一,《瑶台风露》是鲍瑞骏选诗,王鸿朗评批;第二,他们还合作完成了苏东坡的五言古诗选集;第三,诗中出现了“瑶台”“玉露”两个词。

 

  鲍瑞骏另一首诗《游仙词·与笈甫论诗》开头四句是:

 

  君如安期生,我亦卫叔卿。高寒风露中,步虚时有声。

 

  至此,“风露”一词也出现了。凭直觉,我们已经感知到了《瑶台风露》这个书名的含义,《品诗仙》解释说:“‘瑶台风露’原是高处不胜寒之义,意指李白的五言古诗曲高和寡,世人大多难以索解,且待知音冥心探索,以求太白真意。”

 

  至于鲍、王二人合作完成的苏东坡五言古诗选,或许也有抄本存世,《品诗仙》甚至为其悬拟了一个与《瑶台风露》对应的书名《蓬阁月华》。余孤陋寡闻,不知苏学界有发现否?

 

(原载于《中华读书报》2024年03月20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