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关联图书

图书搜索:

构建信念伦理的学术体系

2023-05-24作者:肖朗刊发媒体:中国社会科学报浏览人数:7
《信念伦理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22年出版)
 
  信念是人们有效应对生活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亦是不少学科关注的焦点。信念如此根本又如此重要,那么,信念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类型?其目标是什么?我们能否有一种关于信念的伦理?信念伦理是否可能、如何可能?这些问题涉及信念的本质、类型、目标、证据、实用考虑以及信念与意志的关系等。文学平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其新著《信念伦理问题研究》2022年12月出版,对信念伦理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表征论认为信念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状态,它与其他心灵状态一起引起行为等心灵表征,它也是思维活动处理的对象。表征论对信念的解释支持人们对心灵状态的常识性理解,长期以来占据着主流地位,但也存在不少与之竞争的理论,如倾向论、解释论、功能主义、工具论和消除论等。作者对上述每种理论做了分析对比,接着又分析了信念的基本类型,即当下信念和倾向信念、显存信念和潜隐信念、个物式信念和命题式信念、命题信念和对象信念、薄信念与厚信念、基础信念与非基础信念,力求展示对信念最新和最全面的分类方式。
 
  作者认为,信念的目标与信念伦理直接相关,不同的人持有相同的信念目标,就会大致持有相同类型的信念伦理。这一表述涉及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有无问题,即信念是否有目标?二是辨认问题,即信念的目标是什么?三是评价问题,即特定的目标认定有何优缺点?“信念目标从目的论或规范论两个角度来解释信念状态应该遵守的规则。”自启蒙运动以来,证据主义一直是西方知识论的主流思想,证据主义的信念伦理的规范要求是:一个人的信念应与证据相符。而实用主义的信念伦理则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以詹姆斯为代表的独立于真理的实用主义;二是以帕斯卡尔为代表的依赖于真理的实用主义;三是以范特尔和麦格拉斯为代表的侵入认知的实用主义。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认为,无论从相信之目的来演绎信念伦理,或从证据之要求来规定信念伦理,抑或从实用之效果来推证信念伦理,均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信念承担某种责任。责任要求某种形式的意志控制,因此,任何形式的信念伦理都必须讨论信念与意志的关系,这是判断信念伦理能否成立的根本问题。
 
  信念伦理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信念伦理受到巨大冲击,信念伦理的缺失和规范成为当下社会面临的日益突出的问题。比如,过度追求利益而突破法律甚至公序良俗的伦理道德底线;社会诚信缺失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
 
  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无论是社会的公共秩序还是个体的心灵秩序,都需要以某种精神信念为支撑。如果缺乏信念伦理的维护,底线伦理就会呈后退之势,最终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德和法制建设也要跟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信念伦理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念伦理资源的现代转化,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凝聚社会和广大人民高度认同的信念伦理。
 
  “我们应该相信什么”不是一个单纯的私人问题,而是带有社会后果的公共问题,是一个伦理问题。近年来,新文科、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等理念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应用伦理已成为当前中国伦理学发展的潮流和前沿。我们应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刻反思人类基于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积极构建信念伦理,为人们应用传统道德智慧与价值理念分析解决重大道德难题,提供具体的伦理指导。
 
  (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24日第A10版,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