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在路上,感受自己的精神世界

2024-05-26作者:罗新刊发媒体:南方日报浏览人数:0

《带上查理去旅行:重寻美国》(商务印书馆2024年出版)

 

  《带上查理去旅行》讲述的是约翰·斯坦贝克(编者注: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年,美国作家,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愤怒的葡萄》等)1960年秋冬在美国长途旅行的经历。这次旅行历时75天,跨越34个州。那时商业性房车(RV)主要是拖曳式的,不符合斯坦贝克的设想,他请人把一辆小型卡车改造为野营车,相当于一辆简易版自行式房车。似乎是为了强化此行的戏剧性,他用堂吉诃德坐骑的名字驽骍难得(Rocinante)来命名这辆改装野营车。他独自上路,唯一的旅伴是一只名叫查理的法国贵宾犬。

  他解释自己的动机时说:“我,一个写美国的美国作家,靠记忆工作,而记忆说得好听点,也就是一个有毛病的、扭曲变形的蓄水池而已。我已很久没有听到美国人的言语,没有嗅到青草、树林和下水道的气息,没有看到美国的山水、色彩和亮光了。我只从书本和报纸获知变化。更糟糕的是,我已经有25年未曾感受到这个国家了。”

  斯坦贝克这一番坦露心事,可能出自内省与自觉,不过也可能与长期以来批评界的指责有关。当然,斯坦贝克可能还有另外的动力,那就是他的健康状况在前一年发出了危险的信号。据说他在英国发生过突然昏厥,不服老的他急于证明自己仍和过去一样强壮。不管因为什么,1960年完成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烦恼的冬天》之后,斯坦贝克立即投入旅行准备。后因飓风来袭,出行推迟了两周。

  行前的准备以及与飓风的搏斗,成为《带上查理去旅行》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里,最精彩的是斯坦贝克在狂暴的飓风里跳进海湾拯救游艇的故事,似乎是他特意写出来,表明自己的身体足以应付远行。

  1960年9月23日,58岁的斯坦贝克从纽约长岛出发,乘坐渡轮向北进入康涅狄格州,然后驾车向东北方向穿过整个新英格兰的六个州,直到缅因州的最北端,再从那里向西南,经大湖区,进入芝加哥,这段旅程构成《带上查理去旅行》的第二部分。之后的第三部分是从芝加哥北上,经威斯康星、明尼苏达等州,回到他的故乡加利福尼亚州,到了他的生长之地和创作灵感的源头,与家人相聚。最后的第四部分写他从西海岸返回纽约的旅程,路程虽长,文字却不多,重点写了他在得克萨斯州牧场上做客,以及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目睹黑人小学生进入白人学校所引发的种族紧张与社会动荡。

  除了壮丽的风景,斯坦贝克的观察主要集中在美国社会的变化,其中最容易在今天的读者中引发共鸣的,一是他对环境问题的敏感与担忧,二是他对种族问题的观察与态度。书中多处提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几乎每一个城镇的废弃汽车等现代垃圾,体现了斯坦贝克的敏感。他写到土壤退化和生态失衡,虽然囿于文体,基本上浅尝辄止,但已经触碰到了时代的脉搏。

  有意思的是,1962年《带上查理去旅行》出版后,曾在《纽约时报》的图书畅销榜上占据整整一周的榜首,后来取代它的,恰好是环保学者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而对于种族问题的关注,主要反映在旅程的末段,在深南各州,特别是在新奥尔良,斯坦贝克见证那群白人妇女骚扰和侮辱获准进入白人学校的黑人小学生,之后他分别与两个白人和两个黑人发生了有相当深度的对话。虽然斯坦贝克忧心忡忡、欲言又止,他的确出现在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空观测点上,在这里,读者仿佛可以预见到随之而来的整个剧烈动荡的60年代。

  从阅读的角度,我更喜欢书中那些随机性记录、那些观察和感想,比如卡车司机群体与沿途社会之间的隔膜、各地富有特色的方言的消失、地方文化的同质化、不同情形下人们对自身历史的重视程度、中西部的人比新英格兰人更热情更开放、季节性跨境劳作人群,等等。尽管斯坦贝克努力给出他看到的细节,不过,读者读了这本书,与其说更多地了解了美国,不如说更多地了解了斯坦贝克,或者说,更多地了解了斯坦贝克愿意让读者了解的那部分自己。他对威斯康星、蒙大拿几个州的偏爱,也许并不在这几个州拥有什么特质,而是因为它们恰好与斯坦贝克个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特别的连接。正是因此,书中大段的内心独白,以及经由与查理的频繁对话而释放出来的心理活动,构成这本旅行作品最富光彩的段落。

  自1962年此书出版后,就有人怀疑书中某些细节并非实录,特别是那些长篇对话,在没有录音的情况下如何可能记得这么全?随着时间流逝,质疑的声音非但没有减弱,相反却越来越宏亮。到斯坦贝克这趟旅行快满50周年时,许多作家和记者都尝试“重走”,严格按照斯坦贝克的日程线路重复这一旅程。然而,许多重走者都发现斯坦贝克此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至少有三个人都各自写了书来描述自己的重走。比如,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书中那些与本地人的对话,大多数是斯坦贝克虚构出来的。比如,大部分旅程他都不是一个人,他的妻子陪同他多达一个半月,而且一路上他很少住在他的野营车里。诸如此类的揭发,使得有些人宣称《带上查理去旅行》不能算是一本非虚构作品。

  不过,斯坦贝克的研究专家们虽然承认这些新发现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并不认为这些新发现具有颠覆性意义。在为《带上查理去旅行》50周年纪念版所写的导言中,传记作者Jay Parini说:“的确,如果全盘采信这部旅行记里的每一个字,那也是不合适的,因为斯坦贝克在骨子里毕竟是一个小说家,会有数不清的添油加醋。”不过,Jay Parini并不认为因此就降低了《带上查理去旅行》的价值:“此书的‘真实’,正如所有好小说和好叙事的真实,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特定时刻真实的美国图景。此书反映的是他数十年的观察,以及长久以来他对自己写作技艺的磨炼。”

  在这个意义上,《带上查理去旅行》是一部经历了岁月考验的经典作品。

 

(原载于《南方日报》2024年5月26日A08版,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