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之问: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费孝通学术思想传》
(商务印书馆2021年11月出版)
拜读方李莉教授新作《费孝通之问: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费孝通学术思想传》,收获良多。方李莉通读费孝通著述,整理费孝通的学术遗产,出版了多部研究费孝通的专著,而本书堪称她研究费孝通的集大成之作。方李莉将贯穿费孝通学术生涯的问题意识归纳为“费孝通之问”,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引。
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费孝通是中国代表性的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实践,影响并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除了极具学术深度的人类学与社会学专著,费孝通还发表了大量的政论和社会文化评论等著述。费孝通擅长把深刻的学术理论和重大的社会问题娓娓道来,为普罗大众写作,文字优美、通俗,在中国拥有广泛读者。
费孝通的学术研究以人为本,关注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他“志在富民”,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如何让人民富裕起来。费孝通的学术目标,就是深究在传统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的乡土中国,如何才能走向现代化。在对乡村社区予以深度解析的基础上,他持之以恒地在乡村工业化、乡村社会转型、城乡关系和一体化、区域发展等一系列关涉国家发展和人民生计的重大学术领域,前瞻性地拓展出一系列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空间,他相继提出的乡镇企业理论、小城镇理论等,都是扎根中国本土社会与人民生活实践的学术研究典范。
除了乡村研究,费孝通还有另一篇大文章,就是少数民族研究。行行重行行,费孝通走遍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他关心少数民族的生活,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提倡民族地区和祖国内地携手互动的发展模式,想让少数民族伴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迈向小康富足生活。1988年,他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富了以后怎么办
1989年,费孝通比所有人都更加敏锐地意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和迈向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将面临的新问题。“富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意识,来自他长期对先行发展起来的江南地区的洞察。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社会大发展,衣食住用行等人民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变。但是,实现了小康富足的社会,当然不应是极度拜物、腐化和堕落,而应是人民进一步追求人生幸福。幸福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充裕,还需要文化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情感的抚慰,一言以蔽之,需要有新的中式生活方式的建构。
费孝通晚年提出“文化自觉”理论,其愿景是,人民不仅知晓本国历史文化传统,也理解它在全球化文化格局中的境遇,更明确今后如何发展。实现富足小康的人民生活,应该是指向依托本土文化传统、又具备现代文明属性,且所有人都感到惬意和有意义的新中式生活方式,其形成始于物质极大富足,同时也需要社会公正和人民心情舒畅。
费孝通认为,富了之后怎么办的答案之一,就是人民生活艺术化。2006年,费孝通支持方李莉等中青年人类学家发起成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就是想探索如何才能提升人民生活的审美品位,使生活艺术化,而艺术的生产和消费又如何生活化,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艺术产品的需求。
追问美好社会
费孝通关心人类共同体的命运,追求学术的普遍性价值。处在人类社会的全球化时代,作为熟知西方并最具洞察力的中国人类学家,他高度重视中国的文化自觉,努力探索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由出路,也深入思考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对于费孝通而言,没有中国人民的富足,便不会有一个美好世界;中国人民富足后参与的世界,应是和平、美美与共的世界。费孝通的终极关怀是思考如何实现真正美好的人类社会,为此,他贡献了既根源于中华文明悠远传统的“大同”理念、又来自人类学家睿智及理性反思的想象力。1996年,他在东京和东亚人类学家欢聚时,挥毫写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诀,生动阐释了何为美好社会这一追问的指归。一个多世纪饱受战争困苦、深知发展不易、无比珍惜和平的中国人民乐意参与和贡献的人类美好社会,正如他描绘的那样,是求同存异、多元共存、彼此欣赏、合作共赢的人类社会,而不是霸权强人所难或某种意识形态唯我独尊的单极社会。
已有的费孝通研究,或归纳他在人类学与社会学知识谱系中的地位,或阐释他的学术理念或思想,或强调他的社会活动家及政治家角色等,这些研究通常只是聚焦了费孝通学术及社会实践的某些方面,对费孝通思想的全貌缺乏整体性理解。比较而言,方李莉的《费孝通之问》在整体性观照方面超越了以往,尤其是她对费孝通晚年很多思考的细致梳理,反映了费孝通深厚博大的学术智慧。方李莉读通了费孝通,她以“费孝通之问”为主线,对费孝通的问题意识和终极关怀的归纳是非常恰切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本专著把费孝通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原载于《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8月07日10版,作者为神奈川大学教授)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