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写作技巧》(商务印书馆2024年出版)
于2023年2月出版的《三白文选》一书勒口“作者简介”说:“陈平,广东梅州人,笔名三白山翁。”陈平现为梅州市楹联学会终身荣誉会长。他的新作《对联写作技巧》由商务印书馆于2024年10月出版发行。我对陈平撰写这部书的全过程有所了解,本文就是我对陈平在撰写这部新作时所见所闻的记录。
博览名作
积累联书知识
有人说,陈平所著联书,是参照别人的精品联书写成的。这句话,如果不是出于偏见,很符合实际。参照名家著作,甚至是站在名家的肩膀上写文章的,自古至今,不乏其人。《诗经》出世之后,据《十三经辞典·毛诗卷》不完全统计,围绕《诗经》的著作,竟达533种。我读过多种有关《诗经》的著作,不在此列。又如《十三经辞典·孟子卷》参考书目为619种。再如《十三经辞典·榖梁传》参考书目有两个,一个是历代《春秋榖梁传》研究参考书目为63种,另一个是春秋总义类为415种。据此,我们回过头来看陈平借鉴别人著作的做法,就不足为奇了。
打开《对联写作技巧》,陈平列出的参考书目为90种。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陈平告诉我,他的藏书如今已达1万多本。古人“读书破万卷”的“卷”,指书卷。《古代汉语大词典》:“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凡书,唐以前皆为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古之一轴。’后指全书的一部分。如:三十卷。”陈平就是靠“万卷书”大摇大摆进入联坛的。陈平直言不讳:“通读、精读名家联书,为我撰写《对联写作技巧》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其中不少例联就是选自这些联书。”
陈平在《对联写作技巧·序》中说:“因为对联,我有幸结识了张中行、吴小如、白化文、史树青、朱家溍、程毅中、谷向阳、常江、王冀奇等诗联名家。我与他们亦师亦友,从他们那里‘揩到不少油’,我的诗联知识也因此长进不少。我喜欢买书、读书、写书,手头收藏的诗联书籍甚丰,不敢说这些书全部烂熟于心,但至少都浏览过。2010年至今,我编著、点校出版了8部共13卷楹联文献,近千万言。”陈平对名家论联的深刻感慨系之。
他在另一本自撰的联书中写道:“著名的文史学家刘叶秋先生说过:撰写对联虽为‘小道’‘诗余’,但很多国学大师认为,这‘小道’,这‘诗余’,却是一个人的学问、胸襟、见识造诣的集中体现。”“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关小如教授说的‘功夫在联外’,就是这个道理。”陈平在笔耕生涯中,花时费力买书、读书、写书,好似宋湘《说诗》中写的:“读书万卷真须破,念佛千声好是空。多少英雄齐下泪,一生缠死笔头中。”
杖朝境遇
更惜有生之年
2022年底,陈平对我说:“明年我年届‘杖朝(80岁)’。2023年6月24日,陈平在八十寿宴上,指着墙壁上悬挂着的一副自寿联,向着我念念有词,怕我看不懂,时而作些解释。陈平的自寿联是:
“癸卯夏月三白山翁撰于三白书屋以娱之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今耳无俗声,眼无俗物,心无俗事,写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喜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活到八十犹少。
杖朝之寿日仿清人郑板桥花甲自寿联”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23年10月9日下午,我刚刚重抄完送给梅城一位文友的一首打油诗最后两句“躲进旧屋当隐士,梅城几人识得君”,差不多一个月没有通话的陈平突然来电,我以为是《写作对联技巧》碰到难产的问题。开头,他吓我一跳说:“我差一点‘走’了。上月(9月)29日,我突然跌倒在地,幸好没有跌断骨头。住医院近10天,现在基本治好,脸上还很乌(指瘀血尚存),两额贴着胶布。现在还不能行走,只能躺在床上,眼望天花板。《对联写作技巧》已与商务印书馆签了合同,可惜束脩(指稿酬)菲薄了些。”稍后,他要我邀几位文友去他的工作室,听他演说《对联写作技巧》一事。我说:“你卧床座谈,是戴着镣铐跳舞。等你‘龙体’康复后再说。”陈平说:“我的不是‘龙体’,不管是什么体,体健就好。这次跌倒没有‘走’,是不幸中之大幸。”
不久之后,陈平给亲友们发了一封信,题为《第七遍看<红楼梦>有感》。信中说,我因伤躺在床上,第七遍看《红楼梦》。他在信中提到,曹雪芹在“三餐食粥酒常赊”的恶劣环境中,“披阅十载,增删五遍”,终于写下了不朽著作《红楼梦》。他在曹雪芹身上悟出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他表示,要争取最少多活10年,将他满肚子的文字材料变成书面文字,要给人留下历史印记,也算是没有辜负到人间走一回。陈平的这封信像是“梦笔生花”,又像是心理学概念中的“意识流”,使收信人读懂了陈平表露的“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心迹,读懂了陈平对有生之年倍加珍惜的诉求。
我读了这封信之后,仿韩愈的诗句,送给陈平两句话:“为助联坛添异彩,敢将衰朽惜残年。”我说他“为助联坛添异彩”,指的是他给一位文友的信中说:“这次意外受伤,是我一生最痛苦、最难忘的记忆!恰我又逢喜事临门,这就是《中华姓氏祠堂楹联大辞典》(暂定三卷本,180万字),将由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由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后来广东出版集团又称这书要留广东出版,因此项目为2027年计划,均未定由谁出书。”如果这项任务完成了,也为陈平老有所为增添了异彩。
上下求索
形成独特见解
在撰写《对联写作技巧》过程中,陈平始终抱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上下求索精神,探究怎样才能把别人的创作理论、创作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见解,使这本联书让读者打得开、看得懂、看得进,有所得益。
古语说:“登高必自卑。”凡登高者,都有一个“自卑”的过程。陈平在撰写《对联写作技巧》之前,自己先当学生,之后才写出了《对联写作入门》。在《对联写作入门·前言》中,陈平写道:“我特将原《楹联文化小识》反复斟酌,仔细研究,参看了不少楹联家关于对联创作的书籍,甚至还请了一些不懂对联的大、中、小学生,以及几位作家、学者、教授等文化人,进行‘换位思考’,终于找到了一般读者看不懂我们这些‘联家’著作的真正原因:不是他们不喜欢对联和不想学习写对联,而是楹联爱好者(当然也包括这些层次不低的文化人)的楹联基础水平‘太低’了!”出于这些考虑,陈平撰写了比《楹联文化小识》升高了一个层次的《对联写作入门》。比陈平的期望值还高的是,2021年《对联写作入门》出版后,好评如潮,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到如今,已经是第八次印刷。
《对联写作入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像神医手中的一根银针刺入了陈平的大脑,使陈平兴奋异常。他准备再撰写一本普及型的联书,奉献给喜欢对联的读者,兼作他这辈子对对联文化的总结。他把这本联书起名为《对联写作技巧》,并着手撰写。商务印书馆编辑看了陈平《对联写作技巧》的样稿后,给陈平发出短信说:“《技巧》可称为‘大家小书’。磨出特色需参阅大量文献,不容易。请你修改完后再仔细审读一遍,字斟句酌,尽可能文通字顺,层次分明,选联工稳,点评精到,成上乘之作。期待大作推陈出新,指日成功。”陈平按照商务印书馆编辑的思路,六易其稿,终将《对联写作技巧》写成。
我到陈平工作室的时候,陈平打开《对联写作技巧》,指着《对仗技巧·自对》,兴致勃勃地对我说:“这是我在上下求索中,将别人的理论、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见解,进而转化为读者明白易懂的文字。这是自我感觉最为成功的地方。你能读懂《自对》,这本书你就能读懂了。”为了激发我的兴趣,陈平给我讲解了一字自对、多字自对、全联自对、长联自对、虾须对、燕尾对等形式的特色。他还特别给我讲解“多字自对”一联:“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他说:“四个句中自对,读起来很有气势。”“四个句子自对”,指的是“桂子”对“槐花”、“香时”对“黄后”、“西湖”对“东浙”、“月满”对“潮来”。
陈平在撰写《对联写作技巧》的历程中,坚守“板凳敢坐十年冷”的治学理念,秉持“吟安一个字,捻断几根须”的坚忍执着,经受了孤独寂寞的长期磨炼后,迎来了马到功成、苦尽甘来的喜悦。在陈平享受满意的获得感之际,我借杜甫的两句诗作为这篇文章的主题。这两句诗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原载于《梅州日报》2024年11月8日10版)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