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的语言 精装

分享到:

定价:¥338.00

  • 著者:4119,4120,4121 
  • 出版时间:2007年06月本印时间:2007年06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638页
  • 开本:16册数:1
  • ISBN:7-100-04363-8/H.1091
  • 读者对象:语言学学者,语言文字学专业师生及对中国语言状况感兴趣的读者
  • 主题词:中国语言
  • 人气:551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境内129种语言基本情况的专著,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

显示全部序言

       序一     王均
  1980年10月,中国语言学会在武汉市举行成立大会。会议筹备组让我代表民族语言学界作一个大会发言。我在民族所语言室同志们的协助下,写了一篇题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情况》的报告。我说:“我国50多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回、满、畲绝大多数人已经使用汉语),有的民族使用一种以上语言,因此,少数民族语言总数在80种以上(仅台湾高山族语言就有十多种)。”这在当时,语言是说得比较多的了。其实,我对这个数目已经有了保留,因为我说出这个数字就得能列出那些语言的名称来。当时有些语言虽然有了调查,但还没有写出调查报告;语言学界对某些新的语种是否能成为独立的语言,还抱谨慎态度。在科学问题上拘严谨的态度当然是应该的。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有关词条,一般说“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使用80多种语言。”这里“80种以上”或“80多种语言”都是用的模糊数字:你90种一百种以上,也还是“80种以上”; “80多种”就不能超过90种了。当时有的语言,明知它是一种语言,但是对其属性和系属,学术界还有争议,就应该进一步论证、明确,才能落实。另外,有的语言,已经失去社会交际功能,该怎样处理,当时也没有把握。
  改革开放以来,语言学界同国内其他学术界一样,焕发了蓬勃的青春活力。语言研究工作者跋山涉水,深入到祖国民族地区的每一个角落,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获。又新发现几十种过去文献中从来没有见过的语言,而且通过与近似或近边的语言进行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特点的比较研究,能够证明它们不是某种现有语言的方言,而是独立语言。这样,关于我国语言的数目,也就应该“与时俱进”地进行必要的调整了。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八五’、 ‘九五’规划重大课题”中争取到出版《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的经费,现已出版有关语言研究报告30多种,还在继续付印出版。这样的调查报告是有很大的学术价值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语言学界的重大收获之一。就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曾经被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1979—1999年优秀研究成果奖一样,现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策划进行的新的三大丛书《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丛书》正在按计划相继出版。正像我们虽然有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编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仍然是很受欢迎的一部简要便用的语言概要。因为,一册在手,61种语言以及各个语族的特点概要尽在眼前,这是符合很多读者的需要的。现在《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尚未出齐,有的已经脱销(限于经费,最初每种只印300本),《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更加是早就脱销了。我们很需要有一本简要介绍全国语言现状的读物。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中国的语言》,正是为满足想对中国语言有一鸟瞰认识的人的需要而编写的。通过具体语言的描写,书中某些语言的具体材料,也可供专家考察判断:其中所收诸语言,究竟是否全是独立语言。可以说,它将显示中国语言调查研究的最新基本成果,是反映中国语言文字情况最全面的一部概述性的专著,也是了解中国语言国情的一项基本内容。
  现在,本书已经收集129种语言资料(包括汉语和台湾南岛语系15种语言),每种语言的篇幅大约在几万字之内,并附英文提要。还值得注意的是:除“前言”外,开头还有一个10万字左右的研究性“导论”,包括:中国语言调查的成果与经验、中国的语言识别、中国语言的类型学分类(以上是第一编)。可以想象:这个“导论”与以下各编一样,将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尽管可能有不同的见解。以下是:第二编,汉藏语系(包括汉语和藏缅语族5个语支46种语言,侗台语族23种语言,苗瑶语族6种语言);第三编,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10种语言,蒙古语族7种语言,满—通古斯语族5种语言(另外,语族未定的朝鲜语,也附此语系之后);第四编,南岛语16种;第五编,中国南亚语系9种语言;第六编,印欧语1种;第七编,混合语5种。混合语之收入,给它以一种语言的待遇,是近几十年来国际语言学界的新的进展,并且也是合理的;它们有一些人在使用,又难以归入某一现存语言,你能把它忽略或搁置不论吗?
  以上侗台语族和苗瑶语族的语系问题,国内外有不同意见;本书依从国内主流派的见解,仍列在汉藏语系;各语族中也有个别语言的系属问题,在民族语言学界尚有争议,诸家均能拿出自己的论据;也是暂时搁置争议,姑且从众。因为学术问题是容许将不同意见暂时不作结论的。可能书中语系或语族执笔者跟具体语言或相关语言执笔者的看法和说法不一;主编并不强求一致。这种尊重作者的宽容的处置办法是学术民主所要求的,也是学术发展所需要的。必须有学术民主,而不容学术专断。因此应当容许保留或继续讨论。我们赞成这种做法。
  书中有些语言,使用者已经不多了,例如赫哲语、满语、普标语、义都语、苏龙语、仙岛语等,使用人数已不足百人。如今使用人口在千人以下的(上述6种以外)有15种语言。这些都当属“濒危语言”。应该怎样对待这些语言呢?我们知道,语言中蕴涵着各个族群丰富多彩的认知成果和经验结晶;每一种语言的消失都是人类文明成果宝库中的损失。根据语言活力来自语言交际功能的原理,很多语言难免要消失。有的成为文献语言(如满语)。
  今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举行的“关于濒危语言问题的专家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开幕辞里就说:“保护世界语言多样性一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众多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和“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同一性质的工作。会议研究了今后的行动计划。(详见孙宏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濒危语言专家会议》,《民族语文》2003年第4期。)简单地说,就是要抓紧对它们进行抢救式的调查研究,此事已经纳入文化部牵头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对这样的濒危语言进行抢救式的调查研究和整理保护,把它们保留下来,是符合人类生态及物种保护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要求的。
  129种语言是客观存在。随着调查的广泛深入,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尽管语言是民族历史文化存在的形式,但是语言学者只能发现语言,不能创造语言。有些古语言已经不存在了,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纵横比较研究方面无可补救的遗憾。(大家知道,19世纪末发现并解读了赫特语和20世纪初发现并解释了吐火罗语的两种方言,以及阿尔巴尼亚语与其他印欧语的比较研究,在印欧语理论上的划时代的意义。)并不是追求“多多益善”,但首先要珍视现有的语言材料,然后是结合有关学科,进行跨学科的深入研究,以求理论上突破性的进展(那是另外的课题了)。目前无非语言资料如实的记录介绍,才是诸多工作的第一步。不敢说国内语言已经尽在于斯,但是,把已经搜集到、研究过的语言,公之于众,是我们的学术责任。在我们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语言的消失不会是由于人为的压制;但是一种语言的消失,终归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的消失。抢救濒危语言也是当前我们能做和应该做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中国的语言》一书即将付梓,主编命我写一篇序言,我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信手拉杂写了如上一些感想。倘有不当,务请指正。
       2003年7月

       序 二    许嘉璐
  《中国的语言》出版了。对这件事,我有几个没想到:一没有想到几十位学者能组织起来编写这样一部了不起的、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语言学著作;二没有想到商务印书馆能够把这样一部字符和标记都很复杂的书出得这样快,印得这样好;三没有想到孙宏开先生命我写这部书的序。
  我的三个没有想到是有道理的,特别是第一点。
  我国有56个民族,共有一百多种语言,经过学者们的努力,已经基本上查清了这些语言的概貌,并且作了一定的研究。社会需要,学术界也有可能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一部全面介绍我国语言的著作了。但是现在的社会风气是师傅带着徒弟搞一点什么研究还可,把不同单位的人组织起来集体协作做一件事就难了。这怪不得学者,每个单位都对所有的人“按‘绩’论价”,每年要有几篇文章,几年要有一本书,否则奖金、津贴都要告急。与他人合作,写出专著要问是第几作者,如果出的是论文集,概不算数。所以,在这种环境中,能够联合这么多学者编写像《中国的语言》这样的书,使我出乎意料,似乎是情理中事,读者不会怪我少见多怪吧。
  但是社会需要这样一部书,于是学者们不顾个人的得失,就编起来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五大洲局部战争或某些国家内部武装冲突不断,其中绝大多数与民族问题有直接关系。惟独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全国一片安定。究其原因,无他,我们实行了最科学、最正确的民族政策。政治上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政策上对少数民族多有倾斜。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化上的平等,语言文字使用权利的平等。这在我国的宪法和通用语言文字法里和几十年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保证和体现。《中国的语言》的出版,正是学者们对少数民族由衷的深厚感情和民族平等观念的生动反映。
  我之所以说这部书是社会的需要,是因为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特殊形式和最重要的载体。文化总是处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吐故纳新的动态之中,淘汰掉一些不适应时代的因素,增添一些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民族在文化接触过程中,主流文化、强势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他文化必然向它靠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要和全国一起发展,共同提高,也需要学习主流文化,在吸收先进内容和形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文化。只有这样,少数民族的文化才能发展,才有生命力。民族语言也是如此。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加速,少数民族语言也在迅速地发生变化,其中也包括了从汉语中吸取营养。影响所及,词汇之外,语法、语音都有所反映。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文化,包括语言,都是民族所走过道路的记录。即使是在行进时难免要丢弃的东西,对于认识历史也是宝贵的。现在,国家已经开始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在语言这个特殊领域也做了不少抢救保护工作。这部《中国的语言》就是其中的一项。或许现在人们只感觉到这部书的知识价值,我想再过若干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的历史价值。由这一点看来,本书的作者们的奉献精神的确是可敬的。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出版工具书和人文社会科学权威著作的翘楚,近年来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更加不遗余力。出版这部介乎学术专著和工具书之间的著作,当然是最合适的,在我的印象里似乎也只有商务能够最圆满地排印出版这样的著作。
  书的内容好,印得也好,只是让我写这篇序,却是与之不相称的。我对民族语言没有研究,即使对汉语,涉猎的也只是其中一隅。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吧,我更体会到编写、出版这部书的意义。言而不中,是学术功底所限;那就姑且用上面这番话向作者、出版者表示感谢和祝贺吧。
       2003年11月29日于日读一卷书屋

显示全部后记

  经过20世纪几代民族语文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中国的语言》这部反映中国各民族语言(除俄罗斯语外)全面情况和特点的专著终于要与读者见面了。在此,我们十分怀念20世纪以来,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方面曾经起到奠基和开拓作用的老一辈民族语文研究的专家,他们虽然已经作古,但他们对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的贡献,我们将永远铭记。他们是:李方桂、罗常培、傅懋?、于道泉、袁家骅、马学良、严学宭、邢公畹、罗季光、金鹏、喻世长、陈士林、王辅世、李森等。
  本书的作者和编者共90多人。作者中有老一辈的民族语言学家,多数是新中国培养的民族语文工作者,目前也都已经进入古稀,部分是中青年学者。他们所写的语言介绍,除了一部分分布在台湾的南岛语由大陆研究南岛语的专家根据第二手资料编写外,全部都是由作者亲自调查研究的成果。也可以说,都是用作者收集的第一手资料编写而成的。
  收入本书的稿件在发排前,大都经过作者修改和补充,排印出初校样后又经过作者校对。同时为了保证书稿的质量,我们两次聘请了相关的专家进行了认真的审读和校核。一次由编委会安排,另一次由商务印书馆聘请。大体分工如下:
  胡增益:满—通古斯语族及其语言。负责本书前期的框架设计、组稿,并参与后期的框架设计和部分组织实施等工作。通读除藏缅语族外的全部书稿、进行文字加工和技术加工。
  孙宏开、刘光坤:前言、后记、概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景颇语支、藏语支及其语言。负责全书框架的设计、后期组稿和全面组织实施等工作,审订并多次通读全部书稿、进行文字加工和技术加工。
  道 布: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及其语言、朝鲜语。
  陈宗振:突厥语族及其语言、塔吉克语。
  戴庆厦:彝语支、缅语支及其语言。
  李钊祥:汉语、侗台语族及其语言。
  陈其光:苗瑶语族及其语言。
  吴安其:南岛语系及其语言。
  周植志:南亚语系及其语言。
  黄 行:混合语及其语言。为本书的框架设计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参与部分组织实施工作,通读全部书稿。
  本书每一种语言都有500字左右的英文提要,由作者或编者起草中文,请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东亚部的专家学者们组织同行翻译成英文,还资助了录入、制片等费用。参加提要翻译工作的有:P.Lester(李山)、L.Diehl(狄乐伦)、B.Ohan、B.Huteson(杨玉兰)、S.Walter(苏珊)、B.Allen(艾磊)、Kwan,Poh San(关宝珊)、T.Pinson(孙堂茂)、B.Leong(梁明刚)、A&L.Lund(蓝亚当和江莉莉)、C.Brasset(廖乔婧)、B.McNeill(方正)、M.Lester(刘珊珊)、L.Chan(陈淑娴)、E.Wu、W.Snyder(辛亚宁)、N.Geary(吉志义)、J.Farmer(方曼殊)、D.Martin(马多恩)、B.Hansen(韩步思)、K.Zeibig(蔡家琳)、Chan,ken(陈建宏)、K.Slater(史继威)等,提要翻译的联络和编辑工作由李山、艾磊、关宝珊等承担。胡鸿雁博士承担了英文提要的校订工作。
  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主任周洪波编审、责任编辑金欣欣编审,还有其他有关同志,在编辑出版本书的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环鹏公司星鸿工作室在录入、排版本书过程中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借此机会,谨向为本书做出贡献的以上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主编
       2007年1月10日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中国的语言》反映了中国语言调查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国内外语言学界掌握中国语言的资料最全面、观点最新的专著。书中对当前学术界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语言和方言的界限、语言的谱系分类等,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在该书所介绍的语言中,有许多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语言。   这本书收录了我国56个民族使用的129种语言,基本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使用的语言状况。全书共分七编:第一编为导论,简要介绍中国语言调查的成就,讨论中国语言的调查方法、谱系分类、语言和方言的区分、类型学特征、研究方法论,书面语的体系和类型等问题。从第二编起,按照语系(及其语族)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混合语等129种具体语言的特点,主要内容包括:语言的分布、使用人口、使用状况、语言系属;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特点;语言的方言情况,包括分布、使用人口、差异、特点;语言的书面形式及特点;语言的简要研究情况以及500字左右的英文提要。   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主编,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学界的90多位专家参与编写。这部专著凝结了几代语言学家的心血。

显示全部目 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一编 概论

第一章 中国的语言调查
第二章 中国的语言识别
第三章 中国语言的类型

            第二编 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
第一章 汉语
第二章 藏缅语族
 第一节 藏语支
  藏 语
  门巴语
  白马语
  仓洛语
 第二节 彝语支
  彝 语
  傈僳语
  拉祜语
  哈尼语
  基诺语
  纳西语
  堂郎语
  末昂语
  桑孔语
  毕苏语
  卡卓语
  柔若语
  怒苏语
  土家语
  白 语
 第三节 景颇语支
  景颇语
  独龙语
  格曼语
  达让语
  阿侬语
  义都语
  崩尼—博嘎尔语
  苏龙语
  崩如语
 第四节 缅语支
  阿昌语
  载瓦语
  浪速语
  仙岛语
  波拉语
  勒期语
 第五节 羌语支
  羌 语
  普米语
  嘉戎语
  木雅语
  尔龚语
  尔苏语
  纳木依语
  史兴语
  扎坝语
  贵琼语
  拉坞语
  却域语
第三章 侗台语族
  壮 语
  布依语
  傣 语
  临高语
  标 话
  侗 语
  水 语
  仫佬语
  毛南语
  莫 语
  佯横语
  拉珈语
  茶洞语
  黎 语
  村 语
  仡佬语
  布央语
  普标语
  拉基语
  布干语
  木佬语
  蔡家话
第四章 苗瑶语族
  苗 语
  布努语
  巴哼语
  炯奈语
  勉 语
  畲 语
  巴那语
            第三编 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
第一章 突厥语族
  维吾尔语
  哈萨克语
  柯尔克孜语
  乌孜别克语
  塔塔尔语
  撒拉语
  西部裕固语
  图瓦语
  土尔克语
第二章 蒙古语族
  蒙古语
  土族语
  达斡尔语
  东乡语
  保安语
  东部裕固语
  康家语
第三章 满—通古斯语族
  满 语
  锡伯语
  鄂温克语
  鄂伦春语
  赫哲语
  朝鲜语
              第四编 南岛语
南岛语
  阿美语
  排湾语
  布农语
  泰耶尔语
  赛夏语
  巴则海语
  邵 语
  鲁凯语
  邹 语
  噶玛兰语
  赛德克语
  卑南语
  雅美语
  沙阿鲁阿语
  卡那卡那富语
  回辉语
            第五编 南亚语
南亚语
  佤 语
  德昂语
  布朗语
  克木语
  克蔑语
  京 语
  莽 语
  布兴语
  俫 语
             第六编 印欧语
  塔吉克语
             第七编 混合语
中国语言的接触与混合
  五屯话
  唐汪话
  诶 话
  扎 话
  倒 话
后记